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切木
有人曾打趣說:世界上最不怕冷的三種生物當屬企鵝、北極熊、奧伊米亞康人。前兩者人們已非常熟知,可是奧伊米亞康人卻很少有人知曉。奧伊米亞康人是哪里人?他們是有多耐寒才可以與生活在南北極的動物相提并論?
奧伊米亞康是俄羅斯聯邦薩哈共和國的一個小鎮(zhèn),距北極圈以南350公里,當地曾經出現過零下71.2攝氏度的低溫,此數據是人類定居點的低氣溫之最。
極端的寒冷給居民帶來太多生活上的不便:土地被冰封住,很多生活物資都不能自給,最近的一個物資運輸站是距離小鎮(zhèn)927公里的雅庫茨克。只有一條道路去往這個小鎮(zhèn),夏季泥濘難行,冬季道路結冰之后又驚險非常。盡管生活條件如此惡劣,小鎮(zhèn)居民仍舊世世代代生活在這里,他們找到了與寒冷和諧共存的方法,也在冰天雪地里尋到了最純粹的快樂。
奧伊米亞康地處俄羅斯西伯利亞東北部的一個盆地,在因迪吉爾卡河上游,海拔約741米,面積422平方公里。“酷寒”是當地最著名的標簽,但奧伊米亞康這個地名在雅庫特語中卻意為“不凍的水”,指的是小鎮(zhèn)附近的一眼常年十幾度的溫泉。很久以前,牧民們通常把馴鹿和牛群趕到這里歇腳,經年累月,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時,這里逐漸發(fā)展成一個村莊。如今,小鎮(zhèn)的常住居民只有500人左右,為薩哈族,他們過著近乎原始的生活,少與外界接觸,大都以馴鹿和打獵為生。
抵達奧伊米亞康,最先映入眼簾的是當地的標志性建筑——零下71.2度紀念碑,記錄著1933年的最冷一天。其實小鎮(zhèn)的緯度并不算太高,之所以如此寒冷,是因為地理位置靠近北極圈,導致該地日照時間和北極相比也沒有長出多少。而且小鎮(zhèn)深居內陸,遠離任何可對當地天氣產生適度影響的海洋水體。再加上東、西、南三面都處于契爾斯基山脈和維爾霍揚斯克山脈包圍的谷地之中,造就了此地的極寒天氣。
作為人類定居點的最冷小鎮(zhèn),盡管奧伊米亞康的天氣惡劣,生活也有諸多不便,但小鎮(zhèn)居民還是找到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存之道。
奧伊米亞康一到冬天,天地之間只有一片白茫茫,呼出一口氣,可以立刻聽到熱氣變成冰碴的聲音。在戶外,人們都把自己包裹得像一只熊,如果防寒措施做得不到位,皮膚在幾秒鐘之內就會被凍傷。街上少有行人,放眼望去,零星的幾個行人都在小跑,往往是從一個溫暖的房間里出來,再到下一個溫暖的房間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當地人要想安穩(wěn)度日,必須把房子建得非常穩(wěn)固、溫暖。在這里,建房子是一件工序復雜的事情,因為地基是永久凍土,建房屋的時間只能在夏季,其他時候土地凍得像石頭一樣硬,根本無法開工。房子必須建在至少1米深的地下木樁上,房屋與地面這1米的間隔,會防止室內熱氣融解凍土地基導致房屋倒塌。墻壁是用三四層圓木壘起來的,錯落有致,中間塞滿了苔蘚等各種能保溫的材料。水管也不能埋在地下,都是鋪在地面上,人們在沿途建一些加熱站,以防管內水凍結。
雖然小鎮(zhèn)現在已有樓房,但住在樓房太冷了,人們還是喜歡住能燒柴火的屋子。因為水管常常被凍住,大多居民家中都沒有設置廁所,基本上使用“戶外廁所”——在空曠的雪地上挖個坑,再用木頭搭建的一個簡易的三角形小棚子,條件艱苦但是又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