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玲
膠東民間習慣將走親戚看朋友稱之為“出門兒”,就是出自己的家門進別人的家門做客,過年期間的出門兒就稱之為“出正月門兒”?,F(xiàn)在有些年輕人不愛過年,尤其不愛出正月門兒走親戚,說是擔心七大姑八大姨問什么時候領對象回來,什么時候結婚等等。實際上這往往是借口,一是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讓年漸漸地沒有了味道,二是年輕人不理解出正月門兒的意義。
中國是禮儀之邦,人們歷來重家族意識,重親戚禮道,重人來客去,即人情往來。平日里,婚喪嫁娶、生老病死等人生大事都要互相走動探望以相互幫襯,到端午、中秋、春節(jié)等大的節(jié)日要送節(jié)禮。春節(jié)是我國最大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除了節(jié)前要送節(jié)禮,過年還要出正月門兒,這是人們加深交往、交流情感的一種重要方式。
正月里出門走親會朋是拜年的內(nèi)容之一,拜年除了大年初一拜村里本家本當?shù)拈L輩和街坊四鄰,還有一種拜年就是出正月門兒。即使是天天見的近親好友,也要出正月門兒,鄉(xiāng)人認為這是“禮道”,否則便是失禮。人們把出正月門兒看得非常重要,平時不走動可以說是忙,可以說各自為生計奔波,可是過年再說忙就說不過去了,而且,團圓歡聚原本就是春節(jié)的主題之一,多日不見的親戚朋友正好在大家都有時間的時候聚一聚,有的親戚一年只見一次就是過年時候,人們怎么能放過這樣的時間。有了這個正月門兒,給人們提供了多種聯(lián)絡情感、溝通感情的機會。大家湊在一起暢敘別情也各自交流自己的生活狀況,即使是有過矛盾的人,只要正月里來出門兒了,就是表示要主動和好了,即使是嘴上沒有說出道歉的話,雙方也心知肚明。新正大月的,誰也不愿意鬧得臉紅脖子粗,所以不用多說什么,拜個年問個好,矛盾也就自然化解了,從此冰釋前嫌,又恢復正常交往。
出正月門兒相聚的時間很短暫,路近的茶余飯后打打牌聊聊天,就到了要離別的時候了;路遠的也就是吃頓飯的工夫,時間都走在路上了,可是無論路途多遠,也不管天寒地凍或是風雪載途,老友親朋還是要見上這一面。正月里,你看看路上的情景就知道了:步行的、騎自行車的、開手扶拖拉機的、開農(nóng)用三輪車的、開轎車的,拉家?guī)Э?,熙來攘往,不絕如縷,出門做客的人熱盼盼,迎接待客的主家也熱盼盼,這中間盼的就是一份情義。人與人之間,若沒有了情義,生活也就沒有了溫度;人若沒有了新朋故交,做人也是一種失敗。所以在民間,誰家里來的客人越多,主人越有面子,證明人緣好,證明家里人丁旺盛,俗話說:“門檻越踩越旺”,即是說家里來客人越多越有人氣,如果沒有人來出門,街坊鄰居就會有一些微詞。
出門兒走的親戚朋友,有近親,有遠親,還有干親,無論實親干親,日子過的都是人是人氣,沒有了人,什么都將不存在。因而不能把日子過死了,民間評價不與人來往的人家就說他家是“屋頂上插棘針”,或者“屋頂上開門”,意思是這戶人家人緣不好,薄情寡義。近親可能見面次數(shù)尚多,遠親基本上只有出正月門了,一年僅此一次,而一年間會發(fā)生什么事情誰也不知道,因而,出正月門兒也成了大家互報平安的一種方式。每年都見的親戚,若是今年突然不來了,大家還會互相探問是怎么回事,是身體有恙還是因為有什么怪罪了。所以如果有特殊情況,是要提前打招呼或托了人捎信兒告知的,這叫話到禮到。民間習慣稱親友間的來往為“走動”,說的就是你來我這里,我去你那里。俗話說“親戚是把鋸,你不來我不去”,更是形象地說明了人與人之間的微妙關系,一門親戚,如果一方幾年不上門,或者一方主動來往,另一方不再回應,那兩家的關系必定就會淡而漸斷,不再走動。
出門的時間從初二就開始了,一般是將回娘家排在首位,夫妻二人帶著孩子,閨女看娘女婿看丈人外甥看姥姥,之后就是看舅舅看姑姑看姨姨、干爹干媽、閨蜜同學同事......。過去生活艱難,為主家著想,親戚之間一般會協(xié)調(diào)好,大家結伴相約,集中一下,盡量在主家有主要客人的時候同來,這樣主家也好招待,也省些費用,一般來說,基本每家都成定式,在每年正月的某一天相聚?,F(xiàn)在則無所謂了,吃喝不愁,只要有時間,隨便哪天都可以。有的人家家口大,親戚多,常常可見在姥姥家是一個大匯聚,然后在大姨家聚一次,在二姨家又聚了一次。大家熱熱鬧鬧,今天一起到這家,明天一起到那家,輪流到各家歡聚。這正月門要一直出到初五六高潮才算過去,有的人家親戚朋友多,還有再晚的,有俗語說“出門出到初八九,沒有餑餑也沒有酒。”說這話的人家心里常常是美滋滋的,有滿滿的喜悅,言外之意是自家客人多,即使沒有了美食,親友們也還是愿意來。
來的都是客,自然少不了款待一番,山東人好客,膠東人更甚,將一年積攢下來的好東西都用在了待客上,這也是過去好多孩子盼著出正月門兒的原因之一。家家戶戶年前都要準備很多食品,為的就是招待客人,春節(jié)前忙年忙的一切差不多都是為了接待正月里來出門兒的親戚朋友,許多人家除夕那天自家都不舍得吃得好一點,這在當今生活富裕之后的孩子們那里也是怎樣都想不通的。
走動重禮節(jié),少不了帶禮物?,F(xiàn)在物資充盈,禮品豐富,到超市走一趟就齊活。但過去不行,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桃酥、餅干就是高檔禮品,主要用來看望老人和病人,一包桃酥一包餅干不知道能串多少人家,直到最后碎成渣渣,實在不能再送了方作罷。在溫飽都解決不了的年代,果腹是第一要事,膠東人家的主食是面食,困難年代,白面餑餑是金貴的稀罕食品,因而膠東一帶出門帶的最多的就是自家蒸的餑餑,以至于現(xiàn)在,過完年返城的時候,親友們也不忘給你裝上幾個年餑餑,膠東民間的一些禮俗中也仍然流行送喜餅、喜餑餑、供餑餑等。為什么送餑餑,一是生活困難,沒有再好的禮品;二是解決實際困難,主家若家境困難或有紅白大事的時候,家里要招待的人多,這些餑餑臨時就能派上用場,解主家燃眉之急。餑餑專門用白條簍子或箢斗子或笸籮來盛裝,以至于民間送禮有專門的說法叫“送小簍”。外面一定是要有包袱包裹覆蓋,包袱也為專用,喜慶蓋紅或粉,白事蓋白,講究的人家會用紙笸羅先盛裝了,外面再用包袱包裹。禮物也可以互通有無,家里曾有一個表親,住在海邊,臨海的地方土地少,糧食也少,但海產(chǎn)品豐厚,于是每年來出門兒的時候會帶些魚蝦海產(chǎn)品,回去的時候母親就會將他盛海鮮的桶刷干凈了,盛上兩桶小麥或玉米讓他帶回去接濟春荒。其實無論什么禮品,重要的是情意,無論什么年代,人們也要互相幫扶,這樣的大家族才有溫暖,這樣的社會才其樂融融。中國年過的是祥和吉慶,所以這正月出門兒才會與平時格外不同,無論親戚還是朋友,問聲安好,再見又得一年。這一來一去中,中國人重親情重友情及過年的美好期盼與祝愿就都在其中了,希望“出正月門兒”這項重禮重情的傳統(tǒng)習俗,能像冬日里的一束陽光,照亮一些現(xiàn)代人冷漠的心靈角落,也使中國年的味道更加醇厚濃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