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琛 孫永宏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無錫 214002)
當今社會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極高,作為一種惡性程度較高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病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且患者越來越年輕化,早期乳腺癌患者的腫瘤體積在3 cm3以內(nèi),病灶還未出現(xiàn)轉(zhuǎn)移,且乳腺非人體重要的臟器,Ⅰ期及Ⅱ期的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治愈率可達90%以上,是目前為數(shù)不多可治愈的癌癥。手術是該疾病的主要治療措施,手術的方式較多,改良根治術自20 世紀70 年代開始在臨床得到應用,其通過切除乳房并清掃腋窩淋巴結,使得患者的病灶得以切除,可保留患者術后活動功能,是乳腺癌治療的基石,已成為乳腺癌外科治療的標準術式,在我國使用范圍廣泛[2]。隨著臨床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的深度了解,使得乳腺癌的治療模式發(fā)生改變,也使人們意識到局部治療應與全身治療并重,而保乳術的療效也漸漸得到科學證實,其切口小、術后恢復更快,對于符合適應證、對乳房外觀有要求的女性,可成為取代改良根治術的一種新的手術方式[3],然而該種手術方式的應用在我國基層尚處于起步階段,關于其療效還存在較大爭議。基于此,本研究對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術與改良根治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1]
選取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14 年5 月至2017 年5月收治的160 例早期乳腺癌患者進行研究。根據(jù)手術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成改良組與保乳組,各80 例。改良組年齡35 ~70 歲,平均年齡(48.22±5.58)歲;病程9 ~12 個月,平均病程(10.45±1.23)個月;TNM 分期:Ⅰ期54 例、Ⅱ期26 例;位置:左側43 例,右側37 例;病理類型:導管癌62 例,小葉癌15 例,其他3 例。保乳組年齡36 ~68 歲,平均年齡(47.89±5.50)歲;病程6 ~11 個月,平均病程(8.38±1.25)個月;TNM 分期:Ⅰ期56 例、Ⅱ期24 例;位置:左側45 例,右側35 例;病理類型:導管癌64 例,小葉癌14 例,其他2 例。患者年齡、病程、TNM 分期、病灶位置及病理類型經(jīng)過全面對比分析后顯示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均符合中國抗癌協(xié)會乳腺癌專業(yè)委員會制訂的《中國晚期乳腺癌臨床診療專家共識(2018 年版)》中乳腺癌診斷標準[4]。納入標準:①經(jīng)過影像學、病理學診斷為乳腺癌;②腫瘤體積在3 cm3以內(nèi),周圍型腫塊,遠離乳頭,距離其3 cm 以上;③TNM 分期為Ⅰ期或Ⅱ期;④符合手術指征,配合研究,表達能力正常。排除標準:①存在遠處轉(zhuǎn)移病灶;②雙側乳腺癌;③復發(fā)或接受放化療治療的患者;④存在手術禁忌證,或配合度不高,不接受隨訪的患者。本研究在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的批準下實施,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改良組:實施改良根治術,確定手術范圍,行橫向或縱向梭形切口,以病灶為中心,將距離病灶邊緣3 cm 的皮膚切除,采用電刀將皮瓣充分游離,將乳腺腺體全部切除,保留患者的大小胸肌,清掃腋窩淋巴結,采用生理鹽水沖洗創(chuàng)面,對切口進行負壓引流,隨后包扎切口,術后3 ~5 d拔除引流管。
保乳組:采用保乳術治療,通過影像學診斷技術評估腫瘤大小及位置,以乳頭為中心,行放射狀梭形切口,如病灶靠近上緣,行弧形切口,切除腫瘤邊緣2 cm 的范圍,將切除的病灶行病理檢查,如結果為陽性,繼續(xù)擴大切除范圍,直至檢查結果顯示為陰性;清掃腋窩淋巴結,采用生理鹽水清洗創(chuàng)面,對切口進行負壓引流,隨后包扎切口,術后3 ~5 d 拔除引流管。
①記錄兩組患者手術指標,如手術用時、住院時間及術中出血量。②對比兩組患者術后1 年及3 年復發(fā)率、轉(zhuǎn)移率、死亡率。③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切口感染、出血、上肢感覺障礙及皮下積液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采用SPSS20.0 軟件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保乳組患者手術用時短于改良組,住院時間短于改良組,術中出血量少于改良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指標的比較(±s)
術中出血量(mL)改良組(n=80) 163.45±18.32 16.98±2.14 186.15±22.34保乳組(n=80) 124.89±22.24 10.24±2.26 90.41±23.37 t 11.970 19.369 26.487 P<0.05 <0.05 <0.05組別 手術用時(min) 住院時間(d)
保乳組與改良組患者術后1 年及3 年復發(fā)率、轉(zhuǎn)移率及死亡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后1 年及3 年復發(fā)率、轉(zhuǎn)移率及死亡率比較[例(%)]
保乳組患者并發(fā)癥率為7.50%,顯著低于改良組的2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的發(fā)病率極高,是世界平均發(fā)病率的2 倍,隨著女性健康意識的不斷提升及兩癌篩查力度的加大,乳腺癌可被較早發(fā)現(xiàn),使得患者能夠抓住治療的最佳時機。手術是此疾病的主要治療方式,傳統(tǒng)意義上的手術是將乳房切除,雖然病灶可消除,但會造成女性重要的乳房組織缺失,影響身體美觀及完整性,患者需要承受較大的心理痛苦,術后會出現(xiàn)各種負面情緒,使其出現(xiàn)自卑及消極心理,影響其社交活動,甚至使得夫妻生活質(zhì)量下降[5]。因此,臨床針對早期乳腺癌患者,在提升其生存期的同時,還提倡保留乳房的完整性,從而選擇更優(yōu)的手術方式。
由于乳房屬于身體的重要器官組織,一旦癌細胞脫落,向遠處轉(zhuǎn)移,會直接威脅患者生命安全[6]。保乳術是目前興起的一種新型術式,不僅操作簡單,創(chuàng)口小、恢復快,還能滿足患者的乳房美觀要求,正逐漸應用于早期乳腺癌的治療中[7-9]。本次研究結果顯示,保乳組手術用時短于改良組,住院時間短于改良組,術中出血量少于改良組,與余中國等[10]學者的研究結果一致,這與改良根治術的操作有關,其對患者皮瓣進行游離,顯露肌肉組織,并切除大部分乳房組織,會對患者造成較大傷害,而保乳術則縮小了乳房的切除面積,減少了切除皮瓣及肌肉組織的操作,手術用時更短,出血量更少,患者恢復更快。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 年及3 年復發(fā)率、轉(zhuǎn)移率及死亡率對比無明顯差異,可見保乳術及改良根治術的近遠期療效相近。另外,保乳組并發(fā)癥率為7.50%,顯著低于改良組的25.00%,與鄧林[11]的研究結果一致。分析原因,改良根治術切除的病灶面積大,對患者的損傷大,術后出現(xiàn)皮下積液及皮瓣壞死的概率高,而保乳術切除面積小,可將對患者的損傷降至最低,因此術后并發(fā)癥少。
綜上所述,針對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保乳術及改良根治術治療的術后近遠期復發(fā)率、轉(zhuǎn)移率及死亡率相當,但前者手術耗時短、手術出血量少、患者恢復更快,且其滿足患者對乳房美觀的要求,可保留乳房的完整性,患者滿意度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