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浩 劉會春 滿忠然 王 勇 龐 青 胡小四 周 磊
(蚌埠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肝膽外科,蚌埠 233004)
自Reich等[1]報道首例腹腔鏡肝切除以來,隨著腹腔鏡下各種器械的出現(xiàn),手術技巧的提高,醫(yī)療團隊協(xié)作的加強,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的報道逐漸增多[2]。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早期開展較困難,學習曲線較長,出血、膽漏等并發(fā)癥較多。我們在腹腔鏡肝切除經(jīng)驗的基礎上[3],2018年1月~2019年7月采用肝外Glisson鞘內(nèi)解剖選擇性阻斷入肝血流技術完成完全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34例,操作相對簡單,可直視下精準結扎肝動脈及門靜脈,阻斷預切除肝臟血流,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34例,男23例,女11例。年齡32~76歲,(56.0±11.9)歲。①肝腫瘤29例:主訴上腹部疼痛不適12例,納差消瘦1例,體檢發(fā)現(xiàn)肝腫瘤16例。3例體檢上腹部輕壓痛,其余均無陽性體征。CT提示2個肝腫瘤2例,其中1例腫瘤直徑4 cm及1 cm局限于右半肝(行右半肝切除),1例直徑3 cm及1 cm局限于左半肝(行左半肝切除);其余均為1個病灶,腫瘤直徑2.7~11 cm,(6.29±2.30)cm,位于右后葉3例(行右后葉切除),超出右后葉局限于右肝11例(行右半肝切除),左外葉6例(行左肝外側葉切除),侵及左肝S2、S3、S4段7例(行左半肝切除)。甲胎蛋白升高9例(23.75~2000 ng/ml),CA19-9升高2例(分別為44.15和272.50 ng/ml)。術前考慮為肝血管瘤6例,均每半年復查1次,至少復查3次,腫瘤增長趨勢明顯,選擇手術切除,其中3例腫瘤位于左肝外側葉且突出于肝臟表面,直徑分別為8、8、9 cm,行左肝外側葉切除,2例腫瘤位于右肝累及S5、S6、S7、S8段,直徑分別為12、13 cm,行右半肝切除,1例瘤體位于S2、S3、S4交界,直徑11 cm,行左半肝切除;1例術前診斷右肝巨大腫瘤,排除血管瘤,不能排除惡性腫瘤診斷,累及S5、S6、S7、S8段,直徑10 cm,行右半肝切除,術后病理證實為肝細胞局灶性增生;其余22例術前考慮肝臟惡性腫瘤。②肝內(nèi)外膽管結石5例:主訴發(fā)熱1例,腹部隱痛不適3例,上腹部飽脹1例。均無陽性體征。CT及MRCP提示肝左外葉膽管、膽總管結石1例,肝左葉膽管、膽總管結石伴左肝萎縮4例。膽紅素輕度升高1例(9.9 μmol/L)。34例肝功能Child分級均為A級,吲哚氰綠15分鐘潴留率(ICG15)<10%。
納入標準:肝臟腫瘤術前影像學檢查提示腫瘤可以完整切除,無明顯膽管及血管變異,肝功能Child分級A、B級,ICG15<10%;結石病人術前MRCP顯示結石局限于左外葉或左肝管內(nèi),左右肝內(nèi)三級膽管不同時存在結石。
排除標準:80歲以上高齡患者,有心肺功能障礙無法耐受氣腹,肝惡性腫瘤有遠處轉移。
1.2.1 肝腫瘤右半肝手術方法(12例) 全麻,大字體位,右季肋區(qū)抬高30°。10 mm觀察孔位于平臍孔上緣中線右側約2 cm處,12 mm主操作孔位于右鎖骨中線肋緣下約2 cm,右腋前線肋緣下置入5 mm trocar,劍突下偏左側置入10 mm trocar,臍與劍突中點置入5 mm trocar作為輔操作孔。扶鏡手站于患者兩腿之間,術者及助手站于患者兩側。常規(guī)切除膽囊,于膽總管右側解剖Glisson鞘,沿膽囊動脈解剖出右肝動脈予以結扎后切斷(圖1)。右肝動脈深面頭側為右肝管,可不予解剖;尾側為門靜脈右支,解剖周圍結締及淋巴組織,完整分離出門靜脈右支,門靜脈分離過程中注意勿損傷門短靜脈,可先予以結扎(圖2)。觀察肝臟出現(xiàn)明顯Demarcation線(圖3)。超聲刀切斷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右側冠狀韌帶、右側三角韌帶、肝腎韌帶,肝裸區(qū)不強求游離。為避免對腫瘤擠壓,可采用前入路直接離斷肝實質。斷肝采用超聲刀,采用“小口慢咬”、“小步慢走”的方法,超聲刀每次不能鉗夾過多肝組織,邊鉗夾邊燒灼,逐步斷肝。小的靜脈屬支超聲刀直接離斷,大的屬支超聲刀振蕩血管周圍肝組織,血管裸化后血管夾夾閉離斷。斷肝過程中應用低中心靜脈壓技術,右肝蒂及右肝靜脈(圖4)均用血管閉合器離斷。
1.2.2 肝腫瘤左半肝手術方法(8例) 全麻,大字體位。10 mm觀察孔位于臍下,12 mm主操作孔位于右側腹直肌外側緣臍上約3 cm,右鎖骨中線肋緣下約2 cm置入5 mm trocar,左側腹直肌外側緣臍上約3 cm置入10 mm trocar,左側腋前線肋緣下約2 cm置入10 mm trocar作為輔助孔。醫(yī)生站位同右半肝手術。先離斷肝胃韌帶,打開小網(wǎng)膜囊,沿肝下緣自肝十二指腸韌帶左側開始解剖Glisson鞘。解剖出的第一支動脈一般為供血左肝外葉動脈(圖5),予以結扎離斷。繼續(xù)向右側分離,可分離出供血S4段肝動脈(圖6),予以結扎離斷。也有病例在肝外只能分離出1支肝動脈。動脈離斷后,其深面可解剖出門靜脈左支,予以結扎(圖7)。肝臟出現(xiàn)明顯Demarcation線。超聲刀切斷肝圓韌帶、鐮狀韌帶、左側冠狀韌帶、左側三角韌帶,左肝完全游離。肝臟實質離斷、左肝蒂及左肝靜脈處理方法同右半肝手術。
1.2.3 肝腫瘤右后葉手術方法(3例) 肝外解剖Glisson鞘,分別解剖出右后葉肝動脈及門靜脈右后支,右肝動脈向遠心端繼續(xù)分離出右前葉及右后葉肝動脈,結扎切斷右后肝動脈(圖8)。沿門靜脈右支向Rouviere溝內(nèi)分離,可分離出門靜脈右后支(圖9),予以結扎,肝臟右前與右后葉之間可見明顯缺血線。其他操作同右半肝手術。
圖1 解剖右肝動脈 圖2 結扎門靜脈右支 圖3 Demarcation線 圖4 處理右肝靜脈 圖5 左肝外葉動脈 圖6 S4段肝動脈 圖7 門靜脈左支 圖8 右后葉肝動脈 圖9 門靜脈右后支
1.2.4 肝腫瘤左肝外側葉手術方法(6例) 沿肝下緣自肝十二指腸韌帶左側開始解剖Glisson鞘。解剖出的第一支動脈一般為供血左肝外葉動脈,予以結扎離斷。沿門靜脈左支向左側繼續(xù)分離,于肝圓韌帶入肝處左側結扎門靜脈。其他操作同左半肝手術。
1.2.5 肝內(nèi)膽管結石手術方法(5例) 本組肝內(nèi)膽管結石行左半肝切除4例,左肝外側葉切除1例,手術方法不同于前述在于:不應用腹腔鏡切割閉合器同時離斷肝蒂,肝動脈和門靜脈分別離斷后,膽管殘端敞開,同時膽總管切開,膽道鏡自膽管殘端和膽總管切口分別探查,膽管殘端予以縫合,如考慮可能有結石殘留,膽總管內(nèi)放置T管引流,術后6周經(jīng)T管竇道行膽道鏡檢查取石。
惡性腫瘤前2個月均住院隨訪,行彩超及CT檢查,第1個月加肝動脈血管造影檢查,第2次隨訪根據(jù)檢查情況決定是否行肝動脈栓塞化療,此后延長至2個月后隨訪;良性腫瘤采用彩超及CT隨訪,第一次于術后3個月隨訪,以后每6個月隨訪;結石術后2周行彩超及T管造影檢查,必要時術后6周行膽道鏡檢查。
本組34例均在腔鏡下完成肝外Glisson鞘內(nèi)解剖,肝臟游離,肝實質離斷,行右半肝切除12例,左半肝切除12例,右后葉切除3例,左肝外側葉切除7例,無中轉開腹。不同術式的手術指標見表1。手術時間1.5~3.5(2.7±0.6)h,術中出血量100~800(414.7±194.0)ml,9例(26.5%)輸血。不留置胃管,術后肛門排氣時間2~4(3.3±0.6)d,術后住院時間4~18(8.2±3.4)d。并發(fā)癥3例:腹水2例,均為肝硬化患者,腹水最大量每天約500 ml,生化常規(guī)提示低白蛋白,考慮肝硬化伴低白蛋白導致腹水,給予保肝、營養(yǎng)支持、補充白蛋白、利尿后治愈;肺部感染1例,給予抗感染、霧化吸入輔助排痰治愈。術后病理:肝細胞肝癌20例,肝腺癌2例,肝血管瘤6例,肝細胞局灶性增生1例,肝內(nèi)膽管結石5例。肝癌巴塞羅那分期0期19例,A期3例。肝癌患者均在術后1個月補充化療栓塞。肝內(nèi)膽管結石患者均在術后2周行夾管試驗,術后4周行T管造影,其中2例術后6周行膽道鏡取石。34例隨訪1~18個月,平均8.8月,無腫瘤及結石復發(fā)。
表1 不同術式的手術指標
國內(nèi)腹腔鏡肝切除發(fā)展日新月異[4],早期腹腔鏡肝切除主要用于肝臟質地較好的良性疾病或轉移性腫瘤,控制出血的肝門阻斷多采用簡單的Pringle法,優(yōu)點在于簡單有效,對于肝硬化患者也可應用[5],但是入肝血流完全阻斷,可導致保留肝臟發(fā)生缺血再灌注損傷,也可導致胃腸道血流淤滯及內(nèi)毒素移位,對伴有基礎肝病者可加重殘肝損害,進而導致術后肝功能恢復延遲甚至肝衰竭。因此,隨著腹腔鏡肝切除應用范圍的擴大,應用區(qū)域性肝血流阻斷技術的解剖性肝切除應運而生[6]。國內(nèi)外已有關于腹腔鏡下解剖性肝切除的報道[7~9]。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的優(yōu)勢在于:①減少術中出血。解剖性肝切除優(yōu)先處理預切除肝臟入肝血流,有利于切肝過程中出血控制,且根據(jù)缺血線切肝,有助尋找正常的解剖層面,減少出血[10]。②術后出血及膽漏較少。解剖性肝切除以獨立的肝葉或肝段為切除單位,不影響保留肝組織的功能,加之腹腔鏡的放大效應,術中容易發(fā)現(xiàn)細小的出血及膽漏,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降低。③解剖性肝切除切除了腫瘤所在的肝葉及肝段,彌補腔鏡下不能觸摸的劣勢,Kang等[11]報道解剖性肝切除的無瘤生存率高于非解剖性肝切除。
我們在腹腔鏡肝切除的基礎上開展解剖性肝切除,首先考慮的問題是采用什么入肝血流阻斷方法。入肝血流阻斷方法有三種:①肝外Glisson鞘內(nèi)阻斷,在肝外將Glisson鞘剖開,將肝動脈及門靜脈逐支分離出來,結扎擬切除肝臟的動脈及門靜脈;②肝外Glisson鞘外阻斷,肝外降低肝門板,緊貼Glisson鞘分離出擬切除肝臟的肝蒂,一并結扎;③肝內(nèi)Glisson鞘外阻斷,切開肝實質,在肝創(chuàng)面上分離出Glisson鞘[12]。我們采用第一種方法,原因在于:①分離右肝蒂時,在膽總管右側,沿膽囊動脈走行,容易分離出右肝動脈,不易損傷肝總動脈。右肝動脈深面即門靜脈右支,沿門靜脈右支向肝內(nèi)分離,可清楚分離出門靜脈右前及右后支,門靜脈周圍組織清楚,在直視下完整游離門靜脈壁,避免損傷靜脈壁導致大出血。李曉平等[13]的解剖學研究表明,右肝動脈及門靜脈右支在肝外有一段走行距離分別為(3.17±1.07)cm和(1.57±0.05)cm,也為這種方法提供了解剖學基礎,此處分離可遠離肝總動脈及門靜脈主干,避免損傷。②左肝蒂分離的關鍵點在于一定沿肝下緣自左向右逐層打開Glisson鞘,肝胃韌帶離斷后,肝十二指腸韌帶左側小網(wǎng)膜囊敞開,分離空間較大,沿肝下緣自左向右逐層打開Glisson鞘,首先遇到的一定是進入左肝的肝動脈及門靜脈,此處遠離主干,損傷的機會較小。③如果采用肝外Glisson鞘外阻斷,必須降低肝門,準確找到肝實質Laennec膜與Glisson鞘之間的間隙,以免導致肝實質出血或膽管損傷,對于術者的要求高,不適合早期開展解剖性肝切除的醫(yī)生應用。④對于膽管有變異者,鞘內(nèi)準確分離入肝血管,有利于避免膽管損傷。本組無術中門靜脈壁損傷導致出血,無肝門膽管損傷,術后無出血,無膽漏。我們認為肝外Glisson鞘內(nèi)阻斷安全、有效,適合剛開展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的醫(yī)師應用。
入肝血管妥善處理后,優(yōu)先處理肝短靜脈是腹腔鏡右半肝及右后葉切除成功的關鍵,腹腔鏡具有良好的視野,處理肝短靜脈優(yōu)于開放手術[14],術中仔細分離,確保完整分離出肝短靜脈,切忌撕扯導致靜脈壁損傷出血。肝短靜脈近端采用結扎加血管夾夾閉,如右后下靜脈較粗大,可采用Prolene線縫扎處理。右肝靜脈及左肝靜脈不強求分離出來,可在肝實質離斷后,應用血管閉合器連同周圍少部分實質一并離斷。
我們采用超聲刀離斷肝實質,因入肝血流均已阻斷,故斷肝過程中的出血由靜脈屬支損傷導致,尤其是肝中靜脈屬支出血。術中低中心靜脈壓可有效減少靜脈出血[15]。Kabayashi等[16]提出低氣道壓也可控制靜脈出血。我們通常通過控制輸液速度,控制動脈收縮壓,必要時靜脈應用硝酸甘油將中心靜脈壓控制在0~5 cm H2O[17]。超聲刀斷肝,靈活應用超聲刀切、凝、分離、振蕩作用,要求每次不能鉗夾過多肝組織,“小步慢走”,“小口慢咬”,邊鉗夾邊釋放超聲刀能量,3 mm以下的靜脈屬支可直接凝閉,較大分支利用“振蕩”功能將血管周圍的肝組織破碎,裸化血管后夾閉。如遇意外出血,應用Prolene線縫扎止血。
腹腔鏡解剖性肝切除已逐步成為常規(guī)術式,其開展需要術者具有熟練的腹腔鏡操作技能,手術團隊穩(wěn)定,術中良好的麻醉配合。術前充分評估肝功能和各種影像學資料,了解可能存在的解剖變異,術中精細分離,精準處理各種管道,可保證手術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