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體系解釋之體系范圍是運用該方法闡釋論證刑法文本時,基于相應案件事實,就所參照的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所擇取的范圍。通過適用審視,體系范圍厘定不當主要是指,過度注重外在體系易導致結論的機械僵硬;在實質解釋趨勢下易肆意厘定內在體系之范圍繼而侵蝕罪刑法定。就此,有必要辯證性解決。就過度注重外在體系的問題,通過內在到外在融貫兩個維度的體系范圍來糾偏。就內在體系范圍易肆意厘定的問題,在所涉文本之概念或語義明晰確定時通過外在體系來限制,此外則對所涉文本之內在體系范圍進行類型化塑造,通過后果考察的方式來限制。
關鍵詞:體系解釋;體系范圍;后果考察;類型塑造
中圖分類號:DF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257-5833(2020)04-0099-09
作者簡介:賈銀生,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講師 (四川 綿陽 621010)
一、問題之緣起
刑法體系解釋是指,通過對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進行體系性闡釋,避免對刑法文本的理解斷章取義、協(xié)調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之間外在體系與內在體系上相應矛盾沖突的解釋方法。基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建設與實施,作為妥當處理案件事實、協(xié)調相應矛盾沖突的解釋方法,刑法的體系解釋已備受重視,以至于被期許為“最好的解釋方法”①。然而,成為“最好的解釋方法”是有條件的,其中之一便是準確厘定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因為基于具體案件事實而準確厘定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是準確運用體系解釋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運用體系解釋進行闡釋論證,整體來說由粗略論證與詳細論證兩個階段構成。粗略論證階段須根據案件事實找到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即根據案件事實確定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繼而得出初步結論。詳細論證階段須基于所確定的體系范圍,根據文本語義是否明晰確定、屬于何種類型的罪狀等特質,選擇相應的解釋規(guī)則對粗略論證階段所得出的結論進行合乎司法邏輯且分情形、分步驟的精細化闡釋。
因此,運用體系解釋闡釋刑法文本時對所參照的“體系范圍”的厘定一旦存在偏誤,該種解釋方法便可能會“走樣”,乃至成為“隨意性”的解釋方法,以至于難以實質性的評判規(guī)范沖突與否,難以實質性的達至文本間形式邏輯的連貫以及規(guī)范目的的融貫、甚至出現“因錯釋一條而錯釋一片”的尷尬局面等。而頗為遺憾的是,學界對此并未引起高度重視,以至于刑法解釋的實踐運用中,“法條主義”與“規(guī)范隱退”之病狀并未實質性治愈。
有鑒于此,本文首先廓清體系解釋之“體系”與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這是問題展開之前提。在此基礎上,審視所參照的體系范圍在適用中的實際問題。最后,基于務實且可操作性的立場,嘗試對體系范圍進行辨正性厘定,以促進刑法體系解釋應有功能之最大發(fā)揮,從而有所裨益于理論與實踐。
二、體系解釋之“體系”與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
(一)體系解釋之“體系”
基于體系解釋之體系范圍與“體系”的曖昧關系,提及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必須先明確何謂體系解釋之“體系”。就此主要有三類觀點:
第一類,以法律體系的層次結構來界定?;谒鶇⒄找?guī)范體系的不同層次,將刑法體系解釋之“體系”界定為最狹義、狹義、廣義,甚至最廣義等層次。最狹義者即《刑法》總則與分則,以及章節(jié)條款項等所構成的體系,狹義者進一步包括同位階其他法規(guī)范所構成的體系,廣義者更進一步包括與最高位階的憲法之間所構成的體系,最廣義者越過了制定法的邊界,將社會共同體價值體系也納入其中高維儉、王東海:《刑法體系解釋層次論——兼以“趙春華案”為實踐檢驗樣本》,《現代法學》2019年第3期。。此種界定的認識論意義顯著但方法論意義偏弱,不僅忽視體系解釋運用中的知識風險,更難以落實到精細化的闡釋論證中。
第二類,以法律體系的封閉性與開放性來界定。如有學者認為,封閉的刑法體系是由抽象概念所構成的體系,關注《刑法》總則與分則的關系,強調演繹推理、排斥價值判斷,與社會需求絕緣。開放的刑法體系由刑法的目的、刑法原則、情理性概念、憲法原則等所構成,旨在彌補封閉體系之不足李?;鄣染幹骸缎谭ń忉寣n}整理》,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45頁。。該種界定方式仍存在揮之不去的疑問。因語言文字的含義本身具有相應邊界、條文編撰體系的邏輯推演本身具有相應終點,由抽象概念等形成的外在體系自然具有封閉性。另外,制定法文本的概念、語義無疑承載著刑法目的、是否具有處罰必要性的價值基礎、懲罰犯罪與保護法益的刑法原則、刑事政策等價值觀念,自然具有開放性。更重要的是,該種界定仍然忽視了體系解釋運用中的知識風險。
第三類,基于法律體系的外在邏輯與內在目的或價值來界定。自利益法學派赫克將法律體系分為外在體系與內在體系以降,在法律解釋學上,不少學者基于法律體系的外在邏輯性與內在價值性,將體系解釋之“體系”分為外在體系與內在體系陳金釗:《用體系思維改進結合論、統(tǒng)一論——完善法治思維的戰(zhàn)略措施》,《東方法學》2018年第1期。。該種界定注重法律體系的方法論意義,已逐漸影響刑法解釋學。如有學者認為,刑法的外在體系是指刑法的編制體例與條文之上下文關聯,本質上是由刑法概念所形成的體系;內在體系則是指刑法體系的原則與價值判斷,本質上是取向于價值或目的所形成的體系王海橋:《刑法解釋的基本原理——理念、方法及其運作規(guī)則》,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175頁。。不過遺憾的是,其并未闡明外在體系與內在體系各自的構成要素,以至于“體系”的方法論意義大打折扣。
隨著法學方法論由概念法學到利益法學的革命再到價值法學的當代進化吳從周:《概念法學、利益法學與價值法學:探索一部民法方法論的演變史》,中國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421頁。,以法律體系之外在與內在的二維界定體系解釋之“體系”更為可取。因而本文認為,體系解釋之“體系”是指,以刑法概念、條文語義等為要素,基于邏輯推演而形成的外在體系或形式邏輯體系,以及以刑法的基本原則、刑事政策、常識情理等為要素,基于價值權衡所形成的內在體系或內在價值體系。其中,以刑法概念、語義與邏輯推演所形成的外在體系不僅是內在體系的載體,更是文義解釋的延長,須在形式或邏輯上保持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的完整性與連貫性。用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等刑法基本原則、刑事政策、常識情理等要素建構的內在體系,實質系目的解釋的延伸,確定解釋刑法的價值取向、作為良法與惡法的判斷基礎、作為評價行為是否具有處罰必要性的關鍵,通過價值權衡以保持不同規(guī)范目的或價值體系的融貫一致。
(二)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
論及運用體系解釋時的參照范圍,學界常常將之等同于體系解釋之“體系”。但兩者并非同一概念,兩者在概念的外延上存在關鍵區(qū)別。
雖然體系解釋之“體系”也是論證闡釋時所參照的對象,但解釋某一刑法文本時,不可能動輒參照整個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的外在與內在體系,而必須根據案件事實所對應的刑法文本與具體關聯文本擇取恰當的范圍。當然,這種范圍具有一定動態(tài)性,既可以擇取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的某一部分,也可以擴張至整個法律體系,具體如何厘定,最終由案件事實以及所涉條文語義是否明晰等綜合確定。因而,對解釋所參照的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的某部分或整體,應當稱之為“體系范圍”。
基于此,刑法體系解釋之體系范圍是指,運用該方法闡釋論證刑法文本時,基于相應案件事實,就所參照的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所擇取的范圍,即所參照的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之某部分或整體的邏輯關聯與目的關聯。
在整體層面,體系解釋之“體系”即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的外在與內在體系。相對于刑法體系乃至法律體系之“整體”,無論是外在體系還是內在體系,皆是“部分”。因而,在體系范圍之抽象意義上,即是指相對于刑法體系乃至法律體系之整體的外在體系與內在體系。質言之,運用體系解釋時,所參照體系范圍之最大值可以擴張到整個法律體系的外在體系維度與內在體系維度。
在具體層面,運用體系解釋闡釋論證某刑法文本時,就待解釋的刑法文本所涉及的關聯文本往往并非整個刑法體系或法律體系,僅僅是與案件事實存在關聯的部分文本。即刑法總則、分則中的部分文本或民法、行政法乃至憲法中的部分文本之邏輯關聯與目的關聯。如“高空扔電動車案”:被告人衛(wèi)某為泄憤,將其前妻停放在消防連廊上的電動自行車從20樓摔下,致電動車毀損,未造成其他嚴重后果河南省濟源市人民法院(2019)豫9001刑初358號刑事判決書。。衛(wèi)某的行為是否構成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涉及到刑民交叉、刑行銜接的問題,需結合關聯文本對《刑法》第114條中“其他危險方法”與“尚未造成嚴重后果”進行體系解釋。就此,主要涉及到《刑法》第5條、第13條、第114條中的罪狀與法定刑、第115條第1款、第275條中的罪狀與法定刑,《侵權責任法》第4條、第87條,《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3條第1款等。因而,此時所參照的體系范圍并非包括刑法、民法、行政法在內的整個法律體系,而是上述文本之外在性語義邏輯關聯與內在性目的關聯。
因運用體系解釋時所參照的體系范圍緊扣具體案件事實以及所涉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準確厘定體系范圍需小心又謹慎。在理論思辨中,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厘定不當的主要情形有二:一是,整體上將所參照的體系范圍厘定過窄、過寬以及厘定無關。所謂厘定過窄,是指漏掉相應范圍。如上述案例中,解釋“其他危險方法”與“尚未造成嚴重后果”時,漏掉了《刑法》第275條等文本。所謂厘定過寬,即納入了不應當擇取的范圍。如上述案例中,將《刑法》第294條等條文不當的納入,并進行考慮。所謂厘定無關,即所擇取的關聯文本部分或完全錯誤。如上述案例中,將《刑法》第115條第2款納入考慮并最終適用該款。二是,雖然整體上合理地擇取了體系范圍,但在相應維度上輕視或忽視另一維度。如“王力軍非法經營案”。一審法院實質上僅僅顧及《刑法》第225條中“其他嚴重擾亂市場秩序的非法經營行為”的外在性語義邏輯,卻忽視了該條規(guī)范目的與相應前置法規(guī)范目的、刑法的整體目的之內在性關聯內蒙古自治區(qū)巴彥淖爾市臨河區(qū)人民法院(2016)內0802刑初54號刑事判決書。,而將所謂的“無證收購玉米”的行為強行入罪。
在體系解釋的實際運用中,將所參照的體系范圍厘定過窄、過寬以及厘定無關本質上屬于“找法”錯誤,一般較少發(fā)生,而主要問題是“找法”整體無誤時“用法”錯誤,即上述第二種情形。具體而言即是,過度注重外在體系易導致解釋結論的機械僵硬,以及在實質解釋趨勢下易肆意厘定內在體系之范圍繼而侵蝕罪刑法定。這正是本文試圖解決的問題。
三、體系解釋之“體系范圍”的適用審視
基于解釋方法的實踐屬性,在刑法解釋學相對于法律解釋學之“共性”與“個性”層面,有必要嚴格審視體系解釋實際運用中“體系范圍”厘定不當的問題。
(一)過度注重外在體系易導致解釋結論機械僵硬
運用體系解釋時過度注重所參照的外在體系,易將其定位于僅僅協(xié)調文本間外在形式或邏輯上的矛盾沖突。如認為體系解釋只是滿足法之安定性對刑法外在形式的要求蘇彩霞:《刑法解釋方法的位階與運用》,《中國法學》2008年第5期。。誠然,為求實務效率,常常單純以邏輯的方法運作,只有結果顯然不妥時才從價值的觀點檢討黃茂榮:《法學方法與現代民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620頁。。但這無疑容易滋生機械司法。
因體系解釋之外在體系由概念、語義等基于邏輯推演而形成,據此屬性:
第一,如果關聯文本之概念或語義明晰確定時(即適用體系解釋之排他律規(guī)則的場合),以外在體系為參照對象自然具有正當性,且論證力度較小。如對《刑法》第434條中“戰(zhàn)時”進行體系解釋時參照《刑法》第451條之規(guī)定即可。
第二,在關聯文本之概念或語義模糊不確定時,如果能協(xié)調好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之邏輯關系,避免沖突漏洞,以外在體系為參照對象也具有正當性,但論證力度頗大。如對《刑法》第120條中的“恐怖活動”進行體系解釋時,在外在體系上有必要以《反恐怖主義法》第3條第2款中“恐怖活動”的概念為參照對象并協(xié)調好兩者之間的邏輯關系。但該款中的“恐怖活動”并非完全明確無異,還需再次解釋。
第三,當案件事實所對應的規(guī)則與關聯規(guī)則間產生沖突時,要么適用補充性規(guī)則(如果有相應補充性規(guī)則),要么適用“新法優(yōu)于舊法”、“特別法優(yōu)于一般法”等規(guī)則。如交通肇事致人死亡且負主要責任的行為雖然同時符合《刑法》第133條以及第233條第1句,但第233條第2句明確了“本法另有規(guī)定的,依照規(guī)定”,則應當適用特別規(guī)定,即第133條。
然而,“當代社會對于法律的基本態(tài)度在于,法律不僅僅是概念、文義和語詞的體系,更是價值、目的和意義的體系?!崩桌冢骸斗审w系、法律方法與法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53頁。單純依據形式上的三段論方式去完成法律解釋是不可能實現的,價值判斷與利益衡量已經融入法律解釋的整個過程\[日\]山下純司、島田聡一郎、宍戸常壽:《法解釈入門:「法的」に考えるための第一歩》(補訂版),有斐閣2013年版,第57頁。?;诖?,對刑法文本進行體系解釋并非簡單的概念界定或形式邏輯上的協(xié)調,而必須注重規(guī)范目的之融貫一致,否則容易將解釋結論推至機械僵硬的境地。典型的如“趙春華非法持有槍支案”。即便二審法院最終改判,但學界壓倒性的觀點都認為趙春華無罪王鋼:《非法持有槍支罪的司法認定》,《中國法學》2017年第4期。。拋開趙春華有無犯罪故意、有無違法性認識不說,以《公安機關涉案槍支彈藥性能鑒定工作規(guī)定》中確立的“槍支”認定標準來認定刑法上的“槍支”,顯然不顧其與《刑法》中“槍支”之規(guī)范目的的不同,顯然不顧《槍支管理法》第46條中的“槍支”與《刑法》中“槍支”之間在規(guī)范目的上的協(xié)調關系。
退而言之,即便不考慮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之內在價值,但在關聯文本之概念或語義相對模糊不確定時,過度重視解釋所參照的外在體系之弊端頗為明顯。在與關聯文本之概念或語義進行協(xié)調時,不僅論證難度頗大,更容易造成簡單的“概念套概念”或“規(guī)定套規(guī)定”,而導致解釋結論“合法不合理”。如備受爭議的“王鵬非法出售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案”。就該案的罪名認定,法院便是從《破壞野生動物資源刑事案件解釋》第1條,再到《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Ⅰ、附錄Ⅱ之規(guī)定廣東省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2018)粵03刑終1098號刑事判決書。?;诖?,王鵬的行為構成犯罪似乎無可非議。但關鍵是,此種“規(guī)定套規(guī)定”的過程中,完全忽視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養(yǎng)殖”無法等于“野生”,否則會得出家養(yǎng)狗等于野狗等荒謬結論。
(二)內在“體系范圍”易肆意厘定繼而侵蝕罪刑法定
因體系解釋之內在體系由刑法基本原則、刑事政策、常識情理等基于價值權衡所形成,具有邊界開放性特征,基于具體案件事實所擇取的內在體系范圍自然也是如此。就此,如果以客觀解釋之名肆意主張文本存在某種價值目的又會導致相應問題,即在實質解釋趨勢下易侵蝕罪刑法定。
從目前趨勢來看:雖然形式解釋論對實質解釋論之批判力度不減鄧子濱:《中國實質刑法觀批判》(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第7頁。,走出或超越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爭的觀念仍在羅世龍:《形式解釋論與實質解釋論之爭的出路》,《政治與法律》2018年第2期。,但實質解釋論之優(yōu)越地位并未動搖劉艷紅:《實質刑法觀》(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年版,第258頁。。同時,在司法實踐中,以社會危害性為中心評價行為的刑事違法性,不僅是長存的“公理”更是實質解釋的實務標簽。另外,解釋的本質乃結論的“事后注腳”。在考察文本的通常含義或用語范圍時,解釋者的前見中已經存在著對行為是否具有處罰必要性的判斷。因而形式解釋論所主張的形式判斷前置可能只是“一廂情愿”。因而無論在學界還是實務界,實質解釋論不僅成為一種解釋論思潮,更是難以逆轉的趨勢。
然而,實質解釋以處罰必要性或社會危害性為價值判斷的標準始終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肆意性。其最大風險在于:容易為了證成行為的處罰必要性而借助國家權威之手,以保護法益之名肆意界定文本之客觀目的、隨意擇取文本之概念或語義,繼而挑戰(zhàn)罪刑法定的剛性底線。譬如,將《刑法》第263條中“冒充軍警人員搶劫”之“冒充”解釋為“假冒”與“充當”張明楷:《刑法分則的解釋原理(上)》(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69頁。。又譬如,將《刑法》第125條中的“槍支”解釋為包括“土炮”最高檢法律政策研究室:《關于非法制造、買賣、運輸、儲存以火藥為動力發(fā)射彈藥的大口徑武器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還譬如,在“互聯網+”時代,將財產犯罪中的“財物”解釋為包括數據于志剛:《“大數據”時代計算機數據的財產化與刑法保護》,《青海社會科學》2013年第3期。;將《刑法》第276條的“破壞生產經營”解釋為包括對無形的網絡搜索權的破壞江蘇省南京市雨花臺區(qū)人民法院(2015)雨二刑初字第29號刑事判決書。;將《刑法》第293條中的“公共場所”解釋為“公共秩序”或“網絡空間”于志剛、郭旨龍:《網絡刑法的邏輯與經驗》,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第26頁。。
由于實質解釋以刑法文本之實質性利益保護為核心解釋文本,故而刑法文本之客觀目的成為其學術正當性的核心要素。雖然刑法文本背后的規(guī)范目的不能完全等于文本所承載的價值內容,但在體現利益衡量乃至規(guī)范評價的角度,兩者在相當程度上屬于一紙二面的關系。因而,在體系解釋之內在體系層面,其與目的解釋更像一對孿生兄弟\[德\]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修訂版),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92頁。。正基于此,目的解釋在運用中所凸顯的知識風險自然傳染給體系解釋。即實質解釋之趨勢下,容易以客觀主義之名肆意界定規(guī)范之客觀目的,擴張文本語義的邊界,異化為隨意解釋。而體系解釋之內在體系因邊界的開放性也容易將各種價值內容肆意參照,以至于在體系解釋的運用中,為了落實行為的處罰必要性而掙脫罪刑法定的韁繩。
四、體系解釋之“體系范圍”的辯證厘定
就體系解釋適用中體系范圍厘定不當的上述問題,有必要辯證性解決。即過度注重外在體系的問題,有必要反思如何并重內在體系;實質解釋趨勢下內在體系范圍易肆意厘定的問題,有必要反思如何妥當限制。
(一)由內在到外在融貫兩個維度的體系范圍
過度注重外在體系而出現的問題,根本上是因為忽視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所承載的規(guī)范目的。因此,有必要由內在到外在融貫兩個維度的體系范圍。
1.由內在到外在融貫兩個維度體系范圍的緣由
在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中擇取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時,將外在與內在兩個維度的體系范圍予以融貫協(xié)調無疑是當然之理。然而問題是,厘定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時,僅僅將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所形成的外在體系范圍與內在體系范圍并重,不僅難以體現出實際可操作性,還容易將體系解釋推至方法論上的“雜糅主義”。因而,兩者如何融貫方能體現出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之妥當性和實際可操作性,乃解決問題的關鍵。對此,有學者主張從規(guī)范體系的形式協(xié)調性到實質一致性來融貫王海橋:《刑法解釋的基本原理——理念、方法及其運作規(guī)則》,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176~178頁。。
從邏輯上講,該學者之觀點不無道理:體系解釋之外在體系作為文義解釋的延長,而在解釋方法的運用中,文義解釋一般具有相對優(yōu)位性,理當由外在到內在的順位融貫兩個維度的體系范圍。但關鍵是,這只是發(fā)現文本需進行解釋的環(huán)節(jié),并非闡釋論證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從法條文義出發(fā)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解釋問題、確定法律的體系位置或規(guī)范目的\[德\]英格博格·普珀:《法學思維小課堂》,蔡圣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0頁。。
在闡釋論證的環(huán)節(jié),解釋者首先要考慮的是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的內在價值從而明確各自的合理意義,而非先解決外在形式上的矛盾沖突。如果從外在到內在的順序進行融貫,不僅有可能使文本之規(guī)范目的關聯僵化于外在性語義邏輯之中,還難以妥當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對刑法文本的解釋以闡釋文本對行為的恰當評價為根本\[日\]松澤伸:《機能的刑法解釈方法論再論》,《早法》第82卷3號。,而不是刻意追求邏輯協(xié)調去塑造刑法體系乃至整個法律體系毫無缺陷的完美形象。否則無異于建立一種抽象化的概念體系。而囿于立法技術、社會變遷等原因,立法沖突乃至漏洞必然不可避免,抽象化的概念體系即便在概念法學的鼎盛時期也從未完全實現\[日\]関哲夫:《法の解釈と利益衡量的思考方法》,《國士館法學》第34號。。正有鑒于此,在解釋論上才形成了假定“法秩序統(tǒng)一無矛盾”的當然性前提\[德\]卡爾·恩吉施:《法律思維導論》(修訂版),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第201頁。。并且,自利益法學時代起,對規(guī)范文本的解釋已經“不是邏輯優(yōu)先,而是生活的價值居首”\[德\]阿圖爾·考夫曼、溫弗里德·哈斯莫爾主編:《當代法哲學和法律理論導論》,鄭永流譯,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第167頁。。因而如何融貫外在體系范圍與內在體系范圍,答案不言自明。
2.由內在到外在融貫兩個維度“體系范圍”的方法
如何由內在到外在將兩個維度的體系范圍予以融貫,有必要分兩步走:第一步,準確厘定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內在體系上的妥當范圍,尤其是所承載的規(guī)范目的、刑事政策與常識情理等。第二步,以妥當的內在體系范圍為基準在外在形式上將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之概念或語義盡可能的連貫一致,否則須承認立法沖突乃至漏洞,繼而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漏洞填補。
以《民法總則》第184條所導致的刑民法域秩序沖突為例根據該條,救助人即便存在重大過失也不用承擔民事責任,但因此造成受助人重傷或死亡,可能構成過失致人重傷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如果按照由外在到內在的方式來劃定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繼而在沖突規(guī)范之外在體系審視后進行目的性限縮,將重大過失的救助行為逐出民事免責圈,自然有理有據的按相應犯罪論處。但這不僅刻意限縮該條之規(guī)范目的,更是通過類推解釋的方式將行為入罪:“通過目的性限縮,將本不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強行加擔民事責任,繼而順理成章的評價為過失致人重傷罪或過失致人死亡罪?!辟Z銀生:《<民法總則>第184條之刑民秩序沖突及其解決》,《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4期。
如果對該條進行體系解釋時選擇由內在到外在的方式厘定解釋所參照的體系范圍,不僅能簡便解決問題還更具有妥當性。先考察規(guī)范之內在體系范圍:基于法秩序的統(tǒng)一性要求,在民法、行政法上被實質允許的行為,在刑法上自然不具有違法性。因而既然重大過失致受助人重傷或死亡的救助行為在民法上被實質允許,那么在具有補充性的刑法上更沒有被處罰的余地,否則將違反《憲法》第5條第2款之規(guī)定。再考察規(guī)范之外在體系范圍:基于內在體系范圍的考察結果,該種行為本不應構成犯罪卻在形式邏輯上入罪,結論是存在立法漏洞,應當按照有利于被告人的方式進行漏洞填補,即通過出罪解釋,借助不可避免的違法性錯誤理論將行為出罪。
(二)以外在體系與后果考察劃定內在體系范圍
雖然法律正義可以根據相應價值觀念予以捕獲\[日\]平野仁彥:《法の解釈と原理衡量——構造論的分析の試み》,《立命館法學》2012年3號。,但內在體系范圍的妥當限定必須避免宏大敘事。因而本文試圖結合外在體系與后果考察的二元模式來操作。
1.通過外在體系劃定合理限度
雖然概念法學已經式微,但規(guī)范文本的概念及其所形成的概念體系仍對刑法解釋限度的劃定起著重要作用。就此,體系解釋之外在體系具有積極的功效,尤其是在關聯文本之概念或語義明晰確定時,參照內在體系范圍解釋文本后,以外在體系對結論進行審查,對明顯逾越文義邊界者予以狙擊。貫徹到體系解釋的具體適用規(guī)則上,則體現為“同一律規(guī)則”以及“排他律規(guī)則”等規(guī)則。
以《刑法》第217條侵犯著作權罪中的“復制發(fā)行”為例:能否認為復制發(fā)行包括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文字作品、音樂、電影等行為,則需要聯系該條的前置法《著作權法》第10條第5項、第6項、第12項進行體系解釋。對此,相應司法解釋持明確肯定的結論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2款。。只不過在表述上相當“耐人尋味”,即前述行為應當“視為”《刑法》第217條規(guī)定的“復制發(fā)行”。
司法解釋的上述用語似乎頗有道理。但問題是,在《著作權法》第10條中已經明確,復制權、發(fā)行權與信息網絡傳播權之間屬于相互獨立的關系盧海軍:《論著作權法的體系化——以<著作權法>第三次修訂為中心》,《社會科學》2019年第6期。。如若將“復制發(fā)行”解釋為包括信息網絡傳播,無疑突破了兩者在民法上的界限。就此,《知識產權案件解釋》實質上已認識到,“復制發(fā)行”的文義范圍不應當包括通過信息網絡傳播他人文字作品、音樂、電影等行為,否則不會用“視為”來表述。因為,無論是從常識情理還是從語義學來理解,“視為”的本質乃是一種推定,即兩種事物本質上并不相同而推定相同。由此可知,司法解釋的規(guī)定顯然屬于對“復制發(fā)行”之內在體系范圍的肆意厘定。因而,在該詞之關聯概念已經明晰確定時,必須通過外在體系,將通過信息網絡向公眾傳播他人文字作品的行為予以排除。即便上述行為在觀念或評價上具有處罰必要性,也不能以法益保護之名肆意擴張“復制發(fā)行”的內在價值范圍,繼而造成法域間的沖突。
2.通過后果考察劃定合理限度
在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之概念或語義模糊不確定時,單純的外在體系限制方案難以奏效。此時,不防借鑒學界對目的解釋之客觀目的的限制方案。
當前學界對目的解釋之客觀目的的限制方案主要有四:(1)通過規(guī)范層面的合憲性解釋、司法程序層面的上訴與再審程序、技術層面的增強裁判文書說理來限制趙運鋒:《刑法目的解釋的作用、邊界及規(guī)制》,《北方法學》2011年第6期。;(2)通過刑法教義學與合憲性解釋分別進行內外限制勞東燕:《刑法中目的解釋的方法論反思》,《政法論壇》2014年第3期。;(3)通過后果考察來限制姜濤:《后果考察與刑法目的解釋》,《政法論壇》2014年第4期。;(4)通過交互性解釋以達至反思性平衡來限制石聚航:《誰之目的,何種解釋?——反思刑法目的解釋》,《現代法學》2015年第6期。。在上述四種方案中:主張以合憲性解釋為限制方案頗有學術市場,但憲法司法化的路徑目前尚不明朗,不僅容易泛泛而談更難以有效貫徹于司法實踐。通過上訴程序、再審程序的檢驗以及增加裁判文書的說理機制雖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囿于刑事案件整體辯護率偏低以及庭審實質化功能、司法責任追究機制等還有待進一步完善,其功效也極其有限。以法教義學方法或以交互性解釋為限制機制以達至反思性平衡,都需借助文義解釋、體系解釋等方法來取得重疊的共識。而體系解釋之“體系”的外在體系本就是文義解釋的延長,內在體系不僅有目的解釋的一面還包括部分歷史解釋。如何達到理想效果頗有疑慮。通過后果考察進行限制值得借鑒。對某種解釋方法及其論證結果的利弊進行全面評估,以論證刑法解釋的合理性,自然可以通過利弊權衡以限制客觀目的之肆意擴張。雖然后果考察通常適用于目的解釋,但“考慮后果的要求,適用于所有的實踐行為”\[德\]英格博格·普珀:《法學思維小課堂》,蔡圣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頁。。因而后果考察完全可以用于限制體系解釋之內在體系范圍的肆意擴張。因為法律解釋本身是一個論證的過程,不僅包括前解釋階段對所涉文本的確認,以及解釋階段對文本的恰當闡釋,還包括具有把關性質的后解釋階段對先前兩步的檢驗、對不同結論的利弊衡量。值得思考的是:將后果考察落實到內在體系范圍之限度的劃定時的操作方案為何?用后果考察限制可能肆意界定的客觀目的時,有學者通過目的性限縮與目的性擴張來操作姜濤:《后果考察與刑法目的解釋》,《政法論壇》2014年第4期。。本文不準備借鑒該方案。
誠然,在內在體系維度,體系解釋也具有填補立法漏洞之功能,且目的性限縮與目的性擴張也是常用的漏洞填補方法。但問題是,與限制解釋不會損及文本核心含義有別,目的性限縮是通過剔除文本部分核心含義的方式來填補漏洞;與擴張解釋始終宣稱恪守文義邊界有別,目的性擴張是通過補充規(guī)范價值的方式來填補漏洞,與類推解釋無異。將兩者用于出罪解釋尚可,若用于入罪解釋或堵截處罰漏洞,其負面效果可想而知。既然后果考察的實質是通過利弊衡量以達至合理的價值取舍,那么在劃定內在體系的合理限度時,妥當的衡量標準便是關鍵。就此,有觀點主張以常識、同法律原則一致,以及公共政策等為標準\[英\]尼爾·麥考密爾:《法律推理與法律理論》,姜峰譯,法律出版社2018年版,第183頁。,或以個人利益、公共利益和一般常識為標準任強:《司法方法在裁判中的運用——法條至上、原則裁判與后果權衡》,《中國社會科學》2017年第6期。。此種觀點雖有務實意義可取,但未免過度抽象。
有鑒于此,本文試圖做一個大膽的嘗試:通過對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之規(guī)范目的予以類型化塑造,來確定具體的衡量標準。質言之,通過具體判例、學說或某類共識的社會情理等,對所涉文本的規(guī)范目的進行細致歸類,作為后果考察的衡量標準,以限定內在體系范圍。
對文本之規(guī)范目的進行類型化塑造,不僅注重刑法解釋的主體間性,更是追求解釋主體之間的重疊共識以達至諸規(guī)范目的之間的融貫一致;不僅兼顧法教義學的體系思維與問題思維,更能立足于生活實際而貼合法規(guī)范的倫理基礎——共識的社會情理。通過對待解釋的刑法文本與關聯文本之規(guī)范目的進行類型化塑造還能將抽象的刑法正義具體化。因為解釋者解釋刑法文本時都應當心存正義,但如何防止心中的正義虛無縹緲,或許最實際的方式便是通過規(guī)范類型化塑造的規(guī)范目的予以展現。由此,方能夠防止以客觀主義之名肆意厘定內在體系范圍、肆意解釋刑法文本。
當然,可能有學者會認為:若解釋所面對的法律問題屬于新問題,所涉文本之規(guī)范目的因缺少相應價值基礎而難以類型化塑造。但即便如此,解釋者完全可以去認知不同的價值觀念、學說爭議、民眾論調等,從而對規(guī)范目的進行類型化塑造。再者,即便仍然難以對文本之規(guī)范目的進行類型化塑造,但至少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刑法基本原則等價值觀念的有效引導。還有學者可能認為:類型化塑造出的規(guī)范目的在出入罪界限模糊時可能放縱犯罪。然而,在出入罪之界限難以明晰時,即便類型化塑造的規(guī)范目的指向出罪,也比入罪更為妥當。
綜合上述論證,現以對《刑法》第287條之二“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犯罪”中的“犯罪”之內在體系范圍的限度劃定為例。其內在體系范圍止于何處,便有必要進行后果考察。在后果考察具體衡量標準的確立上,先通過相關判例以及學說等塑造《刑法》第25條“共同犯罪”之“犯罪”的規(guī)范目的,即該“犯罪”之規(guī)范目的至少在符合構成要件的范圍內。再通過相關判例以及學說等塑造該條中“犯罪”的規(guī)范目的,無論是判例情況還是主流的學說觀點,都以有證據可以顯示正犯行為符合犯罪構成要件且違法為前提?;趦烧咚_立的具體衡量標準,該條中“犯罪”之內在體系范圍必須以正犯行為該當于構成要件為限度,而不能超越此限度擴張到一般違法行為。
結 語
以刑法規(guī)范為中心來看,無論是刑法規(guī)范自身,還是與其他法規(guī)范之間,都不可避免的存在規(guī)范矛盾或沖突而需要運用體系解釋來處理。并且,罪與罪的關系、罪與非罪的關系、罪與刑的關系等,都需要通過體系解釋以達至融貫協(xié)調。而囿于我國關于解釋方法的研究在相當程度上屬于“師夷長技”,因而檢討刑法體系解釋之諸問題,不僅有待深思其方法論本身、尤其是體系范圍的厘定是否妥當,更有待考慮如何將國外研究成果中國化。誠然,準確厘定體系解釋之體系范圍是方法論上的難題。但為打造“最好的解釋方法”,必須勇于探索。
(責任編輯:李林華)
Abstract: The scope of the system is the scope chosen by the criminal law system and even the whole legal system when interpreting and demonstrating a criminal law text wit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criminal law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facts of the case.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examination, the formal logic system of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is easy to leading the phenomenon of mechanical referee. Not only these, because of the theoretical character of the boundary opening, in the real interpretation trend, the system interpretation of the entity value system will easily erode the principle of legality. Therefore, it should be divided into two steps to determine the system scope of system interpretation. Firstly, the scope of logical system and entity value system should be interpreted from entity to form. Then, through a binary mechanism to limit the arbitrary expansion of the boundary of the entity value system. In detail, the arbitrary expansion of its boundary can be restricted by formal logic system when the concept of text is relatively fixed. In addition, it must be limited by the consequence investigation,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specific measurement standards and the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sures to operate.
Keywords: Systematic Interpretation of Criminal Law; System Scope; Investigation of Consequences; Type Shap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