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開篇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學而篇》)這里強調(diào)的是君子應該做一個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不因為別人不了解自己,就不高興,郁悶于心。不了解自己即不理解而誤會自己,君子要做的不是為自己辯白,君子怕的也不是“人不知”,而是“病無能焉”,所謂“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保ā缎l(wèi)靈公篇》)君子憂慮的也不是別人誤會自己,甚至君子能夠做到不謀食,不憂貧,不求祿,君子只憂道,只考慮如何才能推行大道,用道愛人,使天下人心歸一,社會合“禮”有序。那么為什么要使天下有道?子曰:“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自諸侯出,蓋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執(zhí)國命,三世不失矣。天下有道,則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則庶人不議?!保ā都臼掀罚┯械赖奶煜卤厥巧仙舷孪露际怯械碌木樱敲?,怎樣才算是一名合格的君子呢?當下語文教師又如何做一名“君子”呢?
一、何為君子
“君子義以為質(zhì),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衛(wèi)靈公篇》)君子把“義”作為他行事的根本準則,輔之以“禮、孫、信”。正是因為君子尊禮、謙遜,誠信,所以曾子說君子,“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jié)而不可奪也?!保ā短┎罚?/p>
君子外在表現(xiàn)為尊禮、謙遜、誠信,而內(nèi)在卻是無比的堅韌與堅強。“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保ā蹲雍逼罚┚拥钠犯窬拖袼砂匾话悖瑹o論世間外在條件如何困難不堪,他們都能屹立不倒,傲雪風中,獨樹一幟。
孔子還認為“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溫,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薄叮臼掀罚?/p>
二、君子的具體表現(xiàn)
1.君子博學于文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薄叮▽W而篇》)君子好學,不求安飽,不求舒適的居所,“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樂亦在其中?!薄熬又\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保ā缎l(wèi)靈公篇》)君子不擔心食不飽,居無所,他們一生只“惶惶求仁義”,“憂道不憂貧”。君子一生都在學習,他們堅信“學則不固”,只有常常學習才不會像小人一樣“言必信,行必果”。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義所在?!毖员赜行牛斜毓麛?,像石頭般堅固無轉(zhuǎn)變,這不是君子的作風?!熬邮怯谔煜乱?,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笨酌隙颊J為君子堅持道義,不在形式,行萬事“唯義所在”,“義以為質(zhì)”。
“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于禮,亦可以弗畔矣夫?!本硬W約禮就可以堅守大道,以道愛人。
2.君子約之于禮
孔子生活于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亂起。春秋的混亂使孔子提出了“克己復禮”的思想主張,一切言行都應該有禮儀的約束。故君子“不知禮,無以立也”“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君子的一切的言談舉止都應該服從禮,無論是對君主,對親屬,還是對人民百姓。所謂“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篇》)“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微子篇》)君子敬愛君主,惠愛百姓,法于民眾。不因為自己位高權(quán)重就疏遠親屬,不拋棄有功的人,也不苛刻于人,這樣的人又何患乎無兄弟呢?君子對人恭敬有禮,四海之內(nèi)都是他們的兄弟?!熬右晕臅?,以友輔仁?!保ā额仠Y篇》)和君子相交的人談論的都是禮樂文章,志同道合以成朋友。朱熹說“講學以會友,則道益明,”和志趣相投的人談論學習,則進步得越快,目標也愈明晰。
君子對人“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有德的君子對人公平公正,從來不會因為別人的一句話就隨便推薦或廢除某人,并且能尊重賢人,寬容普通人,稱贊善行,同情弱者,因為君子能“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能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成全他人,能尊重不同人的個性,與人和睦相處,而不是像小人一樣“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君子要用禮時時刻刻約束自己,不論少時,壯年還是老年,都應該用禮規(guī)范一生。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319】(《季氏篇》)
君子以禮侍君,方至其道。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380】“勿欺也,而犯之。”(《憲問篇》)君子侍奉君上,要本本分分做好事情,而不是一心只求俸祿。君主有錯,要敢于直言犯上,不能為了表面和諧而欺騙他。侍與君子左右也要注意“言未及之而言,言及之而不言,未見顏色而言”。勸諫君主首先要取信于上,否則“未信,則以為謗己也”。
3.君子文質(zhì)彬彬
子曰:“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保ā队阂财罚┮蔀橐粋€君子,學問和修養(yǎng)兩方面都應該兼修,只有質(zhì)樸而不懂禮儀規(guī)范,就會粗野;但過于文縐縐,不免太書生氣。只有文質(zhì)合一,才能成為一個舉止得體的君子。
君子如何才能使自己文質(zhì)彬彬?曾子說:“動容貌,斯遠暴慢矣。正顏色,斯近信矣。出辭氣,斯遠鄙倍矣?!保ā短┎罚┳釉唬骸跋刃衅溲远髲闹?,(《為政篇》)“敏于事而慎于言”(《學而篇》)君子要時常注意自己的容貌顏色辭氣,喜怒哀樂由此而出,要避免暴慢、鄙俗無理,時常正顏色,給人以誠信之感。君子要少說多做,不夸夸其談,多做實事證明自己?!坝衅溲远鵁o其行,君子恥之?!本忧谟趧邮?,而不輕易動口。文質(zhì)彬彬體現(xiàn)于一人的舉手投足之間,而不在于言辭的華麗?!案褂性姇鴼庾匀A”,文質(zhì)的合一需要“博學于文,約之于禮”。
文質(zhì)彬彬之君子“不憂不懼”,“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君子內(nèi)外兼修,內(nèi)心祥和,問心無愧,自然不憂不懼,遠看他神態(tài)莊嚴,接近他溫和可親,聽他說話嚴厲不茍。和這樣的君子相處,“朝聞道,夕死可矣”。
4.君子無所爭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保ā栋速罚┚由浼貭?,爭的是品德、德行的高低。周代把射箭當作體現(xiàn)內(nèi)在品德修養(yǎng)的方式?!抖Y記·射義》“射者,進退周還必中禮,內(nèi)志正,外骸直,然后持弓矢審固,然后可以言中。此可以觀德行矣”。君子莊敬自守,不與人爭世俗之物,即名利財產(chǎn)于君子而言,都不重要?!熬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他們“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5.君子的富貴觀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保ā独锶势罚┚訜o論何時都堅持“仁”,甚至沒有一頓飯的時間去違反仁。至于富貴、貧窮,得之、去之必以其道。
君子對于貧富的態(tài)度,主張“周急不濟富。”錢財應該幫助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給富人徒增錢財數(shù)量。
君子對住所也沒有太大的要求,“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君子不在乎住所的簡陋,因為來與君子交往的人都是有德的人,即“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君子“憂道不憂貧”,衣食住行于君子而言乃身外之物,君子只“謀道不謀食”。
君子與小人對富貴的追求也是大相徑庭,“君子曉于義,小人喻于利?!薄熬庸谈F,小人窮,斯濫矣。”小人一生求財利,求利益,君子則只追求義,就算是貧窮,君子也會固守道義,堅持做人的原則。
6.君子之惡
子曰:“惡稱人之惡者,惡居下流而訕上者,惡勇而無禮者,惡果敢而窒者?!弊迂曉唬骸皭横枰詾橹撸瑦翰粚O以為勇者,惡訐以為直者?!本訁拹阂磺袥]有禮儀規(guī)范的人,把無禮當作勇敢,把暴露他人的隱私當作直率。君子應該“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p>
《論語》花了大部分的篇幅來闡述君子之道,但《論語》中的“君子”只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嗎?也不亦然,“君子”也指位居高位的人。
子謂子產(chǎn):“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公冶長篇》)子產(chǎn)是春秋時期鄭國的名相,孔子說他具備四種君子的品德,即是名相,就是身居高位之人。而養(yǎng)民與使民也不是一般君子能做到的事。
子曰:“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言廢人?!保ā缎l(wèi)靈公篇》)能夠因為一句話就舉薦某人,廢除某人,此君子也亦上位者。
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保ā段⒆悠罚┚硬灰÷怂挠H屬,不要使大臣覺得自己不受重用,也不要拋棄沒有大錯的舊臣,也不要對人求全責備。這樣的君子也必定是身居高位者。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保ā都臼掀罚┻@里的君子亦不是一般的君子。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保ā蹲勇菲罚┡c君子共事很難取悅他,不以道討他喜歡,他還是不喜歡。但等到要使用人時,他只看重你的才能。能用人的君子也只能是位居高位者。
三、《論語》“君子之道”對中學語文教師的啟示
韓愈曾說:“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首先要有淵博的知識,能夠給學生帶來學業(yè)上的幫助。其次,語文教師應該有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能夠“誨人不倦”,耐心解答學生的困惑。所謂“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一名合格的中學語文教師應該像《論語》中的君子一樣,既能“博學于文”,又能“約之于禮”。
1.博學于文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芍^好學也已。”(《學而篇》)教師教書育人,應該“敬其事而后其食”,好好博覽群書,教化學生,祿自在其中矣。語文教師只有博學于文,閱覽群書,才會“腹有詩書氣自華”,在一言一行之中展現(xiàn)儒雅的氣質(zhì)。
“君子學道則愛人。”語文教師學“道”則可以真心實意地關(guān)愛學生,才能真正地做到傳道、授業(yè)、解惑。一個滿腹經(jīng)綸的語文教師不僅可以讓自己“出口成章”,還可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言談舉止,道德品行。
2.約之于禮
“約之于禮”在這里是指語文教師應該具備良好的道德素質(zhì),尊重學生個體,不隨意打罵學生,侮辱學生,和學生和諧相處,能正確對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沖突。另一方面還體現(xiàn)在多給學生傳播社會的正能量,面對社會中的一些極端事件,教師應該好好引導學生從積極的方面來看待問題,給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本文粗略地梳理了《論語》中的君子之道,主要從君子好學,君子講禮,君子文質(zhì)彬彬,君子的富貴觀等方面具體展開。大致地介紹了何以為君子,中國幾千年來為之贊美的君子,最初在《論語》中的原形是怎樣的。再次回顧梳理《論語》經(jīng)典中的君子,可以讓我們對君子這一形象有一個更為整體的認識。并從現(xiàn)實著手,分析了當下中學語文教師應該怎樣做“君子”。
參考文獻:
[1]錢穆.論語新解[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8.
[2]劉毓慶.論語繹解[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
[3]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張慧菱,韓麗華.《論語》中的君子人格[J].教育教學論壇,2018,(34).
[5]顧明遠.《論語》中的“君子”[J].中國教師,2018,(09).
陳微,重慶師范大學學科教育(語文)專業(yè)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