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雨鄒 馬陳銥
內容摘要:以高校文科類師范生培養(yǎng)為切入點,探討了孔子“禮樂為教”思想在教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的重要性。從一線教師對“禮樂為教”思想的接受度剖析,師范生在校期間開設“禮樂為教”相關課程的具體困難,并提出了相對應的解決方案設想。
關鍵詞:禮樂為教 師范生 技能培養(yǎng) 課程設想 教育理念
孔子“禮樂為教”思想作為我國重要的教育理念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性,對教師優(yōu)秀教育理念的形成有重大指導作用??紤]到當前“禮樂為教”思想在基礎教育階段的缺失,以及思想教育潛移默化的特性,將“禮”“樂”相關課程納入文科類師范生培養(yǎng)計劃中,可以進一步完善師范生思想引領、個人修養(yǎng)等方面的培養(yǎng)體系構建,幫助其教師綜合技能快速準確地提升,從而在師資培養(yǎng)環(huán)節(jié)的源頭上為教育事業(yè)的奠定基礎。
一.構建“禮樂為教”思想傳承機制的重要性
孔子“禮樂為教”思想與當代教育觀念有共通之處,且更適合我國的文化背景與思維模式,具有超越西方教育理念的優(yōu)勢。當前的教育現(xiàn)狀對教師的思想道德、行為修養(yǎng)都有更高的要求,“禮樂為教”思想可以很好地支撐教師提升精神力量。
1.“禮樂為教”思想作為教育理念的優(yōu)勢
現(xiàn)代大部分教育理念大都起源于西方,我國當前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中使用的教材也大多是譯本或是根據(jù)西方理念編寫而成。西方文化起源于宗教文化,而東方文化不是宗教文化,它以人文精神為主干,這是一個根本區(qū)別。[1]P.25從本質上來看,西方的思想理念并不能完全適應我國教育發(fā)展的需求,因而需要更為順應我國公民思想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理念來加以指導。
錢穆先生曾說,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禮,在西方語言中沒有“禮”的同義詞??鬃印岸Y樂為教”思想作為我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標志著中國文化的特殊性,其本身也帶有教育功能,相較于其他思想,更適合加以完善之后成為中國所獨有的教育理念。
2.當前教師精神層面的匱乏
現(xiàn)代教育的目的在于通過特殊智能的訓練而勝任某一種職業(yè),從而使教育萎縮為職業(yè)的附庸和工具。這絕非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應包含智慧之愛,它與人的靈魂有關,因為“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教育本身就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如果一種教育未能觸及人的靈魂,未能引起人的靈魂深處的變革,它就不成其為教育。[2]P.10
可見,當前教育對于思想層面的教育有很高的要求,這也從另一層面反映出,作為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教師需要更為強有力的思想力量。不難看出,現(xiàn)行的教育模式無法滿足最終的教育目的,即塑造人的思想世界。
如果我們把每個人的思想層面都比作宇宙,那么對教師宇宙的發(fā)現(xiàn)與重建,不能仰賴他人,只能寄希望于自身[2]P.88。“禮樂為教”思想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可以賦予教師這一自我完善、自我啟迪的能力。
二.當前一線教師對于“禮樂為教”思想的接受度
從覆蓋一名普通學生受教育全過程的視角,筆者對小學、初中、高中、高校的一線教師進行了深度訪談采訪,并得出了以下結論:
1.對“禮樂為教”思想的高度認可
受訪教師都對將孔子“禮樂為教”思想運用于教育理念的設想表示認可,并肯定了其歷史必然性及現(xiàn)實可行性,并對未來師范生培養(yǎng)計劃中加入“禮樂為教”相關課程表示贊同。可以研判,受訪一線教師都對將“禮樂為教”作為教育指導思想有大的期望,這是他們結合多年教學經驗所給出的答案,說明“禮樂為教”思想與基礎教育和師范生教育沒有沖突性,現(xiàn)實可行性也十分顯著,教育功能的可覆蓋面也較為廣闊。
2.現(xiàn)行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中“禮樂為教”思想的缺失
受訪教師對于“禮樂為教”思想的理解僅限于有所了解,了解途徑也大都為出于個人興趣的自主學習,缺少系統(tǒng)性與權威性,很難應用于教學工作中。筆者認為,“禮樂為教”思想作為日常教學工作的指導理念正處于“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一線教師希望借此提升個人思想力量以更好地開展教學活動,但是并沒有來源。然而,孔子“禮樂為教”思想對人進行塑造的最好階段就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而教師作為此階段的引領者卻缺乏正確系統(tǒng)的“禮樂為教”知識。
3.當前高校教育中對“禮樂為教”思想缺乏關注
文化素質課的主要目的在于彌補理工科學生文化知識的不足,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yǎng)。[3]這是分析清華大學相關課程開設現(xiàn)狀得出的結論,從中不難看出,高校對于與教育思想理念相關的課程從受眾到授課模式都存在很大的誤解。在我看來,想要改變這一現(xiàn)狀,需要由學校出面,首先矯正其錯誤理解,其次利用學校的權威性推動“禮樂為教”思想教育理念化。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將“禮樂為教”思想納入師范生培養(yǎng)確實有其必要性及科學性。
三.“禮樂為教”思想納入文科類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的具體分析
當前,孔子“禮樂為教”思想傳承機制的構建存在較大的困難?,F(xiàn)以高校文科院系外語專業(yè)的師范生培養(yǎng)計劃為設想背景作現(xiàn)實狀況分析。僅以個人角度看來,可以將“禮樂為教”思想歸類于人類——歷史學科或文化——歷史學科。它們在三方面區(qū)別于人文學科、社會學科或文化學科,這些受法理學或理論性知識的引導:首先在于其方法或探究的目的,其次在于其特殊的方法論困難,第三在于其個別化的研究技術——必須適合它們的方法和它們的方法論問題的技術。[4]P.152因此,對于在高校文科類師范生的培養(yǎng)計劃中加入“禮樂為教”思想的傳承機制有其固有的優(yōu)勢與缺陷。
1.文科類師范生的專業(yè)優(yōu)勢
就讀于文科類師范專業(yè)的學生大都自高中起就習慣于文科的學習,對于文化、歷史相關的學習內容有更好的接受度,對思想類的理論知識有更多的學習經驗,在后續(xù)對將“禮樂為教”思想與教育理念相結合的過程有更強的實踐性。文科類師范專業(yè)的學生對“禮樂為教”思想大都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大大較少了入門困難性,能夠更快速的進入深層次的探究學習,并結合學科知識進行具體的實踐性學習。文科類師范專業(yè)本就開設教育學、心理學等課程,對于將“禮樂為教”思想融入教育理念有更好的知識基礎與實踐機會。
2.嵌入培養(yǎng)過程的機制障礙
首先,學校行政層面對“禮樂為教”思想傳承機制需要系統(tǒng)頂層設計。具體為該采用何種形式教授“禮樂為教”思想,該分配多少時間以及該由誰負責機制的順利運行,都亟待思考,需要學校的統(tǒng)一考量安排。其次,“禮樂為教”思想傳承機制執(zhí)行者的選擇具有困難。文科類師范專業(yè)的教師大都不具備相關知識文化素養(yǎng),要想讓師范生最終到達活用“禮樂為教”思想的目標,身為執(zhí)行者的教師必須具有過硬的知識儲備。第三,“禮樂為教”思想傳承機制的評價標準設置。如何確定現(xiàn)定的傳承機制是否平穩(wěn)運行,又該如何檢驗機制運行成果,一旦出現(xiàn)不足,又該如何進行調整等問題都需要進一步的落實。第四,“禮樂為教”思想傳承機制缺少統(tǒng)一確定的書面材料。材料該由誰編寫,具體內容又該如何確立,是否應該多校聯(lián)動統(tǒng)一設置。
四.“禮樂為教”思想傳承機制的具體路徑
教育價值——目的——課程這三者,尤其是課程,是影響“發(fā)展目標”發(fā)生的外部因素,它們描述和表征目標所指向的需求、類屬性、人類經驗和知識,影響到發(fā)展目標中的心理內容和形式隨之變化。[5]P.165孔子“禮樂為教”思想具有很大的教育價值,在高校文科類師范專業(yè)的學生培養(yǎng)過程中構建合理有效的傳承機制是理所應當。因而,將“禮樂為教”融入課程就是構建傳承機制的具體路徑。以開設“禮”“樂”相關課程作為基礎,破解嵌入培養(yǎng)過程的機制障礙。
1.“禮樂為教”相關課程將由文科院系中的優(yōu)秀教師們擔任授課教師,并由他們組成專門的課程小組,方便統(tǒng)一課程內容與進度。這些教師大都擔任師范專業(yè)的任課老師,無需另外進行調動,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對“禮樂為教”思想相較其他專業(yè)的老師有好的把握能力,對將其應用于教育理論的構建也更為得心應手。
2.“禮樂為教”相關課程可以按一周一次的頻率開設,低年級采取必修課強制選擇,并采用并班上課模式;高年級后可采取選修課自主選擇,并采取小班上課模式。這樣層層遞進的教學模式,既可以完成對師范生總體的思想普及,又能夠在后期有針對性地提供進一步的思想學習機會。
3.“禮樂為教”相關課程不應該以背誦知識點后考試為考核方式。在必修課模式時,可以通過學生自主選取角度提交學習心得進行過程考核,每一學期2-3次作業(yè)提交,學期末總結性考試可以采用閉卷論文的方式進行;在選修課模式時,可以由教師在學期內,指定相關角度后學生書寫心得,學期末總結性考試則能采用面試問答的方式進行??偟膩碚f,本課程要將考核重點放在思想的內化與理解。
4.“禮樂為教”相關課程的書面材料可具體為教材,可以參考當前高校開設的“中國古代禮儀文明”課程,并結合相關教育學理論,編寫者應該由授課教師組擔任。這樣一來,課程內容更具有現(xiàn)實性,更便于教學工作的展開,教師也無需額外準備材料,也能夠形成統(tǒng)一成熟的教學大綱。
此外,一些語言專業(yè)的文科類師范生也可以結合本專業(yè)的語言特色,將“禮樂為教”思想和語言學習相結合。
五.結語
將孔子“禮樂為教”思想改造完善為教育理念,納入高校文科類師范生培養(yǎng)過程契合民族特色性、文化基礎性、現(xiàn)實需求性,但也同時具有難度,受到現(xiàn)實情況的制約。近年來,國家對中小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越發(fā)重視,根據(jù)江蘇省教育廳部署,2020年前全省初中畢業(yè)生藝術素質測評結果將計入中考成績。因此,“禮樂為教”思想需要盡快加以改造完善,進一步適應現(xiàn)代教育學的發(fā)展,將師范生作為切入點,也是希望可以進一步影響教育過程。其實,把開設“禮樂為教”思想相關課程作為主要傳承路徑,還偏向理想化,有其思想局限性,仍然需要現(xiàn)實的檢驗,在實踐中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彭林.禮樂文明與中國文化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
[2]李政濤.重建教師的精神宇宙[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彭林.清華大學教育研究[J].2015年增刊第1期.
[4]沃爾夫岡·布列欽卡.教育知識的哲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5]張巽根.教育是什么[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項目“孔子“禮樂為教”思想的內涵、價值及傳承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910333008Z。
(作者單位:常熟理工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