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煒
報紙雜志經(jīng)常會發(fā)布一些書單和排行榜,幾年前,英國《衛(wèi)報》有一個書單“21世紀最佳非虛構作品”,其中有一本叫《奇想之年》,美國女作家迪迪恩的作品,她和丈夫還差一個月就可以慶祝結婚40周年,這時女兒患了流感,然后變成肺炎,住進了醫(yī)院的重癥監(jiān)護室。迪迪恩和丈夫去醫(yī)院探望女兒回家,坐下來準備吃晚飯,忽然丈夫就在客廳倒地不起,是突發(fā)心肌梗死,救護車送到醫(yī)院時就死了。
這天是2003年12月30日。迪迪恩通過閱讀和寫作療傷,寫出了這本《奇想之年》。然后,她為這本書做宣傳的時候,她女兒又死了。她又為女兒的死寫了一本書。死亡,的確可以成為作家的好素材,但迪迪恩這兩個素材還是太殘酷了。
作家有自己處理痛苦的方式。他們會盯緊內心的痛苦,也許還會放大。
幾年前,迪迪恩給法國品牌Celine拍過一次廣告,她80歲,面容蒼老,經(jīng)歷了丈夫和女兒的死亡,但衣著得體,保持著尊嚴。我挺喜歡那照片,老太太看著很體面,當然,這是時尚產(chǎn)業(yè)的包裝??茨莻€照片,你能感覺到“正能量”,生命經(jīng)歷了滄桑,才顯出其豐富。但是,你看那個照片不過就是一兩分鐘的事,看了,感動一下就完了。但要你真花半天或者一整天的時間把她寫的這本《奇想之年》給看完,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記得我讀《奇想之年》的時候,就有些不耐煩。我來分析一下這種不耐煩來自何處。第一,她和她的丈夫生活優(yōu)渥,兩個人都是成功的作家,還時不時寫劇本拍電影,一會兒去夏威夷度假,一會兒去巴黎度假,丈夫死了,《紐約時報》會給他寫訃告,《洛杉磯時報》也會寫,先通知哪家報社也要考慮一下。這種有錢人,死了就死了吧。這想法雖然不太高尚,但也不能算不正常。第二,她很矯情,比如她會在女兒的病房里跟醫(yī)生討論專業(yè)問題,會質疑醫(yī)生的做法。比如她看不上心理咨詢,認為心理醫(yī)生其實幫不上什么忙。這些看法未免太主觀了。第三,她沉溺于丈夫的死亡,不斷訴說自己的悲痛,在一個外人看來,難免會不耐煩。畢竟我只是在《衛(wèi)報》的排行榜上看見有人推薦這本書,買來看看,我從來沒看過她以前寫的小說,我為什么要對一個陌生人的絮絮叨叨保持耐心呢?這是一種挺正常的反應。
迪迪恩自己在書里寫到這樣一段,詩人狄蘭·托馬斯死了后,他的妻子凱特琳寫過一本書叫《荒度余生》,迪迪恩說,我記得我曾經(jīng)鄙夷過這部作品,我記得自己輕視她的自憐自艾,她的悲悲戚戚,她的沉溺其中。那本《荒度余生》出版于1957年,當時迪迪恩22歲,年輕的她看不上那本書,輕視一個人過分的傷痛,但到45年之后,她的丈夫死了,她也會寫一本自憐自艾悲悲戚戚沉溺哀傷的書。每個人都在時間中成長。
喪失愛人,喪失親人,到底有多痛苦。外人很難感受。迪迪恩說,心理咨詢幫不上忙。我倒是看到過一個心理學家給出的建議,他說,假想你的內心是一個方形容器,里面有一個按鈕,還有一個球在滾動,只要這個球碰到那個按鈕,你就會痛苦。一開始這個球很大,幾乎占滿容器,總是會碰到按鈕,但慢慢這個球變小,小了一點兒,碰到的概率就小了,痛苦的時間漸漸縮短。球慢慢縮小,在你內心滾動的地方大了,它越來越少地觸碰你那個疼痛按鈕。心理學家說,這是處理內心痛苦的辦法,看那個球慢慢變小。我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有用,但作家肯定有自己處理痛苦的方式,痛苦會變成他們的素材。他們會盯緊內心的痛苦,也許還會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