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單位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有限公司
書 ? ?名 ? 湖北陶瓷
責編姓名 ?劉亮
責編證號 ?201601779670
評審專家點評
《湖北陶瓷》作為湖北省大型文化出版工程《荊楚文庫》項目的一卷,對于搶救中華文化遺產(chǎn)、傳播荊楚文化具有重要意義。本書是在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湖北陶瓷》基礎上重新編寫的。從責編初審報告中可以看出,責編對作者第一次提交的目錄大綱就進行了認真審核和深入交流,使修改后的大綱框架更加清晰,內容更為充實,結構更為合理,符合《荊楚文庫》編輯部的要求。2017年作者交給出版社全稿后,責編全文審讀,并與2015年版《湖北陶瓷》進行了全面細致比較,分析了補充的新的資料,總結了新編書稿的優(yōu)點以及學術價值和文化價值。責編初審從大綱就開始審閱并與作者研究編寫內容,對保證書稿總體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責編審讀全稿也非常認真,從前言、正文以及參考文獻,提出具體問題和修改建議,并就問題逐條與作者交流,得到作者答復(有詳細答復記錄),有的同意修改,不同意修改的說明理由,充分尊重作者的意見。這種初審與作者的互動交流,一方面體現(xiàn)了責編的職業(yè)精神和專業(yè)能力,另一方面啟發(fā)了作者,使書稿內容更加完善。對涉及“文革”中的某些話語等問題,責編把握不準,請復審再關注,復審對此書稿260千字全稿審閱,并對初審意見做了回應,對一些問題提出具體修改意見。終審對書稿整體質量作了評價肯定,并對初審、復審修改書寫不規(guī)范的地方提出意見和建議??傊?,該書稿三審規(guī)范、認真,特別是初審做了很多專業(yè)性的工作,保證和提高了書稿質量。
一審姓名:劉亮
職務/職稱:副主任/編輯
日期:2018年4月26日
一審意見
本書根據(jù)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收集的歷次文物普查、考古專題調查和考古發(fā)掘資料以及全省各檔案館、博物館、民間收藏的文獻和實物資料為基礎,以20余萬字、423幅圖片的篇幅,采用先整體論述湖北地區(qū)陶瓷生產(chǎn)概況、窯場分布、風格特點,再按原始陶瓷、青瓷與青白瓷、釉陶與琉璃、彩陶與顏色釉、釉上彩瓷等品種分述的方式,全面、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了湖北地區(qū)所產(chǎn)陶瓷器的歷史風貌。
一、選題緣起
2015年我社出版了一本《湖北陶瓷》,由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的陶瓷研究專家李奇組織編寫,此書的出版還獲得過湖北省社會公益基金的資助。
由于湖北陶瓷研究選題的獨特性和地域性,當湖北省大型文化出版工程《荊楚文庫》項目啟動并向省內各出版社征集選題的時候,我們考慮將此選題申報《荊楚文庫》叢書的丙篇,即研究篇。
編纂出版《荊楚文庫》的主旨是全方位搜集、整理湖北歷代文獻,建立完整的研究湖北的資料系統(tǒng),以深入認識湖北地域特色,傳承弘揚優(yōu)秀文化,促進湖北文化繁榮發(fā)展,而其中的研究篇是以研究、述評荊楚人物、歷史、風物為主的現(xiàn)代學術著作或工具書,書目來源也主要是省內外出版社已出版的關于荊楚題材的圖書。
當我們向李奇老師談到想將《湖北陶瓷》納入《荊楚文庫》中時,李老師欣然答應??紤]到《荊楚文庫》對叢書內容的特殊要求,我們也向李老師提了以下幾點:一是希望書中多增加論述性的文字以提高圖書的學術研究價值,而非原書基本以圖為主;二是對于書中涉及人物、歷史、風物的研究,內容的下限為1949年,對于時跨1949年的人物,主要敘述1949年前的事跡;三是根據(jù)最新考古成果對圖片進行完善和更新。
此次,李奇老師組織了一個全新的編纂小組,將《湖北陶瓷》作為一本新書進行重新編寫。在得到李老師的認同和支持后,我們也將選題的基本情況上報到《荊楚文庫》編纂出版委員會。
二、作者情況
李奇,1973年出生,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古建筑保護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員,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xié)會會員,湖北工業(yè)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生導師,湖北藝術職業(yè)學院客座教授。1997年起從事古陶瓷修復與鑒定工作,獨立修復了湖北省博物館國家一級藏品元青花滿池嬌紋玉壺春瓶,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國家一級藏品彭漢遺贈孫中山軟彩雙旗描金開光山水高士圖索耳八角花盆等珍貴文物;在國家級期刊上發(fā)表文物修復與鑒賞類論文30余篇;2014年出版專著《把瓷玩美:一位古瓷修復專家的手跡》;2015年出版《湖北陶瓷》任第一主編;2017年編著出版《古陶瓷修復技藝實錄》。
三、內容簡述
作為《荊楚文庫》系列叢書之一的《湖北陶瓷》,它以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歷次文物普查、考古專題調查和考古發(fā)掘資料以及全省各檔案館、博物館、民間收藏的文獻和實物資料為基礎,全面、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了湖北地區(qū)所產(chǎn)陶瓷器的歷史風貌。
四、確定大綱
一個月后,李老師發(fā)來圖書的目錄大綱,作者提供的原目錄為:前言;第一章 概況(下分4節(jié),分述湖北陶瓷的發(fā)展歷史、窯場分布、著名窯場、風格特點);第二章 原始陶器和原始青瓷(下分4節(jié));第三章 青瓷與青白瓷(下分1節(jié));第四章 琉璃(下分1節(jié));第五章 釉陶(下分5節(jié));第六章 彩陶與顏色釉(下分2節(jié));第七章 釉上彩(下分3節(jié))。
責編提出的主要修改意見是:
1.全書按照總論和分論進行劃分。
2.宜將全書體例進行一定調整,內容加以擴充(詳見修改后的目錄)。
3.建議擴充原第一章“概況”內容,原第一章4節(jié)單獨成章,作為總論。
4.原第三章和第四章僅有一節(jié),不宜單獨成章??煽紤]:增加節(jié)的內容,至少每章下面有2至3節(jié);或者,若內容允許,將第三章和第四章合并。
5.增加后記。
在和作者交流了修改意見后,作者對大綱進行了修改,新的框架更為清晰,內容更為充實,結構也更為合理。
新的目錄為:前言;第一部分 總論(下分4章,分述湖北陶瓷的概況、窯場分布、著名窯場、風格特點);第二部分 各論(下分5章,分述原始陶器與原始青瓷、青瓷與青白瓷、釉陶與琉璃、彩陶與顏色釉、釉上彩情況);后記。
修改后的大綱目錄提交《荊楚文庫》編輯部專家,得到認可,選題立項。作者也正式開始了將近一年的創(chuàng)作過程。
五、出版價值
2017年年底,作者交來全稿,編輯預審后,認為和2015年出版的《湖北陶瓷》相比,本書稿在形式和內容上做了很大程度的改變:一是采用了先總論湖北陶瓷各方面的特點再按品種分章論述的形式,更加符合文獻類書籍的體例;二是完善了原始陶器和原始青瓷、青瓷與青白瓷等的相關資料,補充了琉璃、宜昌彩陶等的資料,內容更加準確、全面、詳實。為本書提供陶瓷標本以及資料的單位也更加完善: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湖北省古建筑保護中心、湖北省博物館、湖北省考古研究所、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館、武漢博物館、十堰市博物館、襄陽市博物館、鄂州市博物館、蘄春縣博物館、巴東縣博物館、丹江口市博物館、湖北陶瓷館、湖北逸休堂博物館。
本書稿具有以下優(yōu)點和出版價值:
首先,中國陶瓷的生產(chǎn)自舊石器時代末期發(fā)端,與中國社會攜伴發(fā)展,歷經(jīng)兩萬年。作為中華民族最重要的DNA,它的制作、流通、使用一直是所在歷史時期,所在地域政治、經(jīng)濟、文化、科技狀況最重要的實物載體。作為湖北省委、省政府以“搶救、保護、整理、出版”湖北文獻為宗旨編纂的大型歷史文獻叢書《荊楚文庫》,記錄、研究歷代湖北地區(qū)陶瓷生產(chǎn)狀況的《湖北陶瓷》是其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其次,《湖北陶瓷》由長期從事文物流通和文物信息采集、管理工作的湖北省文物交流信息中心的陶瓷研究專家們編撰。本書以20余萬字、423幅圖片的篇幅,全面、系統(tǒng)地呈現(xiàn)了湖北地區(qū)所產(chǎn)陶瓷器的歷史風貌。
再次,《湖北陶瓷》還嘗試通過描述湖北陶瓷制品的工藝特點、時代印記和文化氣息,展示出陶瓷制作工匠們所具有的楚人注重實效、憑心隨性和善學創(chuàng)新的性格特征,挖掘出湖北陶瓷所蘊含的荊楚文化天真浪漫、瑰麗狂逸的審美傾向,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的哲學境界。
因此,《湖北陶瓷》的出版有利于搶救、保護湖北陶瓷文化遺產(chǎn),對于傳播荊楚文化、振奮湖北精神,促進湖北文化的大發(fā)展、大繁榮具有十分重要的積極作用。
六、審稿問題
(一)內容問題
責編在對全稿通讀的基礎上,對全稿的內容提出以下疑問,有些問題在作者的協(xié)助下予以解決。
1.全書共9章,而第7章“釉陶與琉璃”篇幅將近一半,這顯得全書在內容的分布上很不協(xié)調。對于這樣的安排,是因為這章內容尤為重要,相關窯廠和展品特多,還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
作者答復:因為釉陶是湖北地區(qū)最主要、最普及、最有地域特點的品種,所以占的篇幅最大。
2.第1章和第2章的內容偏少,且邏輯層級有問題(節(jié)太小),兩章宜合并,標題相應作降級處理。第二章遺址、窯址示意圖宜提供更清晰的,且應置于后文更合適位置(與正文銜接更緊密)。
作者答復:同意(修改后的全文變?yōu)?章,對應更改圖序)。
3.第4章分制作特點、造型特點、裝飾特點、紋飾特點四節(jié)分述湖北陶瓷的風格特點,其中第2節(jié)造型特點所述內容似與造型無關,而偏向于講器物的功能,題文不符,是應該改標題還是改正文?
作者答復:四個特點是描述陶瓷風格的慣用表述,不宜變更,正文可以適當改動,強調造型多為滿足其功能而設計的原則。
4.第5章第二節(jié)原始青瓷的內容很少,只有三段話。原文寫道,該部分資料未正式發(fā)表,暫且按下不表。從體例上看,既然沒有內容,此節(jié)沒有單列的必要。從內容上看,沒有發(fā)表的資料也應該可以編寫。因此,希望從作者專業(yè)的角度,對此部分內容進行調整。
作者答復:新加入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shù)據(jù)中的資料(后來作者新加入了已知資料中的湖北原始青瓷共25件,其中定級文物共8件,補充了文字內容和相應定級文物圖片若干)。
5.從體例的前后對應上看,第7章第一節(jié)的標題《琉璃》似改成《龐灣琉璃窯》合適一些。
作者答復:同意。
6.第8章中過分渲染人物,對于1949年之后的人物,尤其是行政領導需要去掉。
作者答復:有關行政領導的表述可以去掉,但是陶瓷藝術家也是陶瓷歷史和研究的必要組成部分,不建議全部刪除,可以刪除單獨的、與正文關系不大的個人照片圖。
7.參考文獻:大部分的章節(jié)都有參考文獻,但有些章節(jié)又沒有,且置于章后的文獻有重復,因此責編將文獻置于全書正文后,重復的予以刪除,統(tǒng)一進行規(guī)范處理,為方便讀者查找,還將所有參考文獻按照專著、期刊、報紙、報告集、學位論文、未發(fā)表作品的順序分類編排。對于還有無法核實的文獻列舉如下,請作者核實(第1章:很多文獻是地方縣志,應注明志書的年份。文獻4缺少出版單位。文獻17的出版單位是松滋縣印刷廠?文獻44缺少出版單位。第6章:文獻1、3和4的文獻類型似有問題。文獻11的著錄項不完整。第7章:文獻19缺少作者著錄項)。
作者答復:同意參考文獻的編排方法(作者還幫助編輯對難以查找的文獻進行了核實)。
8.前言中,不建議加入過多關于作者自己的介紹(不符合歷史研究著作的體例),可就作品本身的學術價值及權威性加以論述。另外,由于本次編寫相當于重新寫了一本新書,做了如此大的修改,后記中應該增加關于新書修訂的詳細介紹。
作者答復:同意。(作者按照編輯意見,對前言和后記做了較大的修改)
9.全書中,還存在多處責編無法確定的內容上的文字細節(jié)問題,作者對此均做了一一回復。列舉幾處,P117:表中編號1的直徑尺寸缺少單位。P123:精美的印花工藝后缺少描述性內容。P125:完全的線條的藝術、奔放、自由、流暢。這句話不通。P126等多處缺圖注。P146:內模印文字“上海乾康醬園 精制曬油 衛(wèi)生雙套 各種醬油 法租界八仙橋西格洛?”此處內模印文字似有問題,需作者核實。還有多處剔寫文字、標點的記錄有疑問的,作者一并核實確定。P197:瓦雀“入肉”“毛皮”似為“肏”“”。P275:“比如官莊的白泥、紅泥、混合泥,黃花分鄉(xiāng)的上風泥、大平溪的鉀長石、南津關的方解石……”此段,標點混用,由于編輯不知道哪種品種的產(chǎn)地是哪里,無法改。作者修改原則應是:同一產(chǎn)地的品種之間用頓號隔開,不同產(chǎn)地之間用逗號隔開。
(二)體例格式
篇章的體例:按照《荊楚文庫》編纂委員會的統(tǒng)一要求和本稿的寫作特點進行了規(guī)范統(tǒng)一。
插圖的處理和圖注的體例:插圖的處理原則是在保證美觀、清晰度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大小,使得版面更加和諧和美觀。圖注文字過長的,也不宜與圖割裂,圖文應緊湊。
對于圖后的掛網(wǎng)背景,上下不宜留空太少而左右不宜留空太多,極為不協(xié)調,應上下左右均一。有些背景需要摳去無關的雜物。對于同一器物不同方位的對比展示圖,器物本身的大小應接近,不宜一大一小。
圖注文字的體例應該統(tǒng)一順序:朝代時間,文化類型,出土地點,口徑、腹徑、底徑、通高的數(shù)據(jù),外形描述,何處藏品。
(三)編輯加工
責編在審稿中,已經(jīng)對稿件的內容和體例進行了確定和統(tǒng)一,還對編校問題一一進行了處理,詳見稿件,列舉典型性問題如下:
1.知識性問題:前言中“中國陶瓷的生產(chǎn)自新石器時代發(fā)端”改為“中國陶瓷的生產(chǎn)自舊石器時代末期發(fā)端”。第一章第一節(jié)“湖北省位于我國中原腹地”改為“湖北省位于我國華中腹地”……
2.語句的準確性問題:“做陶最主要的是泥和釉”應為“做陶最主要的原料是泥和釉”,“湖北陶瓷作品中,幾乎都打上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印記”應為“湖北的陶瓷作品幾乎都打上了各個歷史時期的印記”……
3.錯別字及詞語的規(guī)范使用問題:“不宜儲存”實為“不易儲存”,“胡叉”實為“湖汊”,“粘土”實為“黏土”,“更好的研磨”實為“更好地研磨”,“拉環(huán)成型”實為“拉坯成型”,“氧化鹽”實為“氧化焰”,“黃臘泥”實為“黃蠟泥”,“刻畫”“刻花”“刻劃”予以區(qū)分,“解放前后”改為“1949年前后”,“5華里”改為“2500米”……
(四)提請復審的問題
書中有些插圖涉及“文革”時期的陶瓷作品,其上刻畫了一些該時期的政治語錄等,責編認為諸如毛主席語錄在內的這些話語并無政治性問題,而且也是該時期的客觀反映,但仍提請復審重點注意此類問題是否存在政治問題。
經(jīng)過責編反復修改,現(xiàn)將稿件提請主任復審。
二審意見
此稿件為《荊楚文庫》中的一本,是比較全面介紹湖北陶瓷概況、發(fā)展歷史及特點的稿件,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價值。二審審閱全稿,300頁,字數(shù)約260千字。初審編輯對稿件體例和內容進行了梳理,圖表也進行了規(guī)范處理,但仍有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規(guī)范并予以解決,具體如下:
1.文字表達有些語病,尤其是前言,希望編輯和作者再進一步修改。
2.全書按“總論”和“各論”兩部分編寫,建議將“各論”改成“分論”。
3.圖序表述不準確,其中的連接符號應使用半字線,請全書統(tǒng)一,圖注中有些加了標點,有些沒有加標點,請統(tǒng)一。
4.年份的使用請規(guī)范,如“公元前****年”可以直接使用“前***年”,“公元1947年”應規(guī)范為“1947年”。
5.P8地圖的使用請核實并盡量清晰。
6.稿件中有涉及“文革”時期、“政治運動”等敏感詞語,P37相應處建議刪除。
7.單位請使用國際標準單位,如P108 800斤水應改成“400千克”。
8.數(shù)字使用請全書統(tǒng)一標準,有些數(shù)字使用空格,有些沒有,如P13與P50使用不統(tǒng)一。
9.P161“建國初期”改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
10.P244、P245 圖片需要做處理。
二審希望編輯將提出的問題規(guī)范修改后,再提交三審。
三審意見
本書為《荊楚文庫》項目,整體質量較好,三審發(fā)現(xiàn)以下問題:
1.全書版式注意按照《荊楚文庫》編纂委員會的要求來統(tǒng)一整理。
2.部分審讀流程一審、二審修改書寫不規(guī)范,容易引起排版錯誤,應注意修改。
3.前言缺署名,該人應不屬于本書作者,否則文字表述就有問題。
4.正文有少量語言文字問題。如P23“我省”應改為“湖北省”。
5.少數(shù)標點符號問題。如P2第一段倒數(shù)第二行句號應改為逗號。
6.涉及“文革”等政治問題的詞匯應盡量避免。
7.重復的參考文獻注釋請合并。
改后可發(fā)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