孫晴
讀后感是小學寫作中常見的形式,主要是學生在讀過一篇文章或者一本書之后形成的感悟。寫讀后感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程度,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升其思想認識和寫作水平。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針對讀后感強化指導,選擇科學的方法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文章,以規(guī)范的語言、優(yōu)美的文字寫出有新意、有情感、有個人見解的讀后感。
一、深化文章情境,引導學生的感悟
寫讀后感的關鍵是學生對所讀的文章建立個人認知,可以從思想、情感、文字等多個方面進行,以創(chuàng)造寫“感”的條件。由于小學生知識掌握較少、認知能力弱,很多時候僅是了解文章表面的意思,而難以體會深層意思以及文本中表達的豐富情感,所以,教師要提高文章解讀的效率,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感悟的情境,運用圖片、音樂以及視頻來豐富學生感知,引發(fā)學生共鳴,深入分析文本。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可以初步把握文章的思路。但一篇文章、一本書籍可以引發(fā)“感悟”的點非常多,為了讓學生有明確的寫作方向,教師要特別強調在多種感悟中選擇角度新穎或者最善于把握的點,以快速找到切入點。
以《賣火柴的小女孩》為例,作者描繪了賣火柴小女孩在冬日不斷地擦燃火柴,并在每次擦燃火柴后看到的景象。閱讀中要理解小女孩所表達的愿望,奠定“感”的基礎。教師則要運用動畫情境,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動畫片段,以生動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情感,讓他們感受童話豐富的想象。然后與文本內容結合,讓學生交流,表達自己的感受,以此形成簡單的寫作文本,更進一步地鍛煉語言表達能力。
二、聯系生活經驗,優(yōu)化學生個人情感
讀后感要有真情實感,而小學生在這一階段認知薄弱,單靠閱讀很難表達豐沛的情感。所以,教師在讀后感的指導中,需要了解學生,分析他們面臨的寫作困境,進而選擇適宜學生情感抒發(fā)的指導方法。即在教學中挖掘與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的內容,引導學生回憶往事,將自己的思考和生活實際整合,在閱讀文本的基礎上表達相應的感悟。此外,出色的讀后感,基本都會受原文情感或者內容觸發(fā),以此來引發(fā)對自我思想、學習、生活等實際問題的思考,所以,要啟發(fā)學生懂得從文章中延伸至自己的實際生活,抒發(fā)真實感想,使讀后感更具吸引力。
以《我們奇妙的世界》為例,作者從多個方面來展示天空和大地的奇妙,為激發(fā)學生產生具象的、深刻的感悟,教師要特別引導學生品讀關鍵句子,并聯系生活實際深入理解,激發(fā)自身熱愛世界、尋找奧秘的情感,表達對事物的看法和喜愛之情。比如作者是從天空和大地兩個方面描述世界的奇妙的,那么學生可以結合自己觀察到的天空作為主要的感悟點。多姿多彩的天空會讓學生感到這是一個奇妙的世界,所以,要勇敢地去探尋,領略日常生活中無窮無盡的奇妙事物。
三、借助具體案例,讓學生掌握寫作思路
不同于其他類型文體的寫作,讀后感在思路上更加明晰,且有規(guī)范的方法可以參照,學生以此為依據可以構建完整的讀后感寫作思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選擇具體的案例,然后分析寫作思路,比如選擇某本書、某篇文章,解析結構安排、開頭和結尾表達的方法,讓學生對讀后感產生更深刻的認知。然后設置相應的任務,啟發(fā)學生按照案例示范寫作,快速抓住原文中心,根據重點有感而發(fā),使得讀后感有理可依,有章可循。
以《盤古開天地》內容為例,作為神話故事,學生寫讀后感,最重要的是領略盤古的精神。所以,教師可以從網絡上選擇一些針對我國傳統神話故事寫的讀后感,讓學生領會多角度認識文本以及思想內涵的寫作方法,表達自己在閱讀文章后對盤古勇于獻身和開創(chuàng)精神的體會,提升讀后感寫作能力。
在小學寫作教學中,讀后感是極為重要的一種寫作方式,對于鍛煉學生的閱讀思考能力,提升寫作素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教師需要運用情境指導學生在閱讀中全面感知文本,體會其表達的思想和情感,并充分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展開想象,抒發(fā)真實的情感。讀后感強調格式的規(guī)范性和獨到的見解,所以要求學生要培養(yǎng)良好的寫作習慣,使文章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