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劉大壽
對聯(lián),是我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chǎn),也是我國文藝百花園里一朵艷麗的鮮花。不少對聯(lián)容知識性、趣味性、思想性、藝術性和資料性于一爐,入列名聯(lián),其“巧對”令人拍案叫絕,流傳久遠。
由中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民政部聯(lián)合攝制的《中國地名大會》自2019年11月16日正式亮相央視中文國際頻道以來,勢頭強勁。正如其宣傳片所言:“這是一場地名知識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場地名高手的巔峰對決。探尋中華地名背后的靈韻智慧,領略錦繡神州之上的風骨華章。”《中國地名大會》和你一起“從地名看文化,從文化看中國”。
有這樣一副對聯(lián),名曰“‘范長江巧對‘閻錫山”:
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
范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
這副對聯(lián)堪稱對聯(lián)文化與地名文化的無縫銜接完美結合。它被稱為名聯(lián)、巧對、絕對,聞名遐邇。細細品味,它的絕妙之處多多。
一是巧妙地嵌入了國共兩黨兩位著名人物閻錫山與范長江。閻錫山是民國時期重要的政治軍事人物,是曾經(jīng)統(tǒng)治山西三十八年的晉系軍閥首領。而范長江則是著名的新聞記者、新聞學家,曾先后擔任解放日報社社長、新華社社長、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務的共產(chǎn)黨人。二是巧妙地嵌入了兩個歷史文化深厚極富盛名的地名無錫和天長。無錫市,被稱作“太湖名珠”。而天長縣(今天長市)則素有“安徽東大門”之稱,被譽為“魚米之鄉(xiāng)”。三是上下聯(lián)作者不是同一人。其上聯(lián)的著作權究竟歸于閻錫山,還是馮國徵,尚無定論。而下聯(lián)的著作權卻屬于與閻錫山、馮國徵無關的范長江。四是上下聯(lián)產(chǎn)生的時間竟然不一。推測上聯(lián)出于1929年春,而下聯(lián)對于何年,又有1942年、1945年兩說。
《古今對聯(lián)故事集》
正因為是名聯(lián)巧對,因而在1985年1月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刊《對聯(lián)·民間對聯(lián)故事》創(chuàng)刊號“名人對聯(lián)故事”欄中,有白啟寰文《“范長江”巧對“閻錫山”》。在《古今對聯(lián)故事集》(卜西林 王亞麗著,山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里此聯(lián)占據(jù)一席之地。就連《中國地名的故事》(張壯年王林緒主編,山東畫報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書中介紹無錫地名時此聯(lián)也被欣然提及。正由于這副名聯(lián)讓人稱道,因而,在欣賞這一“巧對”“絕對”的同時,激發(fā)了我們對這副名聯(lián)刨根究底的研究興趣。
《“范長江”巧對“閻錫山”》文中講:“錫山,座落無錫市西郊,相傳此山在周秦時代曾盛產(chǎn)過金屬錫,因而得名。但錫山之錫礦,到漢朝初期便被人們開采殆盡,所以漢初在其地開始置縣時,便以‘無錫名之,遂沿用至今。”
“無錫”與“錫”有關,地名是由錫山之錫礦被開采殆盡,“便以‘無錫名之”嗎?
非也!
《中國地名的故事》一書中有文《有趣的無錫地名》。這篇文章認為,“無錫”地名由錫山有“錫”到無“錫”命名,不過是“一段有趣的傳說”。“無錫”得名的真正來由,“據(jù)譚其驤教授研究,說無錫地名與傳說和有無錫礦都無關系。人們傳說的故事都是附會其名杜撰出來的?!弊T教授說,“‘無錫之地名和南方許多地名像蘇州、杭州中的‘蘇‘杭以及句容、于潛、余杭、余姚、上虞等都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越語,絕非漢語的漢字。這些越語地名的漢字在秦漢時早已有定字,其越語的原意因早已失傳大都已不為當?shù)貪h人所知?!?/p>
針對“最近在某專門地理雜志上,竟然還有人撰文解釋為什么叫做無錫,是因為當?shù)乇緛碛绣a,后來采完了的緣故”,《咬文嚼字》2019年第02期上有周振鶴先生文《無錫并不是沒有錫的意思》!周先生指出,無錫等地名,“推測這些地名應當是古越語地名的遺存,雖然其含義今天已無法索解,但不能簡單地由漢字望文生義卻是應當注意的”。“其實這并不是什么新發(fā)現(xiàn),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譚其驤先生已經(jīng)提到,八十年代游汝杰兄與我合著《方言與中國文化》時說得更詳細點?!?/p>
在2020年1月11日晚央視中文國際頻道播出的《中國地名大會》第九期中,嘉賓、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六朝博物館館長、桐城胡阿祥在進入“地名陣列”比賽中指出:“其實,這些動物、植物、或者礦產(chǎn)命名的地名,有的時候你也不能僅看這上面帶某個礦產(chǎn)的東西就是。我舉一個比較極端的例子——無錫。西漢與東漢之間有一個新朝王莽,王莽這位老兄把無錫改成了有錫,這下子問題就出來了。這種說法就說無錫那個地方有一座山叫錫山,因為錫是古代造兵器中間一種很重要的原料,所以說這個錫山很奇怪:說‘有錫兵,天下爭,如果這個錫山里面產(chǎn)錫,天下就要打仗的?!疅o錫寧,天下清,這實際上表達了人們對一種沒有戰(zhàn)爭,天下太平的一種向往。但是,其實這就是一個漢字記音地名。它是個古越語地名,‘無就是個發(fā)語詞,‘錫就是個記音字。所以,無錫這個地名跟這里有沒有錫沒有關系。”結論:“無錫”得名與“錫”無關。
這名聯(lián)的下聯(lián)是“范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
《中國分省系列地圖冊·安徽》(中國地圖出版社編著,2018年1月第1版)中的“天長市”圖:“滁州市代管市。市政府駐天長街道。位于本省最東部,與江蘇省毗鄰?!薄疤扉L”,“天長”?寓意“地久天長”嗎?別說,還真有這個意思。
天長正式置縣時在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即距今已有1278年。開元十七年(729年)為紀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將每年的八月五日定為千秋節(jié)。并于天寶元年(742年)“割江都、六合、高郵三縣地置千秋縣,屬淮南道揚州”。天寶七年(748年),改千秋節(jié)為天長節(jié),千秋縣隨之易名天長縣。天長縣是全國唯一的一個以皇帝生日命名的縣。天長縣的規(guī)模自此確定后,歷朝無大變化。
包公在天長任過縣令。明嘉靖《天長縣志》:“城西北隅,厥有高阜,日光掩映,赤色燦爛。包公(拯)為縣(令),名曰:‘紅山,今呼‘胭脂山?!?/p>
天長縣是劉少奇、張云逸、鄧子恢、鄭位三、譚震林、羅炳輝等老一輩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曾經(jīng)戰(zhàn)斗和工作過的地方。羅炳輝(1897.12—1946.6)將軍是皖東抗日根據(jù)地的開辟者,他與天長人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電影《從奴隸到將軍》中的主人公羅霄的原型就是羅炳輝。為紀念羅炳輝將軍,天長縣曾經(jīng)兩度改稱“炳輝縣”。1959年12月,改炳輝縣為天長縣。1993年9月18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天長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全國美麗鄉(xiāng)村創(chuàng)建先進縣。天長市物產(chǎn)豐饒,有“魚米之鄉(xiāng)”的美譽,是全國優(yōu)質商品糧基地、優(yōu)質油料基地、瘦肉型豬生產(chǎn)基地。
此名聯(lián)上聯(lián)出于何時?
《“范長江”巧對“閻錫山”》一文中說:“抗日戰(zhàn)爭前夕,山西軍閥閻錫山曾到江蘇無錫一帶游覽,到處鼓吹不抵抗主義的邪說,頗為吳人所厭棄。無錫名士馮國徵老先生,便借題發(fā)揮,戲擬一上聯(lián),送到上?!洞蠊珗蟆飞先ス_征對,實含譏諷之意。其所出之上聯(lián)日:閻錫山,過無錫,登無錫(原文如此,該為“錫山”),錫山無錫?!?/p>
這里的“抗日戰(zhàn)爭前夕”,應是抗日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的“前夕”,即1937年“七七事變”以前。
《閻錫山其人》
《古今對聯(lián)故事集》中“巧對篇”里,《范長江對閻錫山》一文中說:“閻錫山1937年路過無錫,閑來無事,游覽了無錫的名勝錫山。閻錫山雖說是軍閥,可也喜愛咬文嚼字,吟詩作對。他登上錫山山頂,鳥瞰無錫城,大有春風得意,躊躇滿志之感。他對隨從說:‘我作個對子,看誰能出下聯(lián)?聯(lián)云: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p>
此說,把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產(chǎn)生時間確定為“1937年”。
《有趣的無錫地名》一文中則說:“1937年,山西軍閥閻錫山游覽無錫錫山時,曾結合自己的名字寫過一句上聯(lián):‘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登在報紙上征求下聯(lián),誠為趣事?!?/p>
這里,也把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出的時間確定為“1937年”。這名聯(lián)的上聯(lián)是出于“抗日戰(zhàn)爭前夕”“1937年”嗎?否。
據(jù)《閻錫山年譜長編(五)》,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閻錫山?jīng)]有去過無錫。1937年“七七事變”之后,鑒于“日軍七月二十九日侵占北平,三十日占天津”,軍情緊急,閻錫山于“八月二日應召飛(南)京”見蔣介石,“陳商抗日諸事,出席各重要會議”后,于“八月八日”“飛返太原”。來去匆匆,此行閻錫山不是“閑來無事”,自然也不可能“到江蘇無錫一帶游覽,到處鼓吹不抵抗主義的邪說”。
據(jù)《閻錫山年譜長編(三)》,閻錫山于1928年12月8日上午8時由塘沽乘新華輪經(jīng)吳淞“溯江上駛”,于12月12日抵達南京。參加編遣會議后,“離京赴滬”,仍乘輪船于1929年2月5日“由滬換輪北駛”“經(jīng)天津、北平、回太原”。閻錫山這次南下停留時間長達44天,應該有時間游覽無錫。推測“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上聯(lián)應該出于此時。《縱橫》1990年第2期上有劉存善先生文《閻錫山游無錫》,把閻錫山游無錫,時間定在了1929年冬天,明顯錯誤。劉存善先生著《閻錫山其人》一書2008年1月面世,其中的《閻錫山游無錫》一文將閻錫山游無錫一事改定在“1929年春”,正確。
依《“范長江”巧對“閻錫山”》一文,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由“無錫名士馮國徵老先生”“戲擬”,當然,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的著作權該歸馮國徵。
但依《范長江對閻錫山》一文,是閻錫山游無錫,“登上西山對隨從說:
‘我作個對子,看誰能出下聯(lián)?聯(lián)云: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則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的著作權該歸閻錫山。
《有趣的無錫地名》一文中也說,是“閻錫山游覽無錫錫山山頂時,曾結合自己的名字寫過一句上聯(lián):‘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登在報紙上征求下聯(lián),誠為趣事。”則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的著作權該歸閻錫山。
問題是,劉存善先生著《閻錫山傳》中提及了閻錫山于1929年1月的“鎮(zhèn)江無錫之游”。劉存善先生在《縱橫》1990年第2期上有專門文章《閻錫山游無錫》。此文還收入劉存善先生于2008年1月出版的《閻錫山其人》一書,足見劉存善先生對閻錫山當年無錫之游有深入研究。但在其文中卻并未提及這一名聯(lián),更未提及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出自閻錫山。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的作者究竟是馮國徵,抑或閻錫山?盡管有馮國徵先生曾將此名聯(lián)上聯(lián)“送到上?!洞蠊珗蟆飞先ス_征對”,有閻錫山“曾在報紙上征求下聯(lián)”這樣的指路線索,但本文作者未能按圖索驥,找出1929年初的《大公報》檢索,因此這名聯(lián)上聯(lián)作者究竟是誰,并無確切答案,就只能求教于方家了。
范長江對此聯(lián)下聯(lián)時有誰在場?
《“范長江”巧對“閻錫山”》一文中講:“后來,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原《大公報》記者范長江,積極宣傳抗日救國,成了我黨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一九四二年,他轉入敵后解放區(qū),歷任蘇皖魯邊區(qū)新聞學校校長、華中新華社社長等職。有一次,他因公來到安徽天長縣的新四軍駐地,與新四軍第二師師長羅炳輝等暢談當時大江南北的敵后戰(zhàn)爭的大好形勢。談著,談著,他忽然有所觸悟,想起了那次《大公報》上的征聯(lián),不禁脫口對出了下聯(lián),曰:范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p>
這里,說對出下聯(lián)的當時在場人是“新四軍第二師師長羅炳輝等”。
《范長江對閻錫山》一文中講:1945年,天津《大公報》記者范長江跟隨陳毅到天長縣。天長是安徽的邊界,與江蘇接壤,瀕臨長江。這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觸動了范長江的靈感。幾年來冥思苦想的下聯(lián)一下子如泉涌出。他跑到陳總那里,高喊:“有了,閻錫山的絕對我對上了?!标愐銌枺骸澳闶窃趺磳Φ??”范長江答道:閻錫山的上聯(lián)為:閻錫山過無錫登錫山錫山無錫。我的下聯(lián):范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陳毅低吟兩遍,細加品味,連聲贊道:“妙妙,長江,才子也!”
1985年1月中國楹聯(lián)學會會刊《對聯(lián)·民間對聯(lián)故事》創(chuàng)刊號
這里說,對出下聯(lián)的當時在場人是陳毅。
《有趣的無錫地名》一文中講:8年后,著名記者范長江隨陳毅到江蘇天長縣采訪,忽然來了靈感。他高興地對陳毅說:“閻錫山的絕對我對上了?!闭f著,便吟出了他所對的下聯(lián):“范長江到天長望長江長江天長”。陳毅聽后,連聲稱嘆:“妙妙,長江,才子也?!?/p>
范長江對出下聯(lián)時,在場的是“羅炳輝等”,還是“陳毅”?本文作者無法作出定論,只能求教于方家?!斗堕L江對閻錫山》一文中講1945年時,范長江仍為天津《大公報》記者,這一說法錯誤?!斗堕L江傳》(方蒙著,中國新聞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記:1942年,范長江進入蘇北解放區(qū),先后擔任新華社華中分社、華中總分社和《新華日報》(華中版)社長,兼任華中新聞專科學校校長等職。
品味一副名聯(lián),較了一下真,竟然引出多處疑惑。想刨根究底,答問釋疑,豈知有的有解,有的無解。有趣有趣。因能力所不及,本文只能說是“淺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