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鶴,張雪飛
(1.前郭縣醫(yī)院心內(nèi)二科,吉林 松原 138000;2.松原吉林油田醫(yī)院功能科,吉林 松原 138000)
臨床上治療AMI常用的有效方法是PCI,PCI是一種冠狀動脈內(nèi)支架植入手術(shù),術(shù)后二級預防類常用藥物是他汀類藥物,不僅具有良好的調(diào)脂作用,還能夠降低炎癥因子、促進內(nèi)皮功能的改善,降低心臟不良事件發(fā)生率[1]。本次主要針對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在AMI患者行PCI之后的藥物療效進行分析,總結(jié)如下。
選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并成功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分為甲組(阿托伐他汀常規(guī)劑量)與乙組(阿托伐他汀大劑量),各40例,其中,甲組男22例,女18例;乙組男21例,女1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在對兩組患者給予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等常規(guī)治療后,甲組采取睡前口服1次阿托伐他汀鈣片20 mg進行治療,乙組采取睡前口服1次阿托伐他汀鈣片40 mg進行治療,兩組患者療程均為1個月。
(1)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脂水平進行觀察。(2)觀察2組患者MACE發(fā)生情況。
采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n),百分數(shù)(%)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兩組血脂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乙組TC、LDL-C水平明顯低于甲組,兩組治療后的HDL-C水平均高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脂水平比較(±s,mmol/L)
組別 時間 TG TC LDL-C HDL-C甲組(n=40) 治療前 1.76±0.38 5.94±0.98 4.07±0.84 1.18±0.45治療后 1.21±0.31 4.40±1.01 2.52±0.64 1.37±0.43乙組(n=40) 治療前 1.71±0.37 6.03±0.82 4.11±0.72 1.24±0.38治療后 1.20±0.37 3.91±0.88 2.02±0.71 1.44±0.43
乙組MACE發(fā)生率為7.5%,明顯低于甲組的22.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MACE發(fā)生率比較
AMI屬于冠心病最嚴重的一個階段,還是冠心病患者猝死及預后不良的主要原因。阿托伐他汀具有抗AS、調(diào)脂、抗氧化、抗炎等作用,當前臨床上對阿托伐他汀用藥推薦劑量在10 mg~80 mg之間[2]。本次分別對兩組患者使用的劑量為20 mg、40 mg。
本次研究結(jié)果顯示:兩組患者的血脂和MACE發(fā)生率明顯降低,且大劑量組患者療效更佳。從本次研究結(jié)果可看出,他汀類藥物具有降低血脂、抗炎的作用,能夠降低MACE的發(fā)生率,促進患者病情的康復。但本次研究樣本量比較小,而阿托伐他汀對AMI患者遠期預后影響還需進一步研究。
綜上所述,阿托伐他汀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后,有利于降低患者血脂和MACE發(fā)生率,且大劑量療效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