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雪靜,陳占麗
(東北林業(yè)大學 交通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新能源汽車是當前汽車行業(yè)的研究熱點,純電動車型相對傳統(tǒng)燃油車型在碰撞安全方面要求更加嚴格,因此,研究純電動汽車碰撞結構耐撞性十分必要[1-3]。低速碰撞是擁擠的城市道路中常見的碰撞類型,保險杠作為汽車低速碰撞中關鍵部件,通過自身的變形吸收碰撞的大部分能量,從而減少碰撞事故中汽車的損壞情況,故對保險杠進行低速碰撞下的研究,對降低汽車的維修費用,提高車輛保險等級具有重要的作用[4-5]。近年來,國內(nèi)外有很多學者對保險杠的進行碰撞研究,國外Tanlak.N等人[6]對保險杠橫梁的形狀優(yōu)化方法進行研究,在保證其碰撞性能的情況下減輕其質(zhì)量;S.Aswini Kumar等[7]分析低速碰撞過程中形狀、厚度和材料等結構參數(shù)對保險杠抵抗變形能力的影響,并對其進行優(yōu)化,增加保險杠的耐撞性,減輕重量;Kim[8],Zarei 等[9-10]通過模擬保險杠橫梁在低速碰撞下的響應,討論其結構參數(shù)對其響應的影響;國內(nèi)李巖、李旻、陸幸[11-13]等基于加拿大CFVSS215、歐洲ECE-R42、美國Part 581、FMVSS581等法規(guī),對保險杠進行低速碰撞有限元分析,為低速碰撞下保險杠系統(tǒng)的設計提供了借鑒;王鎮(zhèn)江[14]等采用拓撲優(yōu)化方法對汽車塑料保險杠進行輕量化優(yōu)化設計,實現(xiàn)保險杠減重11%;吉林大學劉百川[15]對某乘用車保險杠進行低速碰撞有限元分析以及臺架試驗,為保險杠優(yōu)化與設計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和研究思路。本文依據(jù)RCAR 保險杠低速碰撞試驗及評價方法,建立某純電動SUV正面全寬低速保險杠碰撞有限元模型,通過碰撞仿真試驗,分析防撞梁、吸能盒的吸能和變形情況,以及車體損壞情況,從提高車輛耐撞性和維修經(jīng)濟性角度出發(fā)提出改進措施。
測試項目包括防撞橫梁幾何尺寸的靜態(tài)測試和低速碰撞的動態(tài)測試:靜態(tài)測試主要測量防撞橫梁與保險杠壁障的有效結合尺寸、防撞橫梁的有效高度和防撞橫梁的有效寬度;動態(tài)測試主要包括正面全寬碰撞工況和尾部全寬碰撞工況。本文主要針對動態(tài)測試中正面全寬碰撞工況進行研究。
根據(jù)RCAR法規(guī)的要求,車輛以(10.0±0.5) km/h 的速度撞擊離地高度為455 mm±3 mm固定的剛性保險杠壁障,撞擊過程中車輛中心線應與壁障中心線重合,最大允許橫向偏差±50 mm,當車輛接觸到碰撞壁障時刻,車輛的車身高度應與撞擊前車輛靜態(tài)下測量的車身高度保持接近,兩高度差應≤10 mm,測試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低速正面全寬保險杠碰撞測試示意圖
車輛保險杠系統(tǒng)測試作為車輛耐撞性與維修經(jīng)濟性指數(shù)的關注項目,主要從除保險杠系統(tǒng)外的結構件變形、車輛安全約束系統(tǒng)誤觸發(fā)、車輛與保險杠壁障發(fā)生“騎乘”現(xiàn)象等角度進行評價。本研究不考察約束系統(tǒng),因此主要從電動車的結構件變形進行分析。結構件變形具體要求為主要底盤件、車身以及焊接在車身上的零部件無損壞,主要底盤件位置變化不得大于3 mm,風扇無損壞。
對純電動SUV進行RCAR低速保險杠碰撞的研究過程中,整車模型的建立是進行汽車碰撞分析的第一步,本文采用某企業(yè)汽車研究院提供的整車CAD模型建立整車有限元模型。對整車進行有限元建模主要有以下幾個步驟:
1)有限元模型的簡化。對整車三維CAD模型進行一系列的處理,主要對其幾何模型進行精簡,去掉一些在分析中并不需要的部件,并對一些鈑金件的修復;
2)網(wǎng)格的劃分。零部件基本尺寸設為8 mm,最小尺寸5 mm,最大尺寸20 mm,網(wǎng)格的劃分嚴格遵守網(wǎng)格質(zhì)量標準;
3)材料屬性設置。用于碰撞中的材料主要有MAT3、MAT20、MAT24等型號鋼材,鋁制材料由于密度小、強度高、材料特性成熟,因此被作為鋼制防撞梁的替換材料,本文前防撞梁、吸能盒、前縱梁為低速碰撞的主要部件,其材料均采用6005A號鋁合金材料,該材料屈服強度為215 MPa,抗拉強度為255 MPa,斷后伸長率為8%;
4)連接設置。材料屬性定義完成后,需要對部件進行連接、裝配,該純電動SUV內(nèi)部各個部件之間有螺栓連接,鉚釘連接和焊接連接3種,部分特殊部件如前擋風玻璃等的連接中,還存在著膠粘連接;
5)接觸設置和配重。本模型中主要有自動單面接觸,調(diào)用關鍵字為CONTACT_AUTOMATIC_SINGLE_SURFACE;自動面面接觸,調(diào)用關鍵字CONTACT_AUTOMATIC_SURFACE_TO_SURFACE;
6)求解參數(shù)及輸出控制設置:主要包括終止時間、時間步長,沙漏控制,能量控制等的設置。最終建立的純電動SUV整車有限元模型如圖2所示。
保險杠壁障是進行法規(guī)下低速前碰撞保險杠測試的重要裝置,主要由壁障體、能量吸收裝置、擋板以及固定裝置等組成。根據(jù)法規(guī)規(guī)定的尺寸要求,通過CATIA軟件繪制保險杠壁障的幾何模型,并將其以STP格式的文件導入到前處理軟件ANSA中建立保險杠壁障有限元模型,如圖3所示。
圖2 整車有限元模型
圖3 保險杠壁障有限元模型
根據(jù)RCAR測試的要求,結合半載地面線來對保險杠壁障進行定位,并且對保險杠壁障與整車的接觸進行設置,接觸設置采用面面接觸,按RCAR測試要求設置碰撞參數(shù),仿真中電動SUV以(10.0±0.5) km/h 的速度撞擊離地高度為455 mm±3 mm固定的保險杠壁障,取重力加速度為9.81 m/s2,最終建立正面 100%全寬低速保險杠碰撞有限元模型,如圖4所示。
圖4 正面全寬低速保險杠碰撞有限元模型
整車碰撞過程中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對碰撞中的能量分析可以驗證所建有限元模型的求解精確度。將建立的正面100%全寬低速保險杠碰撞仿真有限元模型的K文件提交給LS-DYNA進行計算,然后對計算的結果文件進行分析。通過HyperGraph軟件讀取Glstat文件,選擇輸出動能、內(nèi)能、沙漏能、滑移界面能和總能量曲線,如圖5所示。從圖5中各能量變化曲線可以看出,碰撞中系統(tǒng)總能量保持不變,隨著車輛與保險杠壁障的接觸,車輛動能先減小后稍微有所上升,然后逐漸趨于平衡;內(nèi)能先增大后稍微有所下降,然后逐漸趨于平衡,曲線變化合理且光滑過渡。圖6為碰撞過程中的沙漏能占比情況,沙漏能最大能量占比情況為0.428%,遠遠低于總能量的5%,可以證明建立的有限元模型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圖5 碰撞能量變化曲線
圖6 沙漏能比率曲線
圖7為碰撞后車輛前端外部變形和內(nèi)部變形圖,從7(a)中可以看出,碰撞后保險杠蒙皮發(fā)生了嚴重凹陷,下格柵和前霧燈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擠壓,但相比而言前大燈擠壓變形比較微??;從圖7(b)中可以看出,碰撞后防撞梁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形,同時前端模塊受到了防撞梁的擠壓,發(fā)生凹陷變形,進而對風扇造成損傷。
根據(jù)RCAR測試的要求,對主要底盤件和車身上前端的主要零件的變形進行測量。由于該工況速度比較低,零件的變形比較微小且不易看出,結合工程實踐經(jīng)驗,規(guī)定主要底盤件和焊接在車身上的零件的塑性變形不得超過5%,超過5%則認為發(fā)生了變形,該工況下測得前縱梁的塑性變形為7.0%,超過了目標值5%;則可認為前縱梁發(fā)生了可見性的變形,不符合要求。車身主要鈑金件以及部分底盤件的塑性變形如表1所示。由于左右對稱件變形幾乎相同,只測量左側(cè)的塑性變形即可,由表可知,除了前縱梁塑性變形較大以外,其余鈑金件不會發(fā)生可見性結構變形。
圖7 碰撞后車輛變形圖
表1 車身及底盤主要部件的塑性變形 %
根據(jù)RCAR測試的要求主要底盤件的位置變化不得超過3 mm,因此,在底盤前部取10個測量點測量其位置的變化,具體的測量方法為:在車輛后縱梁不變形的位置建立局部坐標系,并在后縱梁上取一固定點,測量變形前后在前端底盤件上取10個點與固定點的最大距離,變形前后差值為最大變形量,測量結果如表2所示。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1~4的測量點都是在前縱梁上測量得到的,其中前3個點變形量均超過了3 mm,5~10的測量點是在前縱梁以后的底盤件上測量得到的,變形量均不大于3 mm,由此可知,主要底盤件除了前縱梁以外其他變形量均不大于3 mm。
表2 底盤件變形測量結果
前防撞梁和吸能盒組成電動汽車的保險杠系統(tǒng),是低速碰撞工況的主要吸能部件,其變形和吸能多少直接影響著整車安全性能。為了能夠直觀地了解該電動SUV在正面全寬低速碰撞工況下的變形情況,本文截取不同時刻內(nèi)的防撞梁和吸能盒變形情況進行分析,如圖8所示。從圖8中可以看出,在0~30 s之間,防撞梁未與保險杠壁障接觸,其結構未發(fā)生變化;在30s~60 s之間,防撞梁的弧形結構與保險杠壁障接觸,受到撞擊力的作用,弧形結構漸漸被壓平;在60~120 s之間,防撞梁的弧形結構繼續(xù)被壓平,進而彎向車體;在120~150 s之間,車輛回彈以后,防撞梁彈性形變恢復后中部仍向車內(nèi)側(cè)拱曲。由此可知,該防撞梁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形,不利于碰撞后的維修。結合圖7(b)分析可知,其彎曲太大與前端模塊接觸,會對風扇造成擠壓,為了更加準確地判斷防撞梁變形后是否會撞到前端模塊,對防撞梁沿x方向的侵入進行分析,如圖9所示。由圖9可知,防撞梁沿x方向的最大侵入量為96.85 mm。經(jīng)測量防撞梁距離前端模塊的距離為80 mm,由此可知防撞梁的變形會擠壓到前端模塊,進而影響風扇。綜上說明該防撞梁本體的剛度比較弱,不能很好地抵抗碰撞力,不能將力傳遞給吸能盒,吸能盒未發(fā)生明顯的變形。
圖8 不同時刻防撞梁和吸能盒變形圖
圖9 防撞梁沿x方向的最大侵入量
圖10為防撞梁和左側(cè)吸能盒的吸能曲線圖,由圖10可知,防撞梁是該碰撞工況的主要吸能部件,吸收的能量占總吸能的三分之一以上。吸能盒的吸能相對就比較少, 低速碰撞中,吸能盒起著緩沖吸能的效果,本文所建的模型吸能盒的吸能較少,未充分發(fā)揮吸能效果,因此,需要優(yōu)化改進。
圖10 防撞梁和左側(cè)吸能盒的吸能曲線圖
通過仿真分析總結出該碰撞模型的防撞梁沿x方向的最大變形量較大,防撞梁的正中間發(fā)生很大的彎曲變形,會對前端模塊造成擠壓,增加風扇受到損傷的風險,由此說明防撞梁偏軟,因此需要增加防撞梁的強度來提高防撞梁的耐撞性。增加防撞梁強度主要有兩個方面:
1)增加防撞梁的強度。通過改變防撞梁的材料,使用屈服強度比較高的材料來增加防撞梁的強度;
2)增加防撞梁的剛度。通過改變防撞梁的厚度或者更改防撞梁的截面形狀,使其剛度增大。
針對仿真中出現(xiàn)的問題,從提高防撞梁的剛度和強度方面,對防撞梁提出3種優(yōu)化方案:
方案一:將防撞梁的材料由原來的6005A鋁合金改為屈服強度更高的6082鋁合金材料;
方案二:將防撞梁的厚度由原來的2.8 mm改為3.0 mm;
方案三:將防撞梁的截面型式由原來的“日”字型結構改為“目”字型結構。
對4.1節(jié)提出的3種防撞梁優(yōu)化方案進行仿真對比分析,選擇防撞梁耐撞性能最優(yōu)和該碰撞工況下車身結構損壞和變形最小的方案作為最終的優(yōu)化方案。下面對4種優(yōu)化方案進行仿真對比分析。
1)3種優(yōu)化方案防撞梁和吸能盒變形對比。在圖11 3種優(yōu)化方案防撞梁和吸能盒變形對比圖中可以直觀看出,方案一防撞梁的變形較小,僅防撞橫梁的弧形結構被壓平,吸能盒與防撞梁相連的一端發(fā)生明顯的壓潰變形,且潰縮變形較好;方案二和方案三防撞橫梁的變形相比于方案一較大,防撞橫梁的弧形結構被壓平,并且彎向車體,兩種方案的吸能盒均未看見明顯的壓潰變形,故從防撞梁和吸能盒的總體變形來看,方案一的優(yōu)化效果最好。
圖11 3種優(yōu)化方案防撞梁和吸能盒變形對比圖
2)3種優(yōu)化方案防撞梁沿x方向侵入量對比。3種優(yōu)化方案的防撞梁沿x方向的最大侵入量的對比如圖12所示。由圖12可以看出,3種優(yōu)化方案防撞梁沿x方向的侵入量分別為77.21 mm、94.59 mm、95.62 mm,由前文可知,防撞梁距離前端模塊的距離為80 mm,3種方案中只有方案一防撞梁不會對前端模塊造成積壓,故從防撞梁沿x方向侵入量可以看出,方案一的優(yōu)化效果最好。
3) 優(yōu)化方案能量對比分析。圖13為3種方案系統(tǒng)吸收的總能量、防撞梁吸收的能量、吸能盒吸收的能量對比圖,從系統(tǒng)吸收的總能量可以看出,最大吸能量為: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從防撞梁吸收的能量可以看出,最大吸能量為:方案二>方案一>方案三;從吸能盒吸收的能量可以看出,最大吸能量為:方案一>方案二>方案三;綜合考慮,方案一優(yōu)化效果最好。
4)3種優(yōu)化方案車身及底盤主要部件變形對比。根據(jù)前文所述,基礎模型中,除前縱梁的塑性變形較大為7.0%,超過了目標值5%,其他鈑金件的變形均小于目標值5%,均未發(fā)生可見性的結構變形。表3為3種優(yōu)化方案車身及底盤主要部件的塑性變形對比,由表3中可以看出,3種優(yōu)化方案的前縱梁塑性變形均達到了目標值以下,且其他車身及底盤的主要結構件均未發(fā)生可見性的變形。
圖12 3種優(yōu)化方案防撞梁沿x方向侵入量對比
圖13 3種優(yōu)化方案能量對比
為了測量主要底盤件的位置變化是否超過3 mm,分別測量表1~表2中底盤前部取得的10個測量點的最大變形量。表4為3種優(yōu)化方案底盤件變形測量結果。由表4可以看出,3種優(yōu)化方案所取的10個點的最大變形量均未超過3 mm,滿足RCAR測試的要求。
表3 3種優(yōu)化方案車身及底盤主要部件的塑性變形對比 %
表4 3種優(yōu)化方案底盤件最大變形測量結果對比
綜合考慮防撞梁和吸能盒的變形以及吸能情況,方案一優(yōu)于另外兩個方案。從車身和底盤結構件的變形可以看出,3種方案的優(yōu)化效果相差不大,但考慮到汽車的輕量化,方案一只改變了材料的屬性,其質(zhì)量未發(fā)生變化,但是方案二和方案三改變其厚度和加筋以后防撞梁的質(zhì)量均有所增加,因此,從輕量化角度考慮,方案一優(yōu)化最理想。
本文基于RCAR低速正面全寬保險杠碰撞測試要求和評價規(guī)程,對某純電動SUV進行低速碰撞仿真試驗,分析其保險杠系統(tǒng)耐撞性,得到以下結論:
1)防撞梁強度不足,導致吸能盒未發(fā)揮低速吸能效果,且防撞梁弧形結構沿x方向的侵入量為96.85 mm,超過其距離前端模塊的距離80 mm,對風扇造成擠壓。
2)對原防撞梁材料、厚度及結構型式提出了3種改進方案。分析結果表明,方案一各方面性能更好,在保證車身輕量化的前提下,提高了防撞梁的耐撞性,保護了車身其他部件。本研究對降低汽車的維修費用,提高車輛保險等級具有一定作用,可以為低速碰撞性能設計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