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璟菂
(常州市第一人民醫(yī)院 江蘇 常州 213000)
在臨床上,胃癌是常見的臨床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排在惡性腫瘤的第2 位,病死率排在惡性腫瘤的第3 位[1]。臨床上常見的治療方案有化療、放療以及手術,對局部晚期胃癌患者的有效治療手段為手術,但在術后容易出現瘤床以及局部淋巴結引流區(qū)域部位的復發(fā),使患者的心理以及身體再次收到打擊與傷害,也會造成患者以及家庭的經濟負擔[2]。相關研究資料顯示,對局部晚期胃癌患者在術后進行放化療能對淋巴結陽性的胃癌患者減少復發(fā)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對局部晚期癌癥患者在術前進行放化療,相對于術后放化療能提高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3-4]。本文將針對治療局部晚期胃癌患者采用術前放化療與術后放化療的效果以及不良反應進行對比分析,現將具體情況報告如下。
本次研究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后進行。對象均選取于2015年4月—2020年4月在我院進行手術的局部晚期胃癌55例患者,對照組27 例采用術后采用放化療,其中男性患者16 例,女性患者11 例,年齡34 ~69 歲,平均(53.96±4.74)歲;觀察組28 例采用術前放化療進行治療,其中男性患者19 例,女性患者9 例,年齡33 ~72 歲,平均(54.74±4.91)歲。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對比后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之間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臨床上局部晚期胃癌的診斷并有進行手術的必要。②患者(患者家屬)自愿簽屬知情同意書。③ECOG ≤1 分。④白細胞與血小板均大于正常值的下限值,血紅蛋白≥90g/L。排除標準:①患有心、肝、腎等重大器官相關疾病。②哺乳期或妊娠期婦女。③患者資料不完全。④患有影響治療的疾病。
觀察組:在術前接受放化療的治療,先對患者進行制定計劃。放療:進行化療的第1 天進行放療,腫瘤靶區(qū)采用45Gy/25F,1 次/d,5 次/周,共25 次治療。加強對患者的腸外營養(yǎng)支持,保持患者體內所需要的營養(yǎng)?;煟旱? ~3w采用順鉑60mg/m2+卡培他濱1000mg/m2,bid,3 周以后口服卡培他濱825mg/m2,bid,同時進行放療,再進行兩個周的兩個周期的化療,并對患者在化療前采用血液以及肝腎功能的檢查后,發(fā)現異常進行相應的處理。在放化療后4 ~6 周再進行手術。
對照組:在手術后的4 ~6 周進行放化療,放療:采用直線加速器調強適形放療,腫瘤靶區(qū)采用45Gy/25F,1 次/d,5 次/周,采用CT 增強掃描(體膜固定后)。在對患者勾畫以原發(fā)腫瘤病灶以外3cm 的的范圍、腫瘤可能侵犯或轉移的高危險區(qū)域的范圍、肝、腎等重要器官,加強患者的腸外營養(yǎng)支持;化療:采用順鉑60mg/m2+卡培他濱進行口服,在第1 ~14 天的劑量為:1000mg/m2,bid;第14 ~21 天口服卡培他濱,825mg/m2,bid。
(1)所測得兩組患者術后的RO(pCR)切除率和1 年內復發(fā)率對比。(2)所測得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
數據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行χ2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的RO(pCR)切除率較對照組更高,一年內復發(fā)率較對照組更低,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的RO(pCR)切除率和1 年內復發(fā)率對比[n(%)]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21.43%與對照組不良反應48.15%有更低的顯示,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對比[n(%)]
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的發(fā)展,人們飲食習慣的改變、工作壓力的增加以及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等原因會造成胃癌的發(fā)病率增加,發(fā)病年齡呈年輕化趨勢[5-6]。在胃癌早期患者無明顯癥狀,可能會出現上腹不適、噯氣等與慢性胃炎相似的臨床癥狀,容易被患者所忽略,往往在中晚期才被診斷出,因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階段。由于我國胃癌前期的診斷率較低,大多數患者在目前的臨床治療局部晚期胃癌患者以手術治療為主,放化療為輔的治療方案[7]。胃癌的期型、治療手段以及組織類型等能影響到患者的預后。胃癌在患者體內會向十二指腸潤浸式的擴散,經過血液向肝、腎、心臟等器官進行轉移,其中最常見的是向肝轉移;還能進行腹膜種植轉移,以及向患者的淋巴進行轉移。其中膀胱、直腸的種植是胃癌晚期的標志,對患者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威脅,特別是能夠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安全以及給患者及其家庭帶來嚴重的經濟負擔以及心理壓力[8-10]。
對患者進行術后的放化療,不能明顯改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對患者的預后造成一定的影響。有研究表示,術后進行放化療的相較與單純手術的患者,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但切除率較低,但后面又有研究證實,術后放化療只能對淋巴結陽性患者有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術前放化療治療的相關文獻表明,切除率較好、無Ⅳ度不良反應,使患者有一定的生存優(yōu)勢。
觀察組患者的RO(pCR)切除率較對照組更高,一年內復發(fā)率較對照組更低,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較術后放化療的方案,術前放化療具有更高的切除率以及較低的復發(fā)率,患者的預后以及生存率有了極大的提升;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21.43%與對照組不良反應48.15%有更低的顯示,組間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兩組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但觀察組患者的白細胞下降患者多于對照組患者,且發(fā)生不良反應的患者均少于對照組患者,表明術前放化療具有一定的安全性[16]。
綜上所述,對局部晚期胃癌手術的患者采用術前放化療能減少手術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增加RO(pCR)切除率,減少患者的復發(fā)率以及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以及安全可靠性,具有臨床治療意義,值得在臨床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