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帖
四尺宣紙他畫
千頃黃燦燦的油菜花。
收筆處暮春者六七,
詠而歸。
村舍白描,
可聞河邊搗衣聲。
炊煙裊裊升起,
幾筆淡,
幾筆濃。
他悄悄告訴我:
那一揮而就
細如銀絲的,
是母親在做家常豆腐的炊煙。
遠山的皴裂,
是一種痼疾,
也是他嫻熟的一種技法。
惟有留白他取舍不定。
在四尺宣紙上,
還是在枯筆難于企及的,
他內(nèi)心的孤峰之上——
己亥春日某池邊小憩即事
池邊老柳樹一棵棵
又綠了,在它們自我復制的
日漸加深的蔭翳里。
坐在池邊長椅上,
坐在它們不可遏制的
蔭翳里的我,
又瘦了三斤。
頭頂樹梢的蜘蛛,
一圈一圈地織著,
自認為堅不可摧的生活。
這萬物可見的蔭翳里,
池水斑斕,
猶如先知們
匿藏于此的一個染缸。
浸染著南來北往的浮云,
此起彼伏,
亂象叢生的鳥鳴。
浸染著我一個無知者的雙眸。
書房中的鳥鳴
午后書房假寐醒來,
被馴服的鳥鳴不絕于耳。
我書房四壁完好無損。
它們來自何處?為什么,
我能辨識鳥鳴中被馴服
那一部分的喙和舌頭,
卻無法說出它們是絕望的
哀鳴,還是愉悅的啁啾?
半月前午后,一聲悶響中
一只麻雀死在了書房窗下。
我可以想象一種絕望
俯沖的力量,而它墜地那一刻
抽搐著的身體,
是那么的輕。
書房巨大的玻璃窗,
完好無損。我不可名狀的
悲傷源自何處?如果
一種自我馴服的邊界
是這首詩的鳥籠,
那么假寐中的書房,
就是囿于我
無形的鳥籠——
墻上漁火
酒里藏著低眉老僧,
茶中撞上戾氣莽漢。
讓他們隔一條江
一竹林
一堵墻
一面鏡對飲如何?
老僧誑語連天,
莽漢箴言擲地。
——那日夜深在我書房,
范廚一口酒一口茶喝了半晌。
他說了些什么,
現(xiàn)在我已忘得一干二凈。
惟有江上漁火映在墻上,
如夢如幻。
荷跋十行
那日在野在途,
在遍地都是
春風朗讀者的聲浪中。
我在,
那池枯荷在。
幾只白鸛在,
在作鳥獸散的白云下,
畫荷尖,
畫荷葉之上
一顆顆集聚而成的事物。
作者簡介:影白,原名王文昌,1977年秋生于云南昭通。詩散見于《文學》《詩刊》等刊物。參加詩刊社第三十屆青春詩會,第三十一屆魯迅文學院高研班學員。著有詩集《紅塵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