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麗琴 黃華飛 陸國琴
新生兒溶血病是指母嬰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同族免疫性溶血,其中ABO 血型不合是引起新生兒溶血病的最常見原因,其次為RH 溶血?。?],若不及時治療,易導致膽紅素腦病的發(fā)生,造成不可逆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后遺癥,甚至危及患兒生命。對于藍光、藥物等常規(guī)治療效果欠佳的新生兒重癥溶血病患兒,為避免發(fā)生膽紅素腦病,多需及時采取換血治療[2-3]。本文探討全自動換血治療新生兒重癥溶血病的療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6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本院新生兒重癥溶血病患兒48 例,診斷標準及換血指征參照《實用新生兒學》[1]?;純杭覍倬椴⒑炇饟Q血治療相關的同意書。采用傳統(tǒng)換血方法治療的患兒為對照組,男14 例,女10 例;年齡1~5d,平均年齡(2.25±0.62)d。體重2.4~3.6kg,平均體重(3.12±0.22)kg。采用全自動換血方法治療的患兒為觀察組,男13 例,女11 例;年齡1~5d,平均年齡(2.24±0.60)d;體重2.4~3.6kg,平均體重(3.15±0.24)kg。其中ABO 血型不合溶血病32 例,Rh 血型不合溶血病15例(抗D 溶血病8 例,抗C 溶血病3 例、抗E 溶血病4 例),抗Mur 溶血病1 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及體重等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換血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換血方法進行治療;觀察組采用全自動換血治療。術前抽空胃液預防反流,禁食2~3h。用留置針穿刺兩路外周靜脈,穿刺成功后經(jīng)分別用于輸注血漿和紅細胞。用留置針穿刺橈動脈,成功后連接三通管,三通一端用推注泵將含肝素生理鹽水微量泵入橈動脈,避免血液凝固。另一端和排血管連接,排血管和輸液泵連接,通過輸液泵對排血速度進行控制[4]。全部通道妥當連接后旋轉換出端三通,促使含肝素生理鹽水在三通匯合后從排血管進入量筒,將換出端輸液泵排血速度調(diào)節(jié)為160ml/h,含肝素生理鹽水泵入速度調(diào)節(jié)為10ml/h,輸血端泵入速度調(diào)節(jié)為150ml/h(血漿ml/h、紅細胞ml/h),輸血和排血速度均150ml/h,換血過程全自動進行[5-6]。
1.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價 比較兩組患兒重癥溶血病治療總有效率;皮膚黃疸完全消失時間、平均住院時間;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治療前后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總膽紅素水平。療效評價:顯效:癥狀消失,膽紅素恢復正常,生命體征穩(wěn)定,水電解質平衡,血紅蛋白水平維持平穩(wěn);有效:癥狀消失,膽紅素降低>50%,生命體征基本穩(wěn)定;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7]。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 軟件統(tǒng)計。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重癥溶血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重癥溶血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n(%)]
2.2 兩組患兒皮膚黃疸完全消失時間、住院平均時間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皮膚黃疸完全消失時間、住院平均時間比較[d,(±s)]
表2 兩組患兒皮膚黃疸完全消失時間、住院平均時間比較[d,(±s)]
組別 皮膚黃疸完全消失時間 住院平均時間觀察組 2.18±0.34 7.53±1.44對照組 4.72±1.95 10.46±2.25 t值 8.703 9.224 P值 0.000 0.000
2.3 兩組患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n(%)]
2.4 兩組患兒干預前后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總膽紅素水平 見表4。
表4 兩組患兒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表4 兩組患兒直接膽紅素、間接膽紅素和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s)]
項目 觀察組(n=24) 對照組(n=24) t值 P值直接膽紅素 治療前 64.37±35.72 64.95±34.16 -0.152 0.880治療后 23.18±4.71 37.43±6.29 -15.558 0.000 t值 12.209 8.347 P值 0.000 0.000間接膽紅素 治療前 438.95±92.92 438.75±92.91 0.101 0.920治療后 158.22±23.59 257.11±33.94 -30.173 0.000 t值 38.916 21.772 P值 0.000 0.000總膽紅素 治療前 494.97±87.72 494.85±88.16 0.067 0.947治療后 171.58±23.26 287.28±41.12 -31.760 0.000 t值 35.793 19.738 P值 0.000 0.000
母嬰血型不合新生兒溶血病是早期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常見原因之一,其中以ABO 溶血病最常見,Rh 溶血病次之,其他血型系統(tǒng)如MN、Kell 等血型系統(tǒng)不合引起溶血病極為少見[8]。溶血病患兒常見貧血、黃疸等癥狀,嚴重者可繼發(fā)膽紅素腦病,導致聽力及視力損害、癲癇、腦癱甚至死亡。因此,早期診斷及積極治療具有重要意義。換血療法是快速、有效降低膽紅素的方法[9-10],但傳統(tǒng)換血方法治療可存在死腔,舊血換出率比較低,感染風險明顯增加,且患者血壓波動大,水電解質代謝紊亂,易引發(fā)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和低鈣驚厥等癥狀,應用受到限制[11-13]。全自動換血治療是一種新型換血治療方法,為全自動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輸血和排血速度相同,換血過程全自動進行,膽紅素換出率更高,在換血24h 后血清膽紅素反跳低,換血并發(fā)癥少,多數(shù)低出生體重兒和早產(chǎn)兒均可耐受。全自動換血治療在完全密閉系統(tǒng)中全自動完成,可避免血容量波動和感染,減少人力物力消耗,換血過程順利,可避免空氣栓塞等的發(fā)生,方便在基層醫(yī)院推廣[14-16]。
綜上所述,新生兒重癥溶血病患兒采用全自動換血治療的療效確切,可有效改善患兒臨床癥狀,縮短療程,降低血清膽紅素水平,減少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風險,安全性提高,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