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仕東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濟南設計院,山東濟南 250022)
連云港地區(qū)濱海相沉積軟土地層分布廣泛,在該類地層上修建鐵路需采取相應的地基處理措施,而水泥攪拌樁是進行軟基處理的一種有效方法[1-3]。已有許多學者對水泥攪拌樁強度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相關研究,許崧等[4]通過室內試驗和現(xiàn)場檢測,對濱海相軟土中的水泥攪拌樁強度特征進行了研究;李治平等[5-8]通過室內試驗,認為水泥摻入量、齡期、含水量、養(yǎng)護圍壓等因素對水泥攪拌土強度的影響較大。以下依托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專用鐵路項目,對水泥土攪拌樁室內配比試驗、現(xiàn)場成樁質量檢測及經(jīng)濟性進行綜合分析和研究,在滿足穩(wěn)定和變形控制要求的基礎上,尋求適合本地區(qū)的最佳水泥摻量,以降低工程投資。
上合組織(連云港)國際物流園專用鐵路起點為在建徐圩支線XWDK16+300處,終點為連云港物流園站,正線全長13.948 km,鐵路等級為Ⅲ級,路基高度為3~7 m,根據(jù)地質條件及工程特點,選取了DK1+668與DK7+500兩處代表性的工點開展現(xiàn)場試驗研究,工點位置如圖1所示。
圖1 現(xiàn)場試驗工點位置
連云港位于淮北平原和魯中南丘陵結合部,地勢整體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地貌單元主要為濱海平原區(qū)及剝蝕丘陵區(qū)。沿線地形平坦、開闊,海拔高程一般為2.5~5.0 m,相對高差為0.5~2.0 m,地表沉積有灰-灰綠色的流塑淤泥和淤泥質黏土,形成了海積作用為主,殘坡積、沖海積為輔的軟土地層(如圖2所示)。
圖2 濱海平原地貌
沿線地表水系豐富,溝渠縱橫,魚塘密布,燒香河、運鹽河為常年流水河流。地下水類型主要有第四系松散層孔隙潛水和基巖裂隙水。第四系孔隙潛水受地表水、大氣降水和地下水越流補給,水量較大。水位埋深一般為0.50~1.50 m。
(1)第四系全新統(tǒng)
第四系全新統(tǒng)廣泛分布于沿線,以海積層為主,沖積層、沖洪積層、人工堆積層次之。巖性以淤泥、黏性土為主,砂土次之。厚度變化較大,一般厚度為15 m,局部厚度達25 m左右。
①人工堆積層
素填土:主要分布于水渠、水塘、河流堤壩和道路處,黃褐色,厚度為0.5~2.7 m,成分以黏土、粉質黏土、黏性土(硬塑)為主。
②沖積層
黏土:黃褐色,灰黃色,土質均勻,分布于地表淺層,軟塑,局部硬塑。該層為工程場地內淤泥層之上唯一的硬殼層,層厚0.5~3.5 m,Ⅱ級普通土,σ0=80 kPa。
③海積層
淤泥:全線均有分布,深灰色,流塑,高壓縮性,含腐殖物,層厚14~18 m,局部深度可達29 m,Ⅱ級普通土,σ0=40 kPa。
④沖洪積層
粉質黏土:全線均有分布,褐黃色,軟塑,局部硬塑,土質較均勻,層厚0.5~2.7 m,Ⅱ級普通土,σ0=160 kPa。
(2)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
廣泛分布于第四系全新統(tǒng)之下,主要由沖洪積形成,地層巖性主要為黏性土、粉土、砂類土,厚度一般為45~60 m。
主要地層參數(shù)如表1所示。
根據(jù)詳細勘察結果,工程所在地區(qū)軟土具有含水量高、壓縮性大、靈敏度高、液限高、密度低、強度低、黏粒含量高和含鹽量高等特點。黏聚力、摩擦角、壓縮系數(shù)、孔隙比等參數(shù)與天然含水量均呈線性關系。深度3 m范圍內,軟土抗剪強度參數(shù)較為離散;深度超過3 m時,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應力水平由低變高時,軟土壓縮模量迅速增大。固結系數(shù)隨著荷載的增大而減小,在較低的應力水平下,軟土蠕變較為穩(wěn)定;在較高的應力水平下,軟土呈現(xiàn)出非穩(wěn)定等速蠕變[10-12]。
表1 地層參數(shù)
根據(jù)連云港地區(qū)軟土的特殊性,通過室內配比試驗來確定合適的水泥摻量,對不同摻入比(15%、18%、20%)的水泥土進行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
在施工現(xiàn)場取得淤泥層土樣,按擬定的配合比進行水泥土試塊的制作,試塊規(guī)格為7.07 cm×7.07 cm×7.07 cm(室內標準養(yǎng)護),并分別在齡期7 d、28 d和90 d時進行無側限抗壓強度的試驗。
在室內配比試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水泥漿和水泥粉兩種試件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旨在為施工中選用漿噴還是粉噴提供依據(jù)。
按照上述方案進行室內配比試驗,試驗結果見表2及圖3。
圖3 無側限抗壓強度與水泥摻量的關系
表2 無側限抗壓強度MPa
試驗結果表明:水泥摻量的變化對水泥土的強度影響較大,水泥土無側限抗壓強度隨水泥摻量的加大和齡期的增長而提高;在同一水泥摻量條件下,粉體水泥攪拌樁比漿體水泥攪拌樁的無側限抗壓強度大。
基于以上試驗結果,本工程將采用粉體水泥攪拌樁。
在工程實踐中,一般先進行室內配比試驗,再將設計配比應用于現(xiàn)場試樁,最后確定水泥土攪拌樁的實際水泥摻量[13]。
(1)試樁設備參數(shù)
試樁設備參數(shù)見表3。
表3 水泥攪拌樁試樁參數(shù)
(2)試樁設計
試樁時,選用15%、18%、20%三個參數(shù)(水泥摻量分別為55 kg、66 kg、74 kg);連云港地區(qū)土層的平均含水量達到65.2%,且室內配比試驗表明粉體水泥漿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較高,故使用干噴工藝進行施工。根據(jù)表3的施工參數(shù),在DK1+668(樁間距1.2 m)、DK7+500(樁間距1 m)處進行試驗,每處做3組試樁,每組7根,正三角形布置(見圖4),兩處合計共42根試樁。
圖4 樁位布置
根據(jù)《鐵路工程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程》(TB10106—2010 J1078—2010),成樁28 d后,應采用雙管單動取樣器在樁長范圍內垂直鉆孔取芯,觀察樁體的完整性、均勻性,并取不同深度的(不少于3個)試樣做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14]。對DK1+668、DK7+500兩處試樁點分別進行鉆孔取芯,隨機抽取3段進行現(xiàn)場檢測,并通過標準貫入度試驗判斷樁身強度及樁體連續(xù)性[16-17]?,F(xiàn)場共抽檢18根樁,按不合格、合格、良和優(yōu)4個級別評定[15]。
不同水泥摻量水泥土芯樣的無側限抗壓強度試驗成果、樁身標準貫入試驗及樁身抽檢成果見表4~表7。
表4 水泥攪拌樁28 d無側限抗壓強度 MPa
表5 水泥攪拌樁(水泥摻量20%)28 d標準貫入試驗及樁身抽檢成果
表6 水泥攪拌樁(水泥摻量18%)28d標準貫入試驗及樁身抽檢成果
表7 水泥攪拌樁(水泥摻量15%)28d標準貫入試驗及樁身抽檢成果
雙向水泥土攪拌樁現(xiàn)場芯樣如圖5、圖6所示。
圖5 DK1+668樁位芯樣
圖6 DK1+668樁位芯樣
由表5~表7可知,20%摻量的6根樁全部為優(yōu)秀;18%摻量的6根樁4根優(yōu)秀,2根良;15%摻量的6根樁4根合格,2根不合格。
根據(jù)《鐵路工程地基處理技術規(guī)程》(TB10106—2010)附錄C“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的要求,對復合地基的承載力進行檢測[14]。因樁身完整性及無側限抗壓強度檢測中,15%水泥摻量的試樁出現(xiàn)不合格現(xiàn)象,故復合地基承載力試驗抽取18%、20%摻量的試樁進行檢測。
(1)試驗方法
在DK1+668處選取4個試驗點,DK7+500處選取2個試驗點進行檢測。
試驗加載采用慢速維持荷載法,設計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為120 kPa。樁間距為1.0 m(DK7+500)時,采用圓形承壓板(面積為0.866 m2),復合地基試驗的最大加載值為208 kN。加載分級為復合地基最大加載值的1/8,試驗共分為8級(加載分級荷載為26 kN、52 kN、78 kN、104 kN、130 kN、156 kN、182 kN、208 kN)。卸載級數(shù)為加載級數(shù)的一半。樁間距為1.2 m(DK1+668)時,采用圓形承壓板(面積為1.247 m2),復合地基試驗的最大加載值為300 kN。加載分級為復合地基最大加載值的1/10,試驗共分為10級(加載分級荷載為30 kN、60 kN、90 kN、120 kN、150 kN、180 kN、210 kN、240 kN、270 kN、300 kN)。卸載級數(shù)為加載級數(shù)的一半。
每級荷載施加后,第一小時內按間隔5 min、10 min、15 min、15 min、15 min,以后為每隔0.5 h測讀一次沉降值。當1 h內沉降增量小于0.1 mm時即可加下一級荷載。
當出現(xiàn)下列情況之一時,即可終止加載:
①沉降急劇增大,土被擠出或承壓板周圍出現(xiàn)明顯的隆起。
②在某級荷載下沉降增量大于前一級沉降增量的5倍,或者大于前一級沉降量的2倍,并經(jīng)24 h尚未穩(wěn)定。
③承壓板的累計沉降量已大于壓板直徑的6%(即63 mm或75.6 mm)。
④達不到極限荷載且最大加載壓力已大于設計要求壓力值的2倍(即最大加載值為208 kN、300 kN)。
(2)DK1+668處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①按受力特征值確定
4處試驗點復合地基試驗最大加載值為300 kN,最終累計沉降量分別為12.84 mm、14.62 mm、12.55 mm、14.22 mm,從壓力-沉降曲線知,未出現(xiàn)終止加載條件的情況。因此,確定該試驗點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為最大加載值的1/2,即150 kN。
②按相對變形確定
對于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可取s/d=0.006所對應的荷載。即s=1 260×0.006=7.56 mm,4處試驗點所對應的荷載分別為245 kN(196 kPa)、222 kN(178 kPa)、241 kN(193 kPa)、224 kN(179 kPa),可確定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均大于120 kPa。
(3)DK7+500處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
①按受力特征值確定
2處試驗點復合地基試驗最大加載值為208 kN,最終累計沉降量分別為22.25 mm、23.93 mm,從壓力-沉降曲線知,未出現(xiàn)終止加載條件的情況。因此,確定該試驗點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征值為最大加載值的1/2,即104 kN。
②按相對變形確定
對于水泥土攪拌樁復合地基,可取s/d=0.006所對應的荷載。即s=1 260×0.006=7.56 mm,2處試驗點所對應的荷載分別為127 kN(146 kPa)、133 kN(153 kPa),確定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征值均大于120 kPa。
經(jīng)綜合評定,本次抽取的6處試驗點復合地基承載力均滿足設計要求。
(1)連云港地區(qū)軟土含水量高、壓縮性大、靈敏度高,在相同水泥摻量條件下,粉體水泥攪拌樁較漿體水泥攪拌樁的無側限抗壓強度大,故推薦粉體攪拌樁。
(2)水泥摻量是水泥土強度的關鍵性因素,在室內配比試驗中,盡管水泥摻入比為15%時28 d強度達到2.65 MPa,但是由于室內養(yǎng)護條件和現(xiàn)場條件存在差異,使得水泥土結晶固化較弱,難以達到檢測要求。因此,對于連云港地區(qū)的軟土,水泥摻入量不應低于18%。
(3)根據(jù)試樁檢測結果,18%(66 kg)和20%(74 kg)水泥摻量的樁均滿足設計要求,從經(jīng)濟適用性來考慮,應選用18%水泥摻量的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