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丕六,湯 磊*
(1.重慶市璧山區(qū)婦幼保健院,重慶 402760;2.重慶市巴南區(qū)人民醫(yī)院,重慶 401320)
臨床就新生兒早期殘疾以及死亡誘因進行分析,以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出現(xiàn)較為普遍[1]。作為新生兒窒息后并發(fā)癥之一,未經(jīng)及時治療后,對患兒造成的神經(jīng)功能障礙呈現(xiàn)出永久性特點,當前就此種疾病在特效療法方面較為缺乏,但近年來在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治療期間,亞低溫療法獲得廣泛應用,但是治療時機的不同,最終獲得的治療效果存在差異性。本次研究將針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者探究最佳時機展開亞低溫治療,以利于患兒早期轉(zhuǎn)歸。
選擇我院2018年06月~2019年08月收治的45例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者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數(shù)表法分組后探究每組亞低溫治療時機;A1組(15例):男9例,女6例;A2組(15例):男9例,女6例;A3組(15例):男10例,女5例;納入標準:①所有患兒于臨床均接受亞低溫治療;②家屬知情同意書簽署;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患有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虎诨加袊乐仫B內(nèi)出血疾??;③對于治療療程未完成;觀察對比三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性別,結果均無明顯差異(P>0.05)。
收治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者經(jīng)過分組并接受亞低溫治療期間,調(diào)整患兒前囟溫度、直腸溫度以及皮膚溫度分別為20℃~25℃、34℃~35℃以及33℃~34.5℃,>72 h,采用復溫程序?qū)純赫归_治療,完成后將亞低溫治療停止,如果>6 h,患兒復溫仍然未完成,則對于復溫采用遠紅外線輻射完成。
觀察對比兩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 8 個月Bayley(標準化貝利嬰兒發(fā)育量表)評分以及28 d NBNA(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jīng)測定)評分。
對于患兒18個月齡發(fā)育狀態(tài),對應實施Bayley評分,主要于PDI(心理發(fā)育指數(shù))以及MDI(神經(jīng)發(fā)育指數(shù))兩方面展開,發(fā)育狀態(tài)隨著分數(shù)的增加而優(yōu)勢顯著[2];對于患兒出生后28 d行為神經(jīng),對應實施NBNA評分,行為神經(jīng)隨著分組的增加而優(yōu)勢顯著。
運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 22.0展開兩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亞低溫治療結果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18個月Bayley評分以及28dNBNA評分)組間二者比較以±s表示,行t檢驗,結果P<0.05證明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1組以及A2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8個月Bayley評分以及28 d NBNA評分均高于A3組明顯(P<0.05);A1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8個月Bayley評分以及28 d NBNA評分同A2組比較差異不明顯(P>0.05),見表1。
表1 A1組~A3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8個月Bayley評分以及28 d NBNA評分臨床對比(分,±s)
表1 A1組~A3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8個月Bayley評分以及28 d NBNA評分臨床對比(分,±s)
組別 18個月Bayley評分 28 d NBNA評分PDI MDI A1組(n=15) 101.69±14.39 102.69±13.63 38.76±5.49 A2組(n=15) 97.96±13.99 99.72±12.26 37.93±5.55 A3組(n=15) 86.99±12.35 85.07±10.49 30.11±3.73
臨床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患者在治療期間,亞低溫的治療效果較為理想,尤其在患兒生化指標以及腦功能改善方面[3]。此外,其能夠?qū)⑷毖笊窠?jīng)元損傷顯著減輕,對于因為低體溫導致呈現(xiàn)出的系列不良反應可以充分減少,但是期間掌握具體的治療時機意義顯著,可確保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的治療效果獲得進一步提升[4]。
觀察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1組以及A2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8個月Bayley評分以及28 d NBNA評分均高于A3組明顯;A1組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18個月Bayley評分以及28 d NBNA評分同A2組比較差異不明顯,從而證明于患兒發(fā)病后≤6h展開亞低溫治療的可行性。
綜上所述,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于臨床接受亞低溫治療期間,可以肯定的是,治療時間選擇在患兒發(fā)病后≤6 h開展,利于Bayley評分以及28 d NBNA評分的提升,最終促進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早期轉(zhuǎn)歸。但在6 h內(nèi)何時開展,無顯著差異,并不是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