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艷芬
摘要:在常規(guī)學校遇到身體條件特殊的學生,教師需要對學生深入透徹地了解,分析問題成因,采取有效的策略,實施中須有愛心與耐性。筆者簡述學生背景,從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分析問題成因,并提出輔導措施:用耐心及真誠的愛來教育;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家校合作。
關鍵詞:特殊學生,問題成因,輔導措施
一、學生背景
小淇,女,6歲,一年級學生。出生時聽力篩查通過,正常的體檢也沒有發(fā)現(xiàn)異常,直到一歲多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她的聽力有問題,到確診的時候已經(jīng)是1歲5個月了。通過醫(yī)院了解到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由于父母發(fā)現(xiàn)得比較遲,怕耽誤了康復時間等原因,選擇了自費。做手術前檢查過CT、MR和腦部神經(jīng)。
小淇耳蝸開機一歲九個多月的時候開始康復。從聲音的引導,讓她理解;康復了8個月才開始說話。她父母康復的理念是:教育大于康復。她的父母從小就教育孩子要尊老愛幼,做個有禮貌、有愛心的人。三歲前上的是親子課,每周兩節(jié)課,每天都在不停地有目的性地重復說。三歲之后就開始進班(集體班15個小朋友一班),一周三次個訓和一次親子課。上課的內(nèi)容跟普通幼兒園一樣,只是在語言方面更細化。進班康復兩年,經(jīng)過各方面的評估,給予畢業(yè)。畢業(yè)后在普通幼兒園讀了一年大班。
二、問題概述
小淇天生耳聾殘疾,植入耳蝸接收聲音效果一般。耳蝸接收聲音與別人正常發(fā)出的聲音變調(diào)。跟她重復5次以上的話,都沒有反應,極少與外界交流;有時不遵守課堂紀律,有時呆呆地看著全班同學;課余時間經(jīng)常自己一個人發(fā)呆;運動能力較弱,走路不平衡,不協(xié)調(diào),走樓梯會摔倒;學習能力、專注力弱,缺乏耐性;思維能力不強;與人交往不順利,性格內(nèi)向;說話聲調(diào)與眾不同。
三、問題成因分析
(一)自身因素
先天耳聾殘疾以及遲發(fā)現(xiàn)導致她較遲才會發(fā)音、講話。語言能力、思維能力較弱。對自身的生活、學習造成極大影響。
(二)家庭因素
該學生的父母較重視孩子,對孩子非常關愛。當發(fā)現(xiàn)她的問題時以最快速度幫她接受耳蝸手術,并以最大努力幫助她康復。但她的父母從小過分呵護她,導致她極度嬌氣,一點小事就會大哭。
(三)學校因素
剛入學,教師、同學都聽不清楚她講的每一句,而且她的聲調(diào)奇怪。她個子小,筆者讓她坐在第一位。她上課經(jīng)常發(fā)呆,總喜歡呆呆地看著全班同學,有時自己無故離開座位到處走。下課時,她不懂上廁所,有時在座位上發(fā)呆或者畫畫。但上課不久就要上廁所?;匦r,在大門口總要發(fā)呆看同學十多分鐘才進課室。上一層樓梯要十多分鐘,每上一級樓梯就發(fā)呆幾分鐘。上樓梯要扶著,上下樓梯經(jīng)常摔跤。她說話的時候,同學也很難聽清楚,給教學造成極大影響。
四、輔導措施
(一)用耐心及真誠的愛來教育
筆者發(fā)現(xiàn)小淇的特殊情況,結合上述這些現(xiàn)象,反復與她強調(diào)、明確學校的規(guī)章制度、紀律,上下課的具體要求,讓她適應小學的生活。教師更要耐心、真誠地去對待學生。筆者對她說話時,看著她毫無表情的臉,總是一次又一次地重復說話,這需要的是教師無限的耐心與真誠的愛。
如針對上課缺乏紀律的情況,她有時不自覺地站起來,有時一上課就上廁所等;同時極少與同學交流。筆者一次又一次教導她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怎么做;上課該怎么做,下課該怎么做。比如下課時應上廁所,也可以到外面休息休息,可以與同學交朋友。有個別學生會主動與她聊天、玩耍。經(jīng)過漫長的一個多學期,她漸漸融入班集體中生活,發(fā)呆和不分時候上廁所的現(xiàn)象有了改善。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接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多關心她的生活,聊聊學習以外的事情。筆者發(fā)現(xiàn)她是個態(tài)度端正的學生,與她聊天,她很高興,也很渴望親近教師。如課間時間,筆者跟小淇說:“你什么時候回老家?老家在哪里?放學后,媽媽做飯的時候,誰帶妹妹?”結果,她露出入學以來從來沒有過的笑容,還說得頭頭是道:“要坐高鐵才能回老家。媽媽煮飯時,我?guī)妹?!”與她拉近了距離,她就很喜歡接近筆者,渴望筆者與她談話,但她又膽小,不敢主動聊天。
有時與她玩玩游戲;如:玩簡單的石頭剪刀布,她會更開心,與筆者更親近,就更聽從筆者的教導。
(三)家校合作
小淇的父母能夠配合學校展開教育工作。筆者反映孩子在學校的情況,她的父母配合在家教育孩子。她也較聽話,態(tài)度好,積極改正不良行為;但要重復多次的教育。如上學,她在大門口總要站著十多分鐘看其他同學上學。筆者每天跟她說七八遍,再與她父母反映,她父母在家多次教育她,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時間,她才慢慢有了好轉。
如她的運動協(xié)調(diào)能力較差,有時走著走著會摔倒。筆者把這樣的情況與她父母說過后,她父母也在家與小淇反復強調(diào),放學回家與她多進行跑步運動、參加體育運動。由于小淇的特殊情況,父母從小就呵護著她的成長,讓她養(yǎng)成特別嬌氣的習慣。筆者與小淇的父母溝通多次,可能她的父母一直呵護孩子,不能察覺自身的溺愛行為。
雖然小淇的學習沒有取得很好的成績,但看著她慢慢適應學校的學習,慢慢融入班集體,慢慢地進步,筆者也為她感到高興。
在一個四十多人的班級里,教育一個身體殘疾的特殊學生,也是一個很有難度的事情,更需要的是教師的耐心與真誠的愛心。筆者相信用最大的耐性與愛心,可以感化特殊學生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