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先,李燕平 *,任克良
(1.山西農業(yè)大學動物醫(yī)學學院太原 030032;2.山西農業(yè)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太原 030032)
山西省朔州市某養(yǎng)兔場113 日齡的斷奶肉兔發(fā)病,精神不振,生長發(fā)育和增重變慢,出現零星死亡。該養(yǎng)殖場飼養(yǎng)伊拉肉兔2,000 余只,兔籠為“品”字型結構,機械清糞,自動飲水,半開放式兔舍。本次發(fā)病兔舍內飼養(yǎng)有600 余只幼兔,其中450 余只兔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發(fā)病。養(yǎng)殖場采用常規(guī)抗菌藥物進行防控,收效甚微。經實地觀察,并攜帶病兔在實驗室進行診斷,最終確診并采取聯合用藥措施,兔病得到控制,詳細診治如下。
病兔表現為精神沉郁,食欲下降,生長發(fā)育和增重緩慢,逐漸消瘦。大多病兔出現有腹脹、腹瀉,肛門和后肢常會沾有稀便,有時可見尿頻癥狀。有的病兔出現咳嗽和張嘴呼吸,有時還出現尖叫。部分病兔的頸部、頜下、股內側等部位可見有白色小膿皰。病兔出現零星死亡,死亡率約為7%。
對病兔進行剖檢,可見有的腸道充血和出血,尤其是在盲腸和小腸等部位。有呼吸道癥狀的病兔在剖檢后還表現為肺臟腫大,有膿性病灶和白色膿性滲出物,肺臟邊緣壞死,有肉樣變。
用剖檢后病兔的心血、肺臟進行涂片,經革蘭氏染色鏡檢,在涂片中可以見到染成紫色的球菌,在視野中排列成為葡萄串樣。
從病死兔的肺臟、肝臟、心臟等部位挑取病料,無菌劃線接種于普通營養(yǎng)瓊脂、鮮血瓊脂上培養(yǎng)觀察,經37℃恒溫培養(yǎng)24h 后,可見普通瓊脂上形成圓形、凸起、有光澤的菌落,菌落大小約為1~2mm。鮮血瓊脂上生長的菌落周圍形成透明的溶血環(huán)。
將培養(yǎng)的病原進行生化試驗,分離的病原菌能夠分解葡萄糖、麥芽糖、海藻糖、蔗糖,產酸不產氣。甲基紅反應陽性,VP 反應陰性,不能分解精氨酸和尿素,堿性磷酸酶試驗陽性,可以還原硝酸鹽。參照《伯杰氏手冊(第八版)》[1]確定所培養(yǎng)的病原菌為金黃色葡萄球菌。
采用K-B試紙擴散法進行藥敏試驗[2]。挑取純培養(yǎng)后的單個菌落均勻劃線于營養(yǎng)瓊脂,用滅菌后的鑷子夾取藥敏紙片分別貼于平板表面,紙片間隔24mm。經37℃恒溫培養(yǎng)24h后測量抑菌圈的直徑,以標準質控菌株ATCC25922作參照,根據CLSI手冊中的標準進行判斷[3]。18種抗菌藥物進行的藥物敏感性試驗結果見表1。
由表1結果可見,分離菌對阿米卡星、慶大霉素和卡那霉素高敏。
表1 金黃色葡萄球菌藥敏試驗結果
使用飽和鹽水漂浮法檢查病兔糞便和腸道內容物[4]。取病兔糞便和腸道內容物,加入飽和生理鹽水,通過雙層紗布除去糞渣,將濾液分裝在試管內,確保液面略微凸出于管口,靜置10min后使用干凈的載玻片接觸液面,加蓋蓋玻片后置于高倍顯微鏡下檢查,可在視野內發(fā)現球蟲卵囊。
根據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以對本次發(fā)病做出初步診斷,通過實驗室的涂片鏡檢、病原分離培養(yǎng)、生化試驗以及糞便鏡檢,最終確診本起病例為兔球蟲病繼發(fā)葡萄球菌感染。
針對本次伊拉肉兔發(fā)病,根據診斷結果和藥敏試驗,制定出相應的治療措施。針對球蟲病采用飲水中添加妥曲珠利溶液,劑量為25mg/kg·bw,首次使用加倍,連用3d。針對葡萄球菌根據藥敏試驗結果使用慶大霉素,使用的劑量為3,000~5,000IU/kg,連續(xù)用藥5d,同時使用提升免疫力的藥物進行輔助治療,加強兔舍內的清掃和消毒工作,用藥5d后兔群基本恢復正常。
兔球蟲病是兔養(yǎng)殖過程中最多發(fā)的寄生蟲疾病,其對養(yǎng)兔業(yè)的危害非常巨大,是最嚴重的兔病之一,也是長期存在的一個難題[5]。王新秋等[6]通過流行病學調查得知,在我國主要養(yǎng)兔地區(qū),兔球蟲病的感染率非常高,尤其是幼兔感染率更高,其中陜西榆林地區(qū)和河北部分地區(qū)感染率最高,分別高達100%和96.70%。感染率最低的內蒙古包頭地區(qū)也達到了25.33%。本起兔場的發(fā)病兔舍內幾乎全部感染,可見兔球蟲病在山西某些兔場感染比較嚴重。詢問該場主獲知,該場對種兔未進行球蟲病預防,同時該批商品兔飼料中添加地克珠利,按常規(guī)劑量的2倍進行添加,說明要重視種兔球蟲病的防控工作。同時建議適當加大抗球蟲藥物的使用劑量,及時更換抗球蟲藥的種類。
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家兔的重要致病菌[7]。本病通常在全年均可感染發(fā)生,但以溫暖潮濕的季節(jié)多發(fā),不同品種和日齡的兔均可感染[8]。感染兔常見癥狀為乳房炎和腳皮炎,皮下膿腫少見[9]。本起兔場發(fā)病,均以呼吸道癥狀和皮下膿腫為主要臨床癥狀,屬于較為少見的葡萄球菌感染情況。
兔葡萄球菌病和球蟲病是養(yǎng)兔生產中常見多發(fā)病,但這兩種病混合感染的情況較為少見,韋強等[10]報道球蟲混合感染巴氏桿菌病,且不易被發(fā)現和確診。
本起兔群出現球蟲病繼發(fā)葡萄球菌病,提示養(yǎng)兔企業(yè)(戶)在做好兔球蟲病綜合防控的同時,注意其混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