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一鳴
“雇法國設(shè)計師,建就得建最高檔次的公寓,電梯直接入戶,戶型最小也得四百平米,什么寬帶呀,光纜呀,衛(wèi)星呀,能給他接的全給他接上。樓上邊有花園,樓里邊有游泳池,樓子里站一個英國管家,戴假發(fā),特紳士的那種。業(yè)主一進門,甭管有事沒事,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有面子……”1分26秒,328字,一氣呵成,不假思索。這是19年前,演員李成儒在電影《大腕》里交出的答卷。
這一段落能成為留名影史的經(jīng)典片段,除了對于房價的預(yù)言一語成讖之外,與李成儒的精湛演技也分不開。
李成儒在影片中扮演的角色是一位精神病人,在他的理解里,精神病人沒有思維,不能停頓,這對表演提出了極大挑戰(zhàn)。他認真準備了三個小時,然后一條過。這段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表演,也成就了他演技的高光時刻。
在商海浮沉過十余年的李成儒,認為相比人心叵測、隨時有翻船危險的生意場,當(dāng)演員要單純得多?!白鲅輪T,你只要管住自己的嘴,別到處胡說八道(就行)?!?/p>
沒有微博,沒有微信,只在好友之間發(fā)發(fā)信息,李成儒一度覺得自己很安全。說這話時,是2015年。兩年后,浙江衛(wèi)視一檔名為《演員的誕生》的綜藝橫空出世,拉開了國內(nèi)演技競演類綜藝的序幕。
李老師對演戲要求有多高?鄭少秋的面子他都不會給。
《演員的誕生》不僅貢獻了“螞蟻競走十年了”的年度熱梗,捧紅了尚未油膩的冠軍周一圍,也讓演技類綜藝成為炙手可熱的題材,引得一眾同行紛紛效仿。于是,市面上的演技類綜藝開始以肉眼可見地呈井噴態(tài)勢生長。
《我就是演員》《演員的品格》《演員請就位》《演技派》……演技類節(jié)目扎堆,綜藝想教演員什么是戲。這年頭,你要沒上一兩個演技綜藝,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演員。
李成儒也上了其中兩檔綜藝,以評委或嘉賓的身份??傊皇侨パ莸?,他是去點評你哪演得不行的。于是,你能見到《演員請就位》剛播第一期,李成儒就不負眾望地貢獻出“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針氈”的犀利點評,批評的對象還是能言善辯又充滿爭議的導(dǎo)演郭敬明。
而節(jié)目組數(shù)次有意無意的推波助瀾,更是讓李成儒瞬間置身風(fēng)口浪尖。上了年紀的觀眾們或許還記得,他上一次擁有這樣高的關(guān)注度,還是因為20年前在《重案六組》里扮演了大曾。
許多年后,李成儒再次一懟成名。
從1981年在《西游記》片場擔(dān)任場記算起,李成儒進入演藝圈將近40年,摸爬滾打了這么久,委實也是老資格了。盡管如此,但李成儒并不愿意被稱為“老戲骨”。這個從香港傳過來的詞,讓他感覺“就是一老油條”。
在圈內(nèi)浸淫多年,種種怪現(xiàn)狀李成儒見得多了,但同樣地,看不慣的也多。
“老戲骨怒斥小鮮肉”,在這個時代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然而,有心人不難發(fā)現(xiàn),其他老戲骨批評流量明星,從來都不指名道姓,只有李成儒,一上來就當(dāng)面質(zhì)問:“練過十幾年臺詞嗎?”
在《演員請就位》的最后一期里,李成儒再現(xiàn)了《大腕》里的名場面,原片中1分26秒的經(jīng)典橋段替換成了諷刺娛樂圈怪現(xiàn)狀的臺詞,可以說是從頭懟到尾。
被李成儒全程懟的《演員請就位》選手們,確實實力普遍不佳。早在開播之前,騰訊就曾經(jīng)放出一波“演員小考”的短視頻物料,當(dāng)時部分演員擠眉弄眼式的演技就招來了不少嘲諷。
但如果你以為李成儒只捏軟柿子,那就大錯特錯了。在《我就是演員之巔峰對決》中,李成儒也沒少懟人。在這檔節(jié)目里,他給佟大為的表演打了低分,說秦昊演的軍人形象不夠貼合角色,連演技得到一致好評的張國立,也逃不過他在細節(jié)上的“挑刺”。然而,毒舌的李成儒,也并非一懟到底,他很真誠地贊賞了演員文淇,夸她在表演時“打嗝”的細節(jié)處理得好。
職場中有一種現(xiàn)象叫“薪資倒掛”,指的是入職時間短、資歷淺的新員工收入高于入職時間長、資歷深的老員工。而“薪資倒掛”最嚴重的地方恰恰就是演藝圈。如果說職場中的年輕人尚有體力好、技能新、肯加班的優(yōu)勢,那么娛樂圈里小鮮肉勝過老戲骨的,到底是什么呢?
《演員請就位》里,李成儒質(zhì)問臺上的年輕演員,“練過十年臺詞嗎?練過一年、兩年、三年嗎?”他是練過的,但現(xiàn)在的影視大環(huán)境似乎不認這個了。
李成儒劇照
“敢說真話”,還是“倚老賣老”?
李成儒并不是第一個因為言論引起爭議的老戲骨,跟他一樣搞不清狀況的,還有王景春。
在憑借影片《地久天長》獲得柏林電影節(jié)影帝之前,幾乎沒有人記得王景春。盡管他出演過《都是天使惹的禍》《都市男女》《粉紅女郎》等經(jīng)典電視劇,也早已憑借《警察日記》獲得過東京電影節(jié)的影帝。然而,當(dāng)他質(zhì)疑《復(fù)仇者聯(lián)盟4》的高排片時,還是因為不恰當(dāng)?shù)谋磉_成為了眾矢之的。在王景春的道歉里,他承認自己“酸”了,但酸的是環(huán)境。
比一部電影的撲街更值得注意的是,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文藝”一定是“小眾”的,藝術(shù)片的票房注定比不上合家歡的爆米花電影。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演藝圈又興起了用老戲骨作為賣點,給年輕演員鑲邊的風(fēng)氣。這其中既有不少口碑尚可的作品,如《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更不乏爛味十足的“詐騙片”,如《遠大前程》。
悲哀的是,盡管觀眾們被這種操作捉弄得不勝其煩,但不少老戲骨正是因為在熱門作品中貢獻了出彩的演技,才能在觀眾眼里逐漸擁有姓名,比如《小歡喜》里扮演季區(qū)長的王硯輝,再比如《瑯琊榜》里扮演梁王的丁勇岱。
《人民的名義》證明觀眾不是只愛鮮肉。
人人都知道小鮮肉演技差,為什么市場對他們趨之若鶩?
人人都知道老戲骨演技好,為什么他們常常沒戲演,演了以后又沒排片?
這是屬于一個時代的迷思。
李成儒們的憤怒,如果只簡單理解為“酸”或者“倚老賣老”,那就未免太遺憾了。
(萬思雪薦自《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