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新華門小學 何國倉
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提問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不僅能夠有效促進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的提升,同時能夠有效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但是,從現(xiàn)階段的情況來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依然存在一些誤區(qū),教師對提問有效性的問題關注較少,嚴重影響了提問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積極效益的發(fā)揮,針對這種情況,我校小學語文教師基于課堂觀察量表,對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提問的策略進行了具體研究。
要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就是保證課堂提問具有較強的目的性,教師在正式向學生提問之前,需重點考量一下三個問題:什么樣的提問方式才能引發(fā)學生興趣?該如何選擇提問時機?通過提問需要達到什么樣的目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提前做好預設,有效提升提問的針對性。課后,教師需對自己的提問情況進行反思,借助課堂觀察量表對問題的有效性進行評價。例如:教師在教學《鹿角和鹿腿》一課知識的過程中,由于本課課文是一篇生動的寓言故事,對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發(fā)意義。因此,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所設置的問題就要保證具有較強的啟發(fā)性,明確提問的目的。一方面要確保問題能夠引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一方面要選擇最佳的提問時機。除此之外,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觀察學生的表現(xiàn),課后根據(jù)自己的觀察情況填寫課堂觀察量表,對課堂提問教學有效性進行分析,在不斷總結經驗的過程中,提升課堂教學提問的針對性,保證課堂教學目的能夠順利達成。
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都會忽視提問設計的問題,課堂上隨機對學生進行提問,盲目性較強,提問的有效性嚴重不足。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就要充分重視問題的啟發(fā)性,在循循善誘的過程中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促使學生能夠主動進入教師設置的教學情境中。在此基礎上,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相比于課堂常規(guī)提問,啟發(fā)式提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充分發(fā)揮提問的啟發(fā)作用,教師就要保證課堂教學問題具有較高的深度和廣度。
例如:教師在教學《小真的長頭發(fā)》一課知識的過程中,課文主要描繪了小真羨慕小葉和小美的長頭發(fā),想象自己有一天也能有一頭長頭發(fā)的故事。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主題,教師就可以向學生提問:小真為什么希望自己可以有一頭長頭發(fā)呢?在思考這個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就會發(fā)現(xiàn),小真希望自己能夠有一頭長頭發(fā)不僅僅是為了使自己變得更加漂亮,同時也希望能夠更多地幫助身邊的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繼續(xù)思考:從小真的身上我們能看到她什么樣的品質?學習完這篇課文你受到了哪些啟發(fā)?在教師層層深入的引導下,不僅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夠得到充分調動,與此同時,學生還能夠通過自己的思考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真正實現(xiàn)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的提升。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主動轉變自己的觀念,突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真正成為自己學習過程中的主人。但是,從現(xiàn)階段的情況來看,多數(shù)小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采取的依然是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學生參與課堂學習活動的熱情依然有待提升。針對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的過程中,就要重視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能夠得到充分發(fā)揮,教師在為學生指明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向著既定的教學目標努力,促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不斷提升自身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有效性。但是,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是否能夠得到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否得到了全面培養(yǎng),教師在教學反思的環(huán)節(jié),還需進行全面考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借助課堂觀察量表對自己的教學活動進行評價,及時發(fā)現(xiàn)自身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進而不斷促進小學語文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火燒云》一課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就需要在提前為學生確定學習目標的基礎上,通過層層深入的方式設置課堂問題,在此基礎上,使學生的思維在教師的引導下逐漸走向深入,進而達到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改變學生以往在課堂上被動接受知識的情況,突出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課后評價環(huán)節(jié),教師可借助課堂觀察量表評價自己的教學活動,及時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不足,在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課堂提問的有效性。
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堂提問重點需要發(fā)揮以下三個方面的作用:一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二是課堂教學活動結束后檢查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三是在學生注意力分散的時候及時提醒學生,使學生的注意力能夠回到課堂教學中。課堂上,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僅體現(xiàn)在提問方式方面,同時體現(xiàn)在提問的內容方面,問題的難度、問題的數(shù)量、提問的對象都是教師在設置課堂提問的過程中需重點考量的問題。針對某個問題,教師可指定某位學生來回答,也可以要求學生主動回答。但是,切忌使用單一的提問方式,進而有效提升課堂提問對學生的吸引力,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流程規(guī)范性的同時,實現(xiàn)提問有效性的提升。
例如:教師在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的過程中,受生活環(huán)境和家長受教育程度的影響,學生之間的古文基礎普遍存在較大的差異,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設置課堂提問流程的過程中就要重點關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首先,問題的難度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其次,問題的數(shù)量切忌過多,要給學生留下充足的自主思考空間;最后做好提問對象的預設,針對古文基礎較差的學生,可設置一些難度較低的問題,而針對古文基礎較好的學生則可以設置一些具有啟發(fā)性的問題。如此,不僅小學語文課堂提問流程的規(guī)范性能夠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提問的有效性也能真正得到保障。
綜上所述,要想全面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質量,保證提問的有效性是最基礎的條件,但是教師的課堂提問是否有效往往很難做出準確的衡量,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很難發(fā)現(xiàn)自身在提問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教師就可以將課堂觀察量表引入教學中,通過對學生參與課堂提問活動的各項表現(xiàn)作出量化評價,判斷課堂提問的有效性,針對相關問題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決,進而實現(xiàn)小學語文整體教學質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