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曉旭
家長與孩子一道觀影,不應做一個游離于孩子之外的旁觀者,而應是積極分享自己所知所感的參與者,要經(jīng)常陪孩子做“腦部體操”。
兒子在觀看電影《中國機長》時,看見失聯(lián)后的飛機一直在黑云中穿行,畫面顏色單一,聲響全無,死寂的壓抑感讓人揮之不去。這樣“單調”的畫面持續(xù)了很長一段時間,我認為兒子會嫌劇情推動太過緩慢,他會因為無事可做而感到無聊,沒想到他說:“飛機現(xiàn)在穿越的那片黑云其實就是在穿越人們心中的恐慌?!彪S后他還告訴我,他看到了劇情忽而給人希望,忽而事故再出,其實就是在利用“一波三折”的方法吸引觀眾。聽兒子緩緩道來,我由最初的詫異慢慢轉為了驚嘆和欣慰,想不到他小小年紀,竟能說出那樣的一番見解。我認為這跟我平日里陪他觀影脫不了干系。
我喜歡陪著兒子看電視、看電影,兒子讀四年級,并不曾接觸任何“正規(guī)”的觀影知識培訓。觀看中或觀看后,我愛與他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心得,也許正因為在“談天說地”的閑聊中,兒子就潛移默化地學到了賞析影片的技巧。他曾在觀看《獅子王》時,看見被驅逐出境的辛巴即將迎來人生的又一拐點前,對著熒幕中出現(xiàn)的那片羽毛,發(fā)出感嘆。那片羽毛翻越萬水千山才到達猴子拉菲奇那兒,這一過程漫長而又神奇,兒子聯(lián)想到辛巴經(jīng)歷的坎坷和各種人生的境遇,發(fā)出“對干偉大的人來說,總有一種力量會指引我們前進!”的感嘆。
家長陪伴孩子觀影,不應與孩子一樣,僅僅是一名觀眾,也不能只是孩子的一個朋友,見識與孩子無出左右,我們還應是孩子人生的引領者,藝術賞析的指導者。
在選擇影片時,家長會有諸多注意,比如避免暴力、惡搞、庸俗無聊對孩子的侵蝕,而更傾向干涉及溫情、自強不息等主題的積極向上、向善的影片,所以才會出現(xiàn)泰國影片《摔跤吧,爸爸》一上映就擁有超高票房的現(xiàn)象。但我覺得這還不夠,我們應該在主題的選擇上更加多樣化,應該讓孩子通過看紀錄片了解大自然;愛國題材的經(jīng)典影片雖然畫質清晰度不盡如人意,但更富年代感,且偏向于紀實和歷史類的題材,一是便于孩子了解各類知識,二是風格樸實自然,不浮夸,不過度煽情,讓孩子擁有更多的理智來觀看影片,分析內容。
家長在陪伴孩子觀看電影時,影片中的畫面與音樂能否給人帶來更多的審美體驗也是家長該考慮的因素,如果影片臺詞考究,自成風格,那就再好不過了。關于影片其實還有很多的話題可以探討,比如:什么地方用了廣角鏡,反映出壯闊的場面;什么地方用了特寫鏡頭,刻畫了主人公或悲或喜的情感;什么地方又用上了慢鏡頭,渲染了什么氣氛;什么地方使用了環(huán)境襯托,折射出人物的某種心理或者營造某種氛圍;什么顏色的使用暗含了劇情的發(fā)展;等等。在與孩子的討論與交流中,我們“不經(jīng)意”間就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分享出去,孩子自會得到思維、審美能力的提升。
家長陪伴孩子觀影,可以通過及時交流的方式補充影片背景知識,解決孩子與電影背后的文化知識產(chǎn)生的斷層問題;也可以在交流中,打通孩子素日積累的知識與現(xiàn)有情境比較陌生的通道。陪兒子看宮崎駿的動漫電影《螢火蟲之墓》時,我會介紹“二戰(zhàn)”的慘烈,順帶推薦奧萊爾的《在柏林》和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給他看。在看到宮廷劇里的皇宮大殿時,我會指出中國建筑講究對稱美的審美心理,當有一天發(fā)現(xiàn)兒子的作文里涌現(xiàn)出“何出此言”“感激涕零”等詞語,基本可以斷定是拜宮廷劇所賜了。所以,兒子絕不只是把知識胡亂地“塞”進腦子里,他會在適合的時候,拿出來“抖一抖”。他在很小的時候,觀看《奧特曼》的過程中,就因為兩個反派人物爭權奪利而互相打斗時感嘆:“果然是‘一山不容二虎‘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在看到失散多年的兄妹因為立場不同,一方加害另一方時,他隨口吟出:“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我很高興,我的陪伴讓兒子不僅僅是“消費”一部影片,而是把影片作為他成長的精神食糧,與他一同隨行。家長與孩子一道觀影,不應做一個游離于孩子之外的旁觀者,而應是積極分享自己所知所感的參與者。我們讓影片“教育”孩子,我們自己也要用智慧、用真情走進電影,走進孩子的生命,經(jīng)常陪孩子做“腦部體操”,否則,看過則忘的電影只是徒增時間的流逝罷了!
(編輯 趙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