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劍蘭
相信很多人都存在這樣的心理:一開始玩手機只是想放松一下,可玩著玩著,就根本不想放下手機。為什么明知有工作和學習任務沒完成,卻還是想再玩一會兒?為什么明明很焦慮,但就是停不下來呢?
如今,當我們受工作壓力困擾時,最常想到的減壓方法就是玩手機。英國德比大學研究人員在線調查640名13~69歲智能手機使用者,發(fā)現(xiàn)受情緒問題困擾的調查者容易把手機當作放松手段,過度使用手機。焦慮程度越重,手機使用越多。因為手機提供了一種虛假快感,這種快感能緩解現(xiàn)實焦慮。
面對現(xiàn)實的工作任務,我們需要付出艱辛的努力。但手機世界就不一樣,你只需10分鐘,就能在一局小游戲中體驗舍我其誰的成就感;只需1分鐘就能通過一條朋友圈獲得別人的點贊;只需15秒,就能在一個短視頻中滿足成功的幻想。
在手機提供的虛擬世界中,你想要什么,只要付出很小的代價,便能得到滿足。獎賞來得如此容易,讓你忘卻了讓人沮喪挫敗的現(xiàn)實生活,你迫不及待追求下一次快感體驗,再刷一條微博、再看一個視頻、再開一局游戲……手機成癮由此形成。
手機成癮跟酒精藥物等物質成癮一樣,都跟大腦的多巴胺獎賞通路有關。多巴胺是一種傳遞欣快感的神經(jīng)遞質,它讓人們不斷產(chǎn)生“再來一次”的期待,從而誘發(fā)成癮行為。
游戲里那些閃閃發(fā)光的金幣、歡快悅耳的聲效,短視頻5秒鐘就引人爆笑的包袱,朋友圈動輒幾十上百人的關注,都讓大腦的多巴胺分泌激增。從前期的快樂滿足到戒斷焦慮,再到你無視現(xiàn)實沉迷手機,直至你控制不住自己,你被手機奴役了。沉迷手機的我們,看起來玩得很開心,實際卻成了手機的獵物,讓我們遠離真實世界,活在失控、焦慮和孤獨之中。
玩手機并不能真正幫我們緩解現(xiàn)實焦慮,它不過是虛幻的逃避策略罷了。越焦慮越玩手機,越玩手機越焦慮,如果你不及時剎車,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
玩手機也并不能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快樂。相反,你通過手機獲得廉價且短暫的快樂之后,是深深的虛無感。人類是復雜的高等動物,不只追求單純的快感,還追求意義感、價值感和成就感。
當你完成極富挑戰(zhàn)的工作任務時,你會感到由內而外的滿足與充實,這時大腦分泌的是一種叫內啡肽的天然鎮(zhèn)定劑,它能讓你感到寧靜與愉悅,幫你排解壓力和不快。內啡肽與多巴胺不同之處,在于內啡肽需要人們付出實際的努力才能獲得,且它帶來的快樂是真實、持久且有意義的。當你因為學業(yè)或工作的壓力,忍不住要拿起手機時,建議自己設置一個停止時鐘,防止成癮失控。
此外,用冥想、靜坐、直面問題、求助他人等緩解焦慮的有效方法,來替代玩手機的操作,能讓我們過得更健康、更充實。
(摘自《保健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