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合 席學武 李敏楠
有這樣一位科學家,她是鄧稼先、楊振寧的老師和好友,是中國鈾同位素分離事業(yè)的理論奠基人,是參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項目為數(shù)不多的女性之一。她隱姓埋名30余載,用三個“我愿意”肩負起國家的重托。她,就是王承書——一位不為公眾了解的核物理學家。
不為誘惑的愛國者
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殷實的詩書之家。和普通的女孩子不同,她從小就有著極高的理科天賦。1930年,成績優(yōu)異的王承書被保送到燕京大學物理系。在她看來,物理學是世界上最先進的自然科學,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被嚴重破壞的國家需要這樣的科學來支撐。她所熱愛的物理學,不僅是個人興趣,更是日后拯救國家的利器。
1941年,王承書到美國密歇根大學學習,1944年獲博士學位。在美國學習期間,她勤奮好學的品質在異國他鄉(xiāng)綻放出燦爛的光芒。她與導師合作提出“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一發(fā)表就轟動了世界,至今仍被科學界沿用。烏倫貝克教授對她高度評價:“她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她的前途無可限量,如果在美國繼續(xù)工作研究下去,將會極大可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王承書沒有被美國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所誘惑,暗下決心:“我一定要回國,并且要帶著一身本事回去!”她雖是一位女子,可她瘦弱的身體里卻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她說:“我就是要為國家做貢獻,我不能等人家把中國建設好了再來。國家需要什么我就干什么?!蓖醭袝驄D沖破重重阻撓,毅然決然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在動身前她還郵寄了300多個包裹的書籍回國。
1956年10月6日是王承書終身難忘的一天,在離別了15年的國土上,她第一次看到了五星紅旗在空中飄揚。她堅信,祖國的未來一定會美好。
隱姓埋名的大專家
王承書的一生面臨有很多選擇,在一次次國家需要的時候,她肩負起國家的重托,為了祖國的核事業(yè),多次從零開始,成為我國為數(shù)不多的理論物理學家、核物理學家和工程物理學家。
1956年,剛剛回國的王承書連家都沒安頓好,就按照組織安排立即投入工作,到北京大學任教。由于當時國家的需要,王承書放棄了已經取得很大成就的統(tǒng)計物理學和熱力學專業(yè),調到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第4研究室)從事鈾同位素理論研究。面對回國后的第一次選擇,她沒有猶豫,也沒提任何條件和要求,毅然決然服從國家需要,不惜從零開始。
1958年,我國籌備了熱核聚變研究室。聚變能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清潔能源,也稱人造太陽。當時這一技術在國內是一片空白,也是王承書從未接觸過的領域,這對于年至46歲專業(yè)已經定型的她來講,無疑是一個巨大考驗。面對錢三強的邀請,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說出了“我愿意”。 “半路改行我不怕,我愿意接受這個任務!”接到任務,王承書馬上帶領一些同志到蘇聯(lián)去學習,在回國的七天七夜路途中,她把資料全部翻譯成中文,并很快印刷出版。經過兩年努力,王承書已經十分熟悉這個領域了,她帶領著一支理論隊伍潛心鉆研,填補了我國在熱核聚變理論方面的空白,為我國受控熱核聚變和等離子研究奠定了堅實基礎。
正當王承書準備在熱核聚變領域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時,一個突然的情況,不但令她再次從零開始,更讓她從國際物理學領域徹底“消失”。當時,蘇聯(lián)撤走在我國的高科技領域專家,帶走大量技術資料,只留下一堆拆不走的機器和廠房,我國濃縮鈾生產隨即陷入困境,而生產濃縮鈾是制造原子彈的核心技術。面對嚴峻形勢,1961年3月,錢三強再次找到王承書,說:“承書同志,現(xiàn)在國家需要你再次轉行,這件事情要絕對保密,你看行嗎?”王承書平靜地說:“我愿意!”她似乎是不假思索地說出了這擲地有聲的三個字。從此之后,王承書的行蹤不為人知,因為這次的選擇,意味著她將放棄之前所有的成就,從此隱姓埋名。
盡職盡責的好黨員
王承書不僅將畢生精力獻給了鈾濃縮事業(yè),更難能可貴的是甘當人梯,為國家培養(yǎng)出一大批鈾同位素分離領域的高級人才。1961年,王承書主持了鈾同位素分離理論培訓班,培養(yǎng)了我國第一代鈾同位素分離理論隊伍,為蘇聯(lián)專家突然撤走很快渡過技術難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63年底,高濃鈾投入試產,其優(yōu)與劣是決定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否成功的關鍵。大家都不敢保證數(shù)千臺機器啟動后能否產出合格的高濃鈾。大家屏住呼吸靜靜地等待結果的出現(xiàn)。終于報告出來了,王承書緊皺的眉頭慢慢舒展開來,臉上露出了笑容,投產成功了!王承書帶領團隊交付產品的時間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證了原子彈的裝料。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高濃鈾研制技術的國家。
為了搞科研,王承書常年住在集體宿舍,很少回家,也顧不上照顧丈夫和孩子。由于工作地點離家較遠,1958-1978年期間,她每周只能回家一次與家人團聚。為了帶隊伍,她言傳身教,直到80歲高齡還拿著放大鏡一篇篇看學生論文;為了保密,她從國內、國際的物理學術殿堂銷聲匿跡,再沒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連給學生的著作審校也不愿署名。
1961年,王承書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從那一天開始,她就把工資里的大部分錢用來交黨費,剩下的幾十元錢里還要拿出一部分去資助學術活動和生活困難人員。有人勸她:“王先生,你不能這么交,你還得生活呀?!蓖醭袝鴵u搖頭:“我既然入了黨,就要給黨做貢獻?!闭煞蛉ナ篮?,王承書將家里積蓄10萬元以丈夫的名義捐給了“希望工程”。
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平靜地離開了這個世界。她在遺囑中強調,將家中的國庫券交最后一次黨費,銀行存款捐獻給“希望工程”。
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王承書為我國核工業(yè)發(fā)展做出的巨大貢獻。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了“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的崇高精神。她光輝的一生將鞭策著核工業(yè)人牢記使命,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