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書星
(常州市金壇區(qū)中醫(yī)醫(yī)院,江蘇常州 213200)
胃癌起源于胃內(nèi)黏膜上皮,進行性發(fā)展可出現(xiàn)病變灶轉(zhuǎn)移并侵犯肌層或轉(zhuǎn)移到胃以外部位并嚴重影響患者身體健康,胃癌臨床治療為手術療法[1]。中醫(yī)認為胃癌術后多見氣虛血瘀癥,是手術損傷脾胃,脾胃為后天生化之源,后天之氣生成不足,氣虛運血無力,血行瘀滯而表現(xiàn)的癥候,加之病久正氣虧虛,漸致瘀血內(nèi)停引起,表現(xiàn)為納少、腹脹、乏力、氣短、固定疼痛、腫塊、舌苔淡或質(zhì)紫暗[2]。脾為后天之本,本病患者納谷不香,腹脹腹瀉,出現(xiàn)完谷不化,脾胃損傷且中氣不足,胃癌術后首先損傷患者脾胃功能[3]。補中益氣湯源自李東垣《內(nèi)外上辨惑論》組方中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等中藥成方,本方具有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功效[4-5]。本研究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胃癌術后患者氣虛血瘀癥,研究胃腸功能恢復情況及對血清生長因素和營養(yǎng)狀況的影響,結果如下。
選取常州市金壇區(qū)中醫(yī)醫(yī)院2016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收治的100 例胃癌手術后伴氣虛血瘀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50 例。研究組男性38 例,女性12 例,年齡50 ~69 歲,平均年齡(58.98±6.32)歲。對照組男性35 例,女性15例,年齡51 ~71 歲,平均年齡(55.98±4.43)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常州市金壇區(qū)中醫(yī)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學診斷后符合胃癌相關標準[6];②符合胃癌術后氣虛血瘀癥相關中醫(yī)診斷內(nèi)容[7]:氣虛,血瘀,面色無華,全身乏力,心悸氣短,納少乏味,身形羸瘦;③舌胖厚,舌苔白,脈細無力;④患者及家屬均知情同意并自愿配合本次研究,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②合并其他腫瘤者。
對照組常規(guī)腸內(nèi)營養(yǎng)治療,術前將鼻腸管(Flocare,荷蘭Nutricia)放置于空腸輸出袢下30 cm 處,術后使用腸內(nèi)營養(yǎng)混懸液(上海世康特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2967,規(guī)格:800 g),250 mL 經(jīng)鼻腸管滴注,滴速50 mL/h。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組方包括君藥黃芪18 g;臣藥人參6 g,白術9 g,炙甘草9 g,當歸6 g,陳皮6 g,升麻6 g,柴胡6 g。清水浸泡1 h 后取10 倍水量煎制,留取100 mL 為1 劑,1 劑/d,經(jīng)鼻腸管滴注,滴速50 mL/h。
兩組患者治療持續(xù)14 d。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干預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等胃腸功能變化;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 、6 、10 天生長激素水平變化情況;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白蛋白(ALB)、轉(zhuǎn)鐵蛋白(TRF)及血清前白蛋白(PA)等營養(yǎng)指標變化情況。
使用SPSS 21.0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數(shù)據(jù)(±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數(shù)據(jù)[例(%)]表示,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研究組患者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恢復時間均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時間比較(±s,h)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排便時間、排氣時間及腸鳴音時間比較(±s,h)
組別 n 排便時間 排氣時間 腸鳴音恢復時間研究組 50 34.23±4.21 30.22±3.21 26.56±3.23對照組 50 38.67±5.41 35.43±5.43 32.34±4.32 t 4.580 5.840 7.577 P<0.001 <0.001 <0.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生長激素水平無明顯差距,治療后第3 、6 、10 天研究組生長激素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 、6 、10 天生長激素水平變化比較(±s,ng/h)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及治療后第3 、6 、10 天生長激素水平變化比較(±s,ng/h)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第3天 治療后第6天 治療后第10天研究組 50 96.34±10.11 110.34±12.32 133.51±15.67 144.54±20.12對照組 50 95.54±10.54 104.54±11.71 113.43±13.45 124.32±15.43 F交互/P交互 12.570/<0.001 F時間/P時間 147.500/<0.001 F組間×時間/P組間×時間 69.980/<0.001
兩組患者治療前ALB、TRF 及PA 指標無顯著差距,治療后研究組ALB、TRF 及PA 指標水平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胃癌作為我國最常見消化道惡性腫瘤,其主要發(fā)生于40 ~60 歲中年患者,男性患者多于女性[8]。本病早期無明顯癥狀,病情加重后伴有上腹疼痛、食欲缺乏、嘔吐、乏力等表現(xiàn),其術后易并發(fā)出現(xiàn)胃出血、營養(yǎng)不良、胃腸功能紊亂等不良表現(xiàn)[9]。補中益氣湯加減可主治飲食減少,體倦肢軟,少氣懶言,脈細軟無力等脾胃氣虛癥。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B、TRF 及PA 指標變化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LB、TRF 及PA 指標變化比較(±s)
注:*P 為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P <0.05。
組別 n ALB(ng/L) TRF(ng/L) PA(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 50 32.34±3.54 39.21±2.43* 1.87±0.22 2.11±0.43* 201.09±20.98 234.75±24.98*對照組 50 32.23±3.41 35.76±2.32* 1.81±0.21 1.93±0.32* 198.98±21.90 213.21±20.23*t 0.158 3.052 1.395 2.375 0.492 4.738 P 0.875 0.003 0.166 0.020 0.624 <0.00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胃腸功能改善時間均少于對照組,與徐健等[10]研究結論相一致,表明胃癌術后患者由于血行無力,氣血生化不足而氣虛血瘀,而補中益氣湯中黃芪補中益氣,陳皮調(diào)理氣機,當歸補血合營之效,共同作用可升陽固表,促進患者胃腸功能改善。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第3 、6 、10 天生長激素水平高于對照組,與王輝等[11]研究結果類似,分析原因為補中益氣方對患者腸道運動存在一定調(diào)節(jié)功效,黃芪達補中益氣之效,通過升陽舉陷益衛(wèi)固表,促進脾胃功能恢復,養(yǎng)陰生津,彌補本病患者術后脾胃功能不全,促進生長激素水平改善。本研究中研究組治療后ALB、TRF 及PA 指標高于對照組,分析原因為胃癌術后氣虛血瘀癥患者飲食勞倦,脾胃損傷,以致脾胃氣虛,清陽不升,補中益氣湯加減通過黃芪補中益氣,升陽固表,人參、白術、炙甘草補氣健脾,陳皮理氣和胃,使諸藥補而不滯。諸藥共同健脾益胃,行氣,使后天生化有源,促進中焦升降恢復,元氣內(nèi)充,清陽得升,共同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營養(yǎng)水平并加強疾病恢復效率。
以上研究得出,補中益氣湯加減治療對胃癌術后氣虛血瘀癥患者胃腸功能具有顯著促進效果,改善患者血清生長激素水平,恢復患者機體營養(yǎng)狀況,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