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威
(鶴崗市人民醫(yī)院,黑龍江 鶴崗)
脊柱骨折患者大多數(shù)都是在胸腰段出現(xiàn)骨折,因為剪力、屈曲、扭力、壓縮等導致的暴力受損。臨床中對脊柱骨折的治療,需要對受傷后的弓角和畸形進行修正,讓脊柱序列、傷椎曲度、前后緣高度等獲得較好的復原[1]。脊柱骨折患者接受椎弓根內固定系統(tǒng)治療,可以提升脊柱三柱復合結構的穩(wěn)定性,讓傷椎獲得較好的內固定效果,實現(xiàn)三維的穩(wěn)定[2]。后入路內固定術式的優(yōu)勢比較明顯,手術中患者的出血量少,患者受到的手術創(chuàng)傷比較少。其可以對前中后三柱都進行固定,固定的效果較好,力學性能穩(wěn)定,復位的難度很大。此次研究中,我們選取了48 例脊柱骨折患者來進行研究,對患者接受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現(xiàn)進行以下報道。
選取我院2014 年10 月至2016 年10 月收治的48 例脊柱骨折患者進行分析,將患者分成了對照組和觀察組。觀察組共有24 例患者,有8 例女性和16 例男性,年齡28~58歲,平均(36.2±4.2)歲;患者的受傷原因:7 例跌落,10 例車禍,5 例壓砸,2 例其他原因。對照組患者共有15 例男性和9 例女性,年齡27~59 歲,平均(36.5±4.1)歲,患者的受傷原因:6 例跌落,11 例車禍,6 例壓砸,1 例其他原因。全部患者的資料我們進行了分析對比,兩組的結果不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對結果不產生影響。
觀察組患者接受后路手術內固定治療,為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氣管插管等處理措施,在正中進行切口,以傷椎的棘突為中心點,可以暴露椎體,使用Weinstein 法對標志點進行確定,通過X 線診斷觀察,確定定位針的位置和方向,完成各項準備措施后。確保插入無誤差,就可以進行CT 檢測,將椎弓根螺釘置入攻絲后。根據(jù)患者的神經受損情況來確定是否需要進行椎管減壓,減壓后,使用釘棒撐開,對骨折進行復位,并且拍片,確定位置是否良好,椎弓釘位置是否正確,將螺帽擰緊,鑿小關節(jié)以及橫突使其成為粗糙面,選取患者棘突碎骨、椎板、自體髂骨實施后外側植骨融合,安裝好橫連桿,并將負壓引流裝置放置好。手術結束后3 個月佩戴腰圍給予保護。全部患者術后都保持平躺,實施感染預防治療,術后2 d 將負壓引流裝置拔除。術后1 周,患者需要佩戴護腰,并且根據(jù)醫(yī)生的囑咐來進行活動,不能夠負重,不能夠扭腰和彎腰,避免腰部的活動。
對照組患者接受傳統(tǒng)的手術治療措施,于棘突正中部位進行切口,使用縱向的切口,沿著皮膚將皮下脂肪和筋膜切開,將棘突暴露。使用電刀和骨膜剝離器剝離椎旁肌。從棘突向下進行剝離,順著椎間小關節(jié)進行剝離,使用無菌的紗布進行填充,為患者壓迫止血。將椎間小關節(jié)的關節(jié)囊從上一腰椎的下關節(jié)突以及下一腰椎的上關節(jié)突進行剝離,最后借助椎板牽開器向兩側牽開椎旁肌。骨折部位暴露后將椎弓根螺釘常規(guī)置入,完成手術。術后視情況進行功能鍛煉。
對兩組患者術后的骨折情況進行觀察,統(tǒng)計對比兩組患者的前緣高度、后緣高度等指標,對兩組的脊髓受損情況進行評價,以Frankel 分級法作為依據(jù)[3],A 級:患者的受損平面以下的感覺能力和運動能力完全消失;B 級:患者的受損平面以下運動能力消失,感覺能力較輕;C 級:受損平面以下的運動能力尚存,但是無法活動;D 級:受損平面以下的運動能力存在,部分能夠活動;E 級:感覺、運動和括約肌等功能幾乎正常。
本文選用SPSS 19.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以(%)表示計數(shù)資料,行χ2檢驗,以(±s)表示計量資料,行t 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后緣高度,相對于對照組更高,Cobb's 角更小,兩組患者的復位結果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見表1。觀察組的E 級率是54.17%,對照組的E 級率是25.00%,兩組的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復位情況比較
表1 兩組患者術后復位情況比較
?
脊柱受損主要是因為在瞬間受到了暴力沖擊,直接或間接的暴力導致了患者的脊柱出現(xiàn)了骨折,主要的發(fā)病群體是成年男性,這和工作性質有很大的關系,骨折發(fā)生后,多數(shù)患者的骨折部位都是胸腰椎段,如果不能夠給患者提供正確及時的治療,患者的活動能力會喪失,甚至可能死亡[4]。后路內固定手術可以有效地治療脊柱骨折,該種治療方式是將患者的脊柱部位進行切開,完全暴露,然后使用內固定器械,將韌帶后部以及纖維環(huán)伸展撐開,確保椎管骨塊能夠減壓和復位[5]。后入路內固定術式的優(yōu)勢比較明顯,手術中患者的出血量少,患者受到的手術創(chuàng)傷比較少??梢詫η爸泻笕歼M行固定,固定的效果較好,力學性能穩(wěn)定,復位的難度很大,脊柱骨折患者也能夠使用,因此手術的適應證范圍比較廣泛,有更多的患者可以符合手術的要求,接受手術的治療。
此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椎體前緣高度、后緣高度相對于對照組更高,Cobb's 角更小,兩組患者的復位結果對比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觀察組的E 級率是54.17%,對照組的E 級率是25.00%,兩組的結果存在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劉羽[5]開展的相關研究中,我們了解到,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后路手術治療,其椎體前緣高度是94.6%,后緣高度是96.5%,Cobb's 角是5°,結果和此次我們的研究結果相差不大。
總而言之,脊柱骨折患者可以使用后路手術內固定方式,對患者的骨折復位情況有較好的影響,患者的預后情況比較理想,患者的E 級康復率比較高,對患者的運動能力、生活能力、感覺能力有很好的恢復,患者的社會功能恢復正常,因此對患者而言不僅是身體的康復,也是心理的康復,能夠產生積極的影響,是非常優(yōu)秀的治療方式,臨床中患者的脊髓神經功能提升明顯,復位良好,可以進行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