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智云
英國雷丁大學的凱茜·克里斯維爾教授的最新研究顯示,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減輕焦慮的折磨。她對家長們提出以下6點建議:
1.不要說:別擔心,這種事不會發(fā)生。
孩子內(nèi)心的恐懼不會一成不變,家長要準備好面對孩子不同時期的焦慮和恐懼。無論孩子多大,簡單地告訴他這些事不會發(fā)生,或暗示他這么想顯得很傻,都不能從根本上幫助孩子免于焦慮。相反,家長應(yīng)該做的是正視和承認孩子的恐懼與擔心,并對他表示理解。
2.不因孩子憂慮而改變?nèi)粘I睢?/p>
不要因為孩子的擔心而改變?nèi)粘I?,否則就會讓孩子沒有機會成長。如果孩子怕狗,見到對面有狗過來,你可能想趕快帶孩子避開。但是如果這么做,釋放出的信息是,孩子對狗的恐懼是正確的。不因為孩子的恐懼而改變生活,并不是要逼迫孩子面對那些讓他恐懼萬分的東西,相反,應(yīng)該支持他一步步克服恐懼,直到可以坦然面對。
3.不要幫孩子找答案,而要耐心傾聽。
家長通常很容易幫助孩子拿出解決方案,但是這樣做是不對的,家長應(yīng)該讓孩子解釋他到底害怕什么,因為孩子害怕發(fā)生的事情可能是基于某個錯誤的認知。
克里斯維爾教授說,自己小時候很害怕坐高速火車?!拔艺驹谠屡_上看到火車呼嘯而過,我以為坐在火車上就是這樣的感受。”你只有知道了孩子到底在害怕什么才能提供到位的幫助。
4.提問,幫助孩子認識焦慮是多余的。
鼓勵并幫助孩子形成心理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這樣他就能管理好自己的恐懼心理。例如,如果他害怕上臺表演,就讓他問自己:可能發(fā)生的最壞情況是什么?是害怕忘記臺詞,還是害怕在臺上跌倒?同時也讓他問自己:最好的情況又是什么?會不會表演得異常精彩,或是星探上門讓他去演一部好萊塢大片?最大的可能是,既不會最壞,也不會最好,而是介于二者之間。這樣孩子可能就安心了。
5.慢慢檢測孩子的恐懼。
雷丁大學正在做的一件事,就是教導家長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用10個步驟幫助孩子來做成他害怕的事情。每完成一個步驟,就贊揚和獎勵孩子。
6.偶爾焦慮很正常。
焦慮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需要學習的是如何應(yīng)對。但是,如果焦慮經(jīng)常給孩子造成困擾,讓他每天躲避應(yīng)該面對的事情,甚至錯過某些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就有必要尋求專家的建議。有一點要記住,家長的終極目標是幫助孩子對生活的不確定因素習以為常,而不是消除所有擔心。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