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綱懷 張炳生
圖1 “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币呀洺蔀樗?、唐時期銅鏡上常見的標志性“相思文化”銘文。
繼戰(zhàn)國與兩漢之后,隋唐迎來了中國銅鏡制作的第三個高峰時期。唐代揚州的銅鏡鑄制極負盛名,歷來有關記載頗多,如《國史補》云:“揚州舊貢江心鏡,五月五日揚子江中所鑄也?;蜓詿o有百煉者,或至六七十煉則已,易破難成。”盛唐時期定八月初五玄宗生日為“千秋節(jié)”,據(jù)《唐書·禮樂志》記載,這一天群臣獻甘露壽酒,并以制作的銅鏡作為禮物,故“千秋節(jié)”又稱為“千秋金鑒節(jié)”。唐玄宗本人還撰有《千秋節(jié)贈群臣鏡》詩:“鑄得千秋鏡,光生百煉金,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p>
唐鏡的鑄制工藝精湛,紋飾絢麗多彩,然其銘文鏡種類卻比漢鏡要少得多,大約在十分之一左右?!端逄歧R銘文圖集》一書集有銘文81種(共322面銅鏡)。北周詩人庾信《詠鏡》一詩,構思工巧,優(yōu)美動人:“玉匣聊開鏡,輕灰暫拭塵。光如一片水,影照兩邊人。月生無有桂,花開不逐春。試掛淮南竹,堪能見四鄰。”其中“影照兩邊人”即指照鏡人與畫眉人,此詩的前兩句已經成為隋、唐時期銅鏡上常見的標志性“相思文化”銘文(見圖1)。
銅鏡相思銘文產生有著特定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人生自古傷別離”,古代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天各一方,一別經年,相思相念是自然之事。漢朝銅鏡的相思銘文比比皆是,隋唐鏡這類銘文數(shù)量較少,目前已知,應不超過10面。
隋唐親人離散,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第一,對外用兵,征戰(zhàn)戍邊。隋朝,短短幾十年幾乎未曾完全安定過。唐朝,外部對吐谷渾、突厥、吐蕃和契丹用兵,斷斷續(xù)續(xù)竟長達兩個世紀;對內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又貫穿了整個王朝的始終。如此大規(guī)模的用兵,關系千家萬戶:躲災避難,流落他鄉(xiāng),兵燹戰(zhàn)亂,天災人禍,迫使許多人背井離鄉(xiāng),遠走邊陲。
第二,經濟發(fā)展,人口流動。初唐盛唐大約經歷了一個半世紀,國力逐漸強大。農業(yè)經濟發(fā)達,工商業(yè)的發(fā)展,使自由流動的農民、手工業(yè)者和商人遍布東南西北。
第三,士子為求功名,離家趕考。隋唐實施科舉制,打破豪門大族憑借血緣門第對參政的壟斷,使社會底層民眾通過科舉考試獲得參政的權利。為參加京城“春闈”以及各地“秋闈”,考進士、舉人,諸多博取功名的年輕學子也是常年在外人群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組成部分。
可以想見,身不由己的宦游人,科舉制度下驅使的士子,追逐利益的商家,常年戍邊的征卒,遠赴勞役的差夫,漂泊在外的流浪者……如此龐大的流動群體會做著同一個相思夢。這些人群為相思文化扎根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這種氛圍便為相思文化傳播開辟了廣闊的空間。
愛情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不論何種原因,愛侶仳離,勞燕分飛,天長日久,愁痕恨縷總會油然而生。尤其在夜闌人靜之時,孤女思婦把鏡照影,觸景傷情,怨聚哀思,郁結愁腸,滿腔話語便脫口而出。游子們身在他鄉(xiāng)、心系故里??途铀l(xiāng)的艱難,漂泊無定的辛苦,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安定幸福生活的期盼與向往,這些同胞骨肉感情是人類亙古相通的內容。
銅鏡在隋唐逐漸由富家大戶走向普通人家。作為日常生活用品,映照之時,把玩之中,常常會使人產生“花好月圓”的聯(lián)想,寄托著團圓、吉祥之意愿;同時,作為一種工藝品,其紋飾、銘文亦往往凝結著古代工匠的審美意趣。睹鏡念親人,銘文寄相思。借助一件恰當?shù)拿浇閭鬟f這種的情愫,是社會共同的需求;把握一句攝取眼球的廣告詞推銷商品,是商家聰明的抉擇。
此時此情,銅鏡擔當起相思文化傳遞者的角色,可謂是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唐人以鏡入詩十分普遍。從初唐至盛唐、中唐、晚唐可謂比比皆是,琳瑯滿目。在浩瀚的《全唐詩》五萬余首詩中,涉及“鏡”、“鑒”的詩篇竟達兩干余首,從皇帝到平民,從各類官員到文人寒士,從儒家詩人到佛道詩人,均對銅鏡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許多大詩人更是借鏡之題抒發(fā)出對人世間的種種感悟。例如:白居易竟有詠鏡詩89篇之多,李白有詠鏡詩80余篇,杜甫29篇,元稹42篇,孟郊44篇,劉禹錫35篇,杜牧26篇,李商隱21篇,賈島12篇……詠鏡內容包含了政治、哲學、宗教、文化藝術等,涉及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當然其中不乏以樸素的語言、深沉的感情,真切地展示了人們的生離死別、顛沛流離、苦苦思念的情感詩句。
唐詩與相思銘文為同一時代文學作品,粗略考察,就不難發(fā)現(xiàn),無論從思想內容還是藝術手法上,唐詩對于銅鏡相思銘文的確有著深刻的濡染和熏陶。
圖2 此鏡銘文內容回憶當初情郎在閨房畫眉的幸福,嘆如今只單影孤,寂寞難耐。對照李白《代美人愁鏡》,可知二者對時光荏苒、美人遲暮之感高度吻合。這說明,在相思文化的傳播上,作為詩詞的輔助者,銅鏡銘文無疑是合格的。
將唐詩與相思鏡銘對照,可以發(fā)現(xiàn)有許多相似點。如主題多為抒發(fā)戀人、親人相思之苦。李白《代美人愁鏡》是其中的代表:“明明金鵲鏡,了了玉臺前。拂拭交冰月,光輝何清圓。紅顏老昨日,白發(fā)多去年。鉛粉坐相誤,照來空凄然?!泵廊苏甄R,思念情人,惜時光流逝,青春不再。而鏡銘“只影嗟為客,孤鳴復幾春。初成照膽鏡,遙憶畫眉人。舞鳳歸林近,盤龍渡海新。緘封待還日,披拂鑒情親?!便懳膬热莼貞洰敵跚槔稍陂|房畫眉的幸福,嘆如今只單影孤,寂寞難耐。二者對時光荏苒、美人遲暮之感高度吻合(見圖2)。這說明,在相思文化的傳播上,作為詩詞的輔助者,銅鏡銘文無疑是合格的。
“畫眉”典故出自《漢書·卷七十六》中的“張敞”:“……又為婦畫眉,長安中傳張京兆眉憮。有司以奏敞。上問之,對曰:‘臣聞閨房之內,夫婦之私,有過于畫眉者。上愛其能,弗責備也?!薄爱嬅既恕眲t指夫婿,如隋薛道衡《豫章行》:“空憶常時角枕處,無復前日畫眉人?!碧仆醪g《朝來曲》:“盤龍玉臺鏡,唯待畫眉人?!?/p>
在藝術表現(xiàn)上,唐鏡銘文詩對賦、比、興各種手法運用得比較全面,有些銘文形象鮮明,感情強烈,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氣息,完全可與唐詩媲美??寸R銘“鏡知愁里貌,衣寬別后腰。唯有相思苦,不共體俱消?!保ㄒ妶D3)與著名詩人劉希夷《覽鏡》“青樓掛明鏡,臨照不勝悲。白發(fā)今如此,人生能幾時。秋風下山路,明月上春期。嘆息君恩盡,容顏不可思?!庇挟惽ぶ睢T偃珑R銘“乍別情難忍,久離悲恨深。故留明竟子,持照守貞心?!保ㄒ妶D4)視為晚唐大詩人杜牧《破鏡》詩“佳人失手鏡初分,何日團圓再會君?今朝萬里秋風起,山北山南一片云”的姊妹篇,當毫無愧色圜
圖3 此鏡鏡銘為“鏡知愁里貌,衣寬別后腰。唯有相思苦,不共體俱消”。在藝術表現(xiàn)上,唐鏡銘文詩完全可與唐詩媲美。
圖4 此鏡鏡銘為“乍別情難忍,久離悲恨深。故留明竟子,持照守貞心”,其被視為晚唐大詩人杜牧《破鏡》詩的姊妹篇,當毫無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