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聰
摘 要:隨著數(shù)字網絡時代的到來,諸如各類短視頻軟件、圖片編輯軟件等牽涉到用戶版權的應用在網絡上興起,也使得更多的小額版權糾紛在處理上陷入困境。面對當前社會上形式各樣的版權侵權案件,我國的版權保護體系尤其對小額版權的保護措施仍不夠完善。因此,從國外版權補償金等制度的立法角度進行研究,試圖探索出解決版權小額求償問題的對策。
關鍵詞:版權小額求償;版權補償金制度;版權保護;版權法治
中圖分類號:DF523;F062.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0)05-0190-04
一、版權小額求償權的概念及相關侵權歸責原則
版權小額求償權,亦即著作權小額求償權,是指在著作權人的著作權受到第三人侵損,但所涉標的額較小的狀況下(如信息網絡復制案件、家庭影音版權案件等),依據(jù)權利侵損行為對版權人造成的財產損失,著作權人可以在法定范圍內向侵權行為人請求法定數(shù)額以下的經濟賠償?shù)臋嗬?/p>
版權侵權行為的民事法律責任普遍是財產性責任,損害人承負財產責任的基本形式為賠償權利人的財產損失。我國《著作權法》中確定侵損版權行為的財產賠付責任遵照這樣的原則:(1)完全賠償?shù)脑瓌t。也就是權利侵損人對受害人的財產侵損承擔全部的賠償責任。賠償界限應與既得利益的受損情況相對持平。這其中包括基于直接原因的損失和基于間接原因的損失兩個方面。(2)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公正合理的原則。在確定賠付數(shù)額界限時,應當一切出于實際情況的考慮,根據(jù)不同的具體情況加以有區(qū)分性的對待。但基于版權的對象是有形無體的,現(xiàn)實情況中權利侵損人到底給著作權人造成的損失達到何種程度是難以無差錯地確定的。
版權小額求償權的請求應然地適用上述原則。但是,版權小額求償權是產生于版權人因版權受侵犯但損失較小的情況,而隨著互聯(lián)網信息版權新時代來臨,版權小額求償權適用的情形也愈發(fā)復雜。除了過往的書面復制、盜版印刷等版權侵權形式,形式各樣的網絡侵權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并成為了當今絕大多數(shù)小額侵權案件的源頭,如博客文章侵權、短視頻或其他藝術作品侵權等。該類侵權案件由于版權人所受的損失小,對社會影響不大,加之我國面對小額版權案件在法律上尚未有明確的處理方式,使得目前對于版權人的版權小額求償權的實現(xiàn)仍面對著困境。
二、域外版權小額求償權的立法例
(一)域外版權小額求償權立法例之版權補償金制度概述
就域外的版權小額求償權制度的立法情況來看,“版權補償金制度”是其中一個典型的立法例。1965年“版權補償金制度”從德國的版權法中第一次進入人們視野。其創(chuàng)制的本意是通過向有較大機會會損害害到版權拷貝權利的視音頻錄制機器設施或暫未有記錄內容的錄制帶等影視資料收繳相當數(shù)額的金錢,以對付個人復制行為對影視、音樂著作權人的非法侵害。
版權補償金制度無論是在為消費者的實際需要提供私人復制,還是在保障版權人獲得了相當?shù)慕洕a貼的方面,它都提供了一種極為高效的權義模式;它既防止了版權所有人將請求版權的想法延長到個人層面,又絕妙地避開了消費者利用客戶在私下拷貝的行為會不會被認為屬于“著作財產權在獨立或受限上的例外情形確定”等難以確認的法律難題。而在處理版權小額求償權的問題上,版權補償金制度作為小額版權案件的一種經典立法例,對其進行分析研究,對于建立版權小額求償權保護制度具有重大意義。
(二)幾個國家的版權補償金制度的內容介紹
歐洲版權補償金制度的興起是在由德國充當領頭羊之后,漸漸地為當?shù)囟鄶?shù)國家所導入,時至今日除了以英國為首的三個國家的著作權法還沒有這個方面的規(guī)定之外,其余歐洲各國亦都參考了德國著作權法構建起了補償金制度。另外,除了歐洲各國,其他大部分國家也陸陸續(xù)續(xù)地將版權補償金這一制度導入了自己的著作權法當中。
1992年,日本出于對新媒體式拷貝利用的考量構建了補償金制度,設定了對新媒體拷貝設備和拷貝介質的出產方、入口方等要求其繳納相當?shù)难a償金用以補貼給著作權人,同時對與這些補償金的授予請求權、金額分配等設有明確的管理規(guī)定?!度毡局鳈喾ā吩诘?0條中關于“個人使用的復制”的規(guī)定,明確地允許復制人以私人目的進行對視聽資料進行復制,但必須要補償一定數(shù)額的補償金予著作權人。
1999年加拿大頒布了經過修訂著作權法。但在該法施行以前,舊法規(guī)定私人家用復制行為不會被排除為請求權的例外,那時候哪怕司法人員明確按照規(guī)定的合理使用原則對實際情況進行判別,得出行為不合法的結論似乎也是顯而易見的,所以當時對與私下復制的經濟補償是不會存在的。直到加拿大在1997年對其版權法開展修訂活動時,方在極大遭到限定的界限內加入了私人復制稅。新的著作權法第82條規(guī)定:批準個人為個體私用而拷貝音樂成品,同時制造、售賣、從外國購入未經加工的音頻錄制介質的人,必須向版權團體管理組織繳付法定的作品使用款項,以補貼音樂的原著作權人。個人拷貝稅是借鑒版權補償金制度并在其底基上對個人拷貝作出針對性規(guī)制的產品。
(三)版權補償金制度的總體分析
以上所述國家的版權補償金制度在費用范疇、費用稅率方面存在著大大小小的不同,但在體制組成、運行機能體制上則存在著十分相似的相同點。版權補償金制度大致包括以下數(shù)個層面。
1.費用的收取和分配。因為補償金的收繳采取由著作權人個別地去執(zhí)行的方式基本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性,于是各個國家的立法多數(shù)是設定由權利所屬的集體管理團體統(tǒng)一收繳后,再按此前經過磋商的百分比分別支付給作者及相聯(lián)系的權利人?;谒饺藦椭菩袨槎际莻€體的作為且存在一定隱蔽性,很多情況下實在沒有途徑了解到目標作品是不是經過拷貝的產品,故補償金在現(xiàn)實中的分派也只能是經社會調研后開展大概的估算后所得,補償金制度缺漏的地方就體現(xiàn)在這里。
2.義務人。繳納補償金的義務人是錄制機器或介質的生產人和售賣人。理論層面上來看,合情理的酬勞應當由錄制者去負擔,因為正是由于他們的復制行為而侵占了著作權人的知識產權作品。但出于現(xiàn)實情況上難于施行,同時也考量到生產商可以將補償費以提高價格的方式加付到產品使用者的身上,于是將生產商和銷售商規(guī)定為補償金的繳費者。
3.權利人。獲得補償金的權利人一般情況下是作品的原作者,另有表演者、錄制者、影片制作人等,亦即著作權權所有人?;谑芊杀U系淖髌芳捌滗浿扑米髌房梢员患庸樗饺藦椭破?,使得大部分使用者不需要經過支付就可以得到這些視聽作品的使用權限,于是財產權利由此而受到侵損的創(chuàng)作人及相關權利人可獲得適當酬勞回報,以使得其專屬的復制權得到經濟上的賠付。
4.例外。事實上,并不是所有的錄制設施或媒介的使用范圍都被限定在本國范圍內,還有相當一部分會出口到國外地區(qū),也有相當一部分根本涉及不到著作權的復制,比如說娛樂圈行業(yè)還有很大一部分的專業(yè)領域對自己的創(chuàng)新制作行為進行記錄、存放及調研使用,也有的情況是在存儲文件或在殘疾人的協(xié)助上進行使用。以上所列的行為由于其本身的性質都不應該被規(guī)定在補償金的范圍之內?;诖?,很多國家的法律都有處理以上特別情形的特別處理規(guī)定,甚至直接排除于實務范圍之外。
三、我國版權小額求償權的立法現(xiàn)狀與困境
(一)我國版權小額求償權的立法現(xiàn)狀
我國首部《著作權法》于1990年9月7日公布。自《著作權法》初度公布,《著作權法》就步入了不斷校訂與調整的進程當中,我國分別于2001年與2010年先后兩次就《著作權法》展開校訂工作。著作權法的兩次修訂都顯示出了一定的被動性:兩次改動都關乎中國能否符合世貿組織的要求。同時,針對2001年《著作權法》合理使用規(guī)定的不足以及小額版權的進一步保護,《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又進行了增補,其中第5條規(guī)定了8類網絡環(huán)境中存在的合理使用的情狀。
而隨著數(shù)字時代的到來,著作權法的調整范圍已不再局限于電視、無線電臺、報刊等傳統(tǒng)傳播媒介,如今更多的網民能夠通過網絡和手機媒體點播視頻音樂、收取圖文資料。由于因特網在人們生活中越來越普及,有許多經過私人構建的中小網絡站點為了吸引網民的瀏覽,為網民提供各類音樂、影視等內容的線上點播或者本地存放,以在一定的時間內為自己謀取一定的經濟利益。由此,著作權侵權案件愈發(fā)頻繁地發(fā)生在網絡互聯(lián)世界當中,且小額案件更是占了這里面的多數(shù)。這就為網絡版權時代在版權的保護上帶來了許多新的挑戰(zhàn)。
(二)我國版權小額求償權的法律困境
我國版權小額求償權缺乏完善的立法,筆者認為其主要原因是面臨著以下的法律困境。
1.我國當前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存在不足
我國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在涵蓋的范圍上與國際環(huán)境當前的習慣大致上保持著相同,盡管作出改動后的《著作權法》的確是增補了部分著作權保護此前缺乏的內容,對合理使用的界限極大地進行了縮減,但與其他國際版權保護公約相比,在保護水平上以及國際版權保護標準上仍然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盡管《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對我國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在數(shù)字版權保護方面進行了一定程度的增補,但在司法實踐當中,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不足愈發(fā)明顯,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經濟社會的發(fā)展了,這也使我國版權小額求償權的立法面對一定的法律困境。
我國《著作權法》第二十二條詳細且明確地羅列了12類合理使用法條,這些法條的列舉是“具體規(guī)定性”的法律制定模式,又稱做“規(guī)則主義”的法律制定模式。網絡時代的到來,促使絕大部分的信息化資料能夠被制造商和銷售商輕易、高效率地拷貝,這使得權利侵害性使用和合理性使用的界定范圍十分容易被混淆?!熬唧w規(guī)定性”的法律制定模式現(xiàn)己基本不可能全面地調整當下的信息網絡版權合理使用各種情形。曾經有研究過相關課題的學術人士說過的,合理使用制度的“具體規(guī)定性”法律制定模式雖則是實踐性較強,同時能夠使得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受到限制,但因為這樣的法律制定模式會使得合理使用行為的劃定范圍相對變得封閉,最終會招致合理使用制度失去了直接解決問題的作用,也有幾率會使得相當一部分在合理使用范圍內的指定行為被拋出法定合理使用行為的范圍??陀^來看,若特定的版權使用行為是不違背合理使用的立法本意的,但卻始終未寫入與其相對應的法制框架當中,而由此最后被排除是一種合理使用行為,這就很明顯是違反了國際版權保護公約及各國相關法律設立的精神的。
2.我國數(shù)字版權保護同樣缺乏完善的立法
我國到目前為止尚未有法律或法規(guī)能夠十分清楚地舉出網絡數(shù)字版權保護的發(fā)展前景,并對相關法律關系做出的相關規(guī)定進行調整,而網絡信息化版權領域恰恰是當今社會版權侵權案件中出現(xiàn)得十分之頻繁的一種。綜合我國現(xiàn)存的關于版權保護的法律及與之相對應的法律制度來看,這些都只是見一招拆一招的暫緩之策,并不存在應有的完整性、前景預測性。詳細來說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第一,“避風港”規(guī)則可操作性不強。第二,在技術創(chuàng)作的方面缺乏完整的版權法保護措施。第三,管理信息和制度上,對于數(shù)字出版權利的保護現(xiàn)實中存在著立法上極大的缺失。同時,除了上列體制的短缺外,信息著作權案件管理權歸屬的不清晰性,信息作品傳播媒介建設的不完整等,是當下著作權保護工作中存在的缺陷。
四、我國版權小額求償權的立法完善
(一)我國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立法完善
針對上文中論述的我們國家當前版權合理使用制度存在的缺陷,結合相關參考文獻,筆者就完善我國當前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不足之處提出以下對策。
1.改變立法趨勢:由傾向保護版權人私人利益向兼顧社會公共利益轉變
在討論版權合理使用制度時,合理使用制度是偏重于保護版權所有人的利益還是社會公共利益又或者是二者需要平衡保護是我們第一個要討論的要點。單單看到一個方面的保護明顯是不合情理的,應當既考慮社會上大眾的利益,又關顧到版權人的個人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