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云鋒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行了頂層設計,科學規(guī)劃了“中國之治”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教育領域貫徹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要著眼于教育現代化,堅定制度自信,推進教育治理現代化。作為人口大省、經濟大省、教育大省的山東省,積極推進教育治理創(chuàng)新,探索教育治理現代化路徑,堅決破除制約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努力形成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高質量發(fā)展的教育體制機制,積極為全國教育治理現代化貢獻實踐經驗。
教育治理現代化的前提是堅定制度自信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深入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上“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fā)展什么”這個重大政治問題。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之間,國家制度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依據和內核,國家治理的一切工作和活動都應依照國家制度展開;國家治理是國家制度的外顯和體現,要通過國家治理使國家制度優(yōu)勢更好地轉化為治理效能。治理國家,制度無疑起著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了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的顯著優(yōu)勢,從13個方面系統(tǒng)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本組成部分,首次明確了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系統(tǒng)描繪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圖譜”,釋放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最強信號。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提是融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歷史進程,嵌入我們國家黨的領導制度體系、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政府治理體系、共建共享共治的社會治理體系、監(jiān)督體系等制度體系,堅定制度自信,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
教育領域貫徹全會精神,一要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制度;二要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三要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體制機制;四要堅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五要將學校置身于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之中;六要構建核心技術攻關新型舉國體制。
教育治理必須要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我們最大、最根本的優(yōu)勢,在13個制度中是居統(tǒng)領地位的根本制度,貫穿國家治理各領域各環(huán)節(jié)。實踐反復證明,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首先要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這是一個鐵律。
堅持黨對教育工作的全面領導,要切實強化黨在教育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過程環(huán)節(jié)的領導。一是堅持和完善高校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推動高校完善議事規(guī)則,堅持“三重一大”,從制度上保障黨管辦學方向、管改革發(fā)展、管干部、管人才。大事必須要由黨委來研究確定。二是健全黨建工作機制。制定各級黨組織黨建標準,開展述職評議考核,讓每個組織都發(fā)揮戰(zhàn)斗堡壘作用,讓我們的正氣充盈,讓每一名黨員干部敢干想干,能干會干,成為先鋒模范,讓廣大老師成為“四有”好老師。三是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踐行為國育才、為黨育人重要使命,深化全員、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綜合改革,推動思政工作提質增效。就山東而言,要對大中小學思政課程布局一體化建設力度,堅持實施“同城大課堂”創(chuàng)新項目,使黨的理論進教材、進課堂、進師生頭腦更加富有成效。要充分運用山東寶貴的文化資源,講好紅色革命故事,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四是壓緊壓實全面從嚴治黨責任。要研究擬定《考核辦法》,明確各級黨組織職責,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融入辦學治校、教書育人全過程。
教育治理必須要健全完善制度體系
制度具有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作用,既是國家治理的有效方式,又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力保障。教育治理要聚焦解決體制性障礙、機制性梗阻、政策性創(chuàng)新方面的問題,促進改革、完善制度,使各項制度日益健全、不斷發(fā)展,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構建系統(tǒng)完備、科學規(guī)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
要加快教育立法,發(fā)揮教育立法引領性、規(guī)范性和保障性作用。要著眼于新時代的需要,將教育優(yōu)先體現到立法上,以教育良法促發(fā)展、保善治。山東目前形成了地方性法規(guī)和政府規(guī)章“8+3”的格局,涵蓋了學前教育、義務教育、職業(yè)教育、教師、學校安全、學生體質健康、教育督導、語言文字等領域,構建了基本完備的地方法規(guī)規(guī)章制度體系,立法數量居全國首位。2020年要加快推動學校立法,以地方性法規(guī)形式,明確學校在民事法律關系和行政法律關系中的權利和義務,明確政府實施教育公共管理的權力和責任,推動學校保障師生、家長、社會參與治理,依法自主發(fā)展,力爭為全國學校法的制定提供山東經驗。同時,要做好制度的廢改釋,不好用的就及時清理,及時修正,使制度更加健全、更加完善,真正成為良法善治。
要注重法治與德治的結合。法治天下,德潤人心。道德也是一種基本行為規(guī)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要入法,融入法治全過程,既要有制度剛性的約束,又要有內心對核心價值、對國家、對憲法的尊崇。教育制度更要突出立德樹人。
教育治理必須要統(tǒng)籌推進“放管服”改革和管辦評分離
教育治理現代化要實現從管理到治理的轉變,關鍵在于構建政府與學校、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要通過推進“放管服”改革和管辦評分離,在制度的框架下理順各主體關系,讓他們各行其道,各負其責,同時又都配合默契,相互協(xié)同。
放管服,對政府來說就是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胺拧币懦鰟恿突盍Γ艿迷缴?,辦得越好;“管”要管出公平與秩序,善管會管,到位不越位?!胺本褪且煌跣?,“服”出便利和品質,讓學校滿意,讓老師學生滿意,讓家長滿意。管辦評分離,則是要理順三類關系——政府宏觀管理,學校依法辦學,社會公正評價。管辦評,核心是個“辦”字,就是要圍繞辦好學,各歸其位、各負其責、各盡所能,就是要把學校從重重束縛中解放出來,讓每一個“細胞”都充滿活力,共同推動事業(yè)發(fā)展。
山東省深化高等教育領域“放管服”改革,從自主設置內設機構、優(yōu)化高校用人環(huán)境、完善高校用人管理等8方面17項具體舉措落實辦學自主權,同時大力推進流程再造、制度創(chuàng)新,推動進廳辦、網上辦、掌上辦,打造“教育服務,叫您滿意”工作品牌,取得一定成效。在管辦評分離方面,山東堅持將按章程辦學作為學校治理的基本原則,全面推進大中小學學校章程建設,促進學校自主辦學,一邊鏈接政校關系的規(guī)范,一邊鏈接多元參與內部治理結構的完善。
教育治理必須要構建多元共治的合力機制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教育事業(yè),家庭、學校、政府、社會都有責任。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也關系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是一項需要由黨委、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tǒng)工程。要構建黨委全面領導、政府依法管理、學校自主辦學、家校共同育人、社會廣泛參與的教育治理新格局,引導廣大社會成員對教育形成共識,一致行動,共同營造學生成長成才的健康環(huán)境。要開門辦教育,把教育的大門打開,走出自我封閉的圈圈,主動擁抱社會,與家長良性互動,與社會緊密合作,與兄弟姊妹學校融通共贏。要加快構建校外教育融通機制,把各類校外文化體育場所建設成為開放多元、充滿活力的教育平臺,為培養(yǎng)一代新人提供更大空間。要強化家庭的教育責任,以提升家長綜合素質為目標加強家庭教育,形成家校一體的育人機制,使教育體系更加完善有效。
實現教育治理的現代化,才能推動實現人的現代化,進而為國家現代化奠定人才基礎。我們要勇于擔當,積極探索,打造教育治理創(chuàng)新高地,把制度優(yōu)勢轉化治理效能,形成教育治理“山東模式”,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供支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