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耀松
摘要:駁論文在提升與發(fā)展學生思維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駁論文具有巧妙的駁斥藝術、豐富的駁斥角度、多元的駁斥價值等作用。在寫作中恰如其分地指導學生運用駁論的藝術開展辯駁,可以有效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并發(fā)展其思維品質(zhì)。闡明駁論對發(fā)展思維的重要價值以及提升思維品質(zhì)的具體途徑,能夠為高中的駁論文教學提供借鑒。
關鍵詞:駁論文教學;思維提升;駁論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1A-0066-04
駁論法是一種通過否定對方來證明己方觀點正確的一種論證方法。駁論與立論不同,立論主要是窮盡力量來正面證明己方觀點,而駁論則是絞盡腦汁從反面來駁斥批判對方的觀點。駁斥的結果由駁斥的力量、藝術、角度、方法決定,一篇精彩的駁論文能夠體現(xiàn)論述者思維的嚴密、豐富與靈活。在寫作中,若能夠恰如其分地指導學生運用駁論的藝術開展辯駁,可以有效提高其思維能力并發(fā)展其思維品質(zhì)。
一、巧妙的駁斥藝術
駁斥的藝術,有進退、虛實、輕重、快慢、曲直之分。善于辯駁的人,能夠牢牢地將辯駁話語的主動權掌控在己方,既做到辯駁語言的滴水不漏、無懈可擊,又做到辯駁后讓人心服口服、無話可說。辯駁不能單憑伶牙俐齒、巧舌如簧,更需依靠強大嚴密的辯駁思維,以及對被駁斥一方的細致入微的心理揣摩和可能出現(xiàn)反擊的合理推理,方能使對方啞口無言、心悅誠服。具體而言,駁論的藝術有以下幾種:
1.委婉入手,肯定價值
一般而言,大多數(shù)駁斥是直接指出對方荒謬所在即可,無須拐彎抹角的客套。但是,有時候因為辯駁雙方地位的差別,或者辯駁受一定客觀因素的影響,不能直接反駁。這時,需要采取“以退為進”的藝術,削弱對方敵意,增強溝通的好感,建立對話的可能,借此為辯駁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事實上,盡管對方的觀點有謬誤,但也并非是完全沒有道理。在肯定對方觀點合理性的基礎上,再有的放矢地開展駁斥,更顯己方觀點的理性客觀。這種駁論藝術有助于發(fā)展辯證思維,提高采取辯證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2.抓住矛盾,重點批判
駁斥的目的在于揭露對方觀點的謬誤,需要快、狠、準。辯駁時,要迅速抓住對方最薄弱、最可能土崩瓦解的地方,加以重點批判。駁斥對方謬誤時務必做到如秋風掃落葉一般,不可拖泥帶水,留下后患。這種駁論藝術有助于提高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問題的能力。
3.細敲慢打,逐個擊破
駁斥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快速推進,在氣勢上形成有力的震懾,又需要穩(wěn)扎穩(wěn)打,在細節(jié)上予以嚴謹?shù)毓芸?。特別是重點攻破對方薄弱點之后,需要進一步從各個角度縝密地分析,全面指出對方的不足,可以從對方觀點存在的前提條件、適用對象、是否合乎情理、產(chǎn)生的不良后果等方面加以分析。這種辯駁藝術有助于發(fā)展分析思維,提高采取條分縷析方法進行問題分析的能力。
4.歸謬分析,闡明荒謬
歸謬,就是運用假設推斷,假定對方的觀點是正確的,繼而循著對方的錯誤思維,尋找錯誤的結論,以實現(xiàn)“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目的,讓對方在自相矛盾中自證荒謬。歸謬,需要擁有較強的發(fā)展思維和縝密的推斷能力,先揭穿對方謬論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然后回到當下,讓對方審視自我邏輯的矛盾。歸謬運用得當,在辯駁時就能讓對方“自毀長城”,達到不戰(zhàn)而勝的神奇效果。這種辯駁藝術有助于發(fā)展邏輯思維,提高采取假設推斷方法進行問題分析的能力。
5.比喻說理,引人沉思
運用比喻法駁斥,是一種幽默的回擊,是把事物的荒謬換一種委婉方式來呈現(xiàn),說理更加形象直觀,實現(xiàn)駁斥的水到渠成。比喻駁斥,一般是借助自然、生活中慣常的事理,比喻的雙方有著邏輯上的高度相似性,能夠帶給人以深思和警醒。這種辯駁藝術有助于發(fā)展形象思維和比較思維,提高采取比喻論證法和比較分析法進行問題分析的能力。
6.確立己論,重建觀點
駁論的過程即在打倒謬論之后確立自己的觀點。沒有己方正確觀點的振聾發(fā)聵,就不能形成氣貫長虹的論證效果。重建的觀點,要清晰明確、擲地有聲,能夠很好地聚合己方縝密的思維結果,并能經(jīng)受考驗。這種辯駁藝術有助于發(fā)展聚合思維,提高縝密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豐富的駁斥角度
謬論之所以經(jīng)不起推敲,是因為它在某一個方面或者多個方面有錯誤或缺陷,是有懈可擊的。而發(fā)現(xiàn)其謬誤的過程,正是駁論的要義。我們要學會運用多種豐富的思維,從不同的角度去明辨謬論的問題所在。我們在審視謬論時,可以從謬論的前提條件、后果、對象、邏輯、實質(zhì)等角度加以分析。
1.分析謬論的前提條件
大多數(shù)觀點的存在需要基于一定的前提條件(又稱先決條件),前提條件對于觀點的作用,好比樁基對于建筑主體的支撐作用。若沒有了前提條件的保駕護航,那么觀點很容易發(fā)生“坍塌”??梢哉f,前提條件是確保觀點正確的第一道防線,必須要嚴謹、嚴密。對于條件,我們需要甄別“必要條件”和“充要條件”的區(qū)別,尤其是“充要條件”,因為其表述的絕對性,我們應加強警惕。在這方面,魯迅先生是辯駁的高手,他在《安貧樂道法》中面對謬論——“只要有了興趣,那么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樂此不倦”,敏銳地指出,“輕松一點的職業(yè)”,才能因為興趣而樂此不倦,否則該觀點不成立?;蛘哒f,只要在“減少工作時間”的前提條件下,才有可能讓人產(chǎn)生職業(yè)興趣。
2.分析謬論的不良后果
我們還可以循著謬論分析其可能產(chǎn)生的結果,因為正確的觀點指向的往往是正確的結論。而謬論在相對靜止的時空狀態(tài)下有很強的迷惑性,會讓人覺得似有道理??墒牵斘覀冇冒l(fā)展的思維來看待謬論,突破一定的時間或空間范圍,就會發(fā)現(xiàn)謬論最終指向的結果往往不堪一擊。在駁論中,分析謬論的結果是最常用,也是最有辯駁力的一種論證方式。例如魯迅在《安貧樂道法》針對“有人認為窮人挾著破席在馬路上乘涼,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之論,他極富前瞻性地指出,在秋天身體因受涼而生病的也是這些窮人們,幽默風趣地指出“席卷天下”的不良后果,自然而然地批駁了謬論。
3.分析謬論適用對象不當
有些論點,僅適用于一定的對象,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如果能夠精準把握謬論的適用對象,我們也能尋找到擊破謬論的另一個途徑。需要說明的是,有的觀點的適用對象是恒定不變的,有的觀點的適用對象會隨著情境變化發(fā)生動態(tài)變化,需要我們加以辨別,不能武斷、狹隘地認定論點的適用對象。如魯迅在《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一文,對于“中國人失掉了自信力”這樣的謬論,先是指出“中國的脊梁”歷來不是少數(shù)。在這樣的基礎上,魯迅指出謬論的對象只適用于一部分人,而不能強加于全體中國人身上。
4.分析謬論不合邏輯
有些謬論錯誤也是顯而易見的,在于其自身邏輯的混亂:有的是自相矛盾,循著觀點的邏輯恰恰證明觀點本身是有問題的;有的是因果顛倒,沒有弄清因果的先后順序,沒有明白會有一因多果和多因一果的特例;有的是主次不分、輕重不分、偷換概念、雙面標準。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其觀點缺乏說服力。作家何滿子在《寬容騎士》一文中,批評當下一些“主張對萬事萬物要大度能容”的群體。他指出對方的自相矛盾性,寬容騎士的自我矛盾之處,就在于他們提倡寬容,然而對別人的意見卻沒有寬容的雅量。作家何滿子采取“以彼之矛,攻彼之盾”的方法,指出其對人對己采取的雙面標準,揭露其虛偽的面目,凸顯其邏輯矛盾之處,使對手的破綻暴露在眾目睽睽之下,無處藏身。
5.揭示謬論背后的實質(zhì)
大部分謬論的出現(xiàn)都有其一定的原因,有的是因為提出謬論的人本身的狹隘、愚昧、固執(zhí),有的是提出謬論的人暗藏一定的不良動機。洞穿謬論本身,看到背后的實質(zhì)并將其揭露,是批判謬論最為有力的方法。如在《答司馬諫議書》一文中,針對司馬光所指責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諫,以致天下怨謗也”等方面的內(nèi)容,王安石毫不客氣地指出對方阻撓改革的實質(zhì)是因為“人習于茍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國事、同俗自媚于眾為善”。這就撕下了對方謬論的偽善外衣,痛斥其不關心國事,只知道迎合世俗,取悅眾人。
三、多元的駁斥價值
閱讀經(jīng)典的駁論文,學習基本的駁論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縝密的分析能力、客觀的理性精神和寶貴的質(zhì)疑能力,促進自由思想的生成與發(fā)展,同時還能培養(yǎng)其關注現(xiàn)實、重建秩序的意識。
1.培養(yǎng)縝密的分析能力
在辯駁對方觀點時,需要條分縷析,全面審慎地查找謬論的錯因。有的謬論只是前提條件不當,有的是適用對象過大需要給予進一步地壓縮,還有的謬論需要通過多重推理才能看清其實質(zhì)??偠灾?,尋找謬誤的錯因,是一項艱苦卓絕的細致活,唯有縝密地分析,才能讓對方心服口服。相反,若分析方向和力度出現(xiàn)偏差,可能會給對方留下死灰復燃的機會,甚至會遭到對方的反戈一擊。柳宗元在《桐葉封弟辨》中針對周公的行為予以駁斥,凸顯了他高超的辯駁技巧和縝密的分析能力。他首先指出若是王弟當封,周公勸說時機顯晚,有奪功之嫌;若是王弟不當封,周公卻促成不當之舉,枉為賢圣。接著又批判周公小題大做,并用“王以桐葉戲婦寺”的假設來突出此舉之荒唐。柳宗元的分析,以退為進,擅長假設,從各個角度來論證周公行為的不當,著實嚴密。
2.培養(yǎng)客觀的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就是在思考問題的時候,能夠不受個人情感或利益等左右,不受外在因素干擾,從實際出發(fā),從正確的價值取向出發(fā),獨立、客觀、公正地對問題進行分析。事實上,很多謬論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個人偏見,或者是為了個人或小集體的“私心私利”而夾帶私貨。駁斥謬論的過程,其實也正是摒除偏見、回歸理性、凸顯公正的過程。在《拿來主義》一文中,魯迅對“閉關主義”和“送去主義”很是不以為然,“閉關主義”的實質(zhì)是狹隘偏激的民族主義,而“送去主義”表面上看是“發(fā)揚國光”,實質(zhì)是崇洋媚外。這兩種主義都走向了極端,是很不理性的。魯迅在批駁的基礎上,提出了“拿來主義”,即“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無疑是卓有遠見,富有理性的。
3.培養(yǎng)寶貴的質(zhì)疑能力
質(zhì)疑,是對已有的觀點或觀念的重新思考,采取回到思考原點的方式重新審視舊有觀點正確與否,或者直接對舊有觀點進行批判。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披著虛假外衣的現(xiàn)象或觀點,而駁論恰恰是能通過質(zhì)疑,發(fā)現(xiàn)真相的一種思維方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中指出,石鐘山因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故而以此命名。之后唐朝李渤在《辨石鐘山記》一文中予以懷疑,他認為石鐘山得名于山石的敲擊聲,“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聲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隨后北宋蘇軾在《石鐘山記》中對李渤的說法予以批判,指出石鐘山的得名源自“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明清時有人認為蘇軾關于石鐘山得名由來的說法也是錯誤的,正確的說法是:“該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倍F(xiàn)在認為得名的原因是它既有鐘形,又有鐘聲。在這循環(huán)往復的不斷質(zhì)疑之中,石鐘山得名的由來漸趨科學嚴謹。
4.營造自由的學術氛圍
辯駁,也并非完全是對于對錯的爭辯。歷代學者針對一些歷史、文化等現(xiàn)象或觀點,闡發(fā)自己與眾不同的觀點,雖然是對前人的否定和質(zhì)疑,卻形成了一種百家爭鳴的學術風氣。若沒有辯駁,學術爭論將缺失生機和活力。柳宗元在《論語辯》中則對“儒者稱《論語》孔子弟子所記”這一觀點予以駁斥,他經(jīng)過嚴密地考證,認為“孔子弟子嘗雜記其言,然而卒成其書者,曾氏之徒也”。又如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均寫了《六國論》,而明朝李楨在《六國論》中予以反駁,他提出“宋二蘇氏論六國徒事割地賂秦,自弱、取夷滅,不知堅守縱約”,指出六國失敗的原因在于不知道合縱盟約的重要。在你來我往的爭論中,沒有人身攻擊,沒有人格詆毀,有的是豐富有力的學術證據(jù)和嚴謹扎實的道理分析,自然而然地推動了良好學術風氣的形成。
5.重建合理的行動指南
辯駁,不單單是為了駁斥對方的謬誤,更是為了正視聽,確立正確的觀點和思想。如果是為駁而駁,未免顯得單薄。如若能夠在舊秩序的基礎上,建立新秩序,表達新的見解,倡導新的思想,確立新的行動指南,就會讓辯駁的價值得以提高。“駁”和“立”是相輔相成的,有嚴謹、有條理的“駁”,再配合科學正確的“立”,就讓文章的辯駁顯得更為嚴密。針對當下有人用“上帝視角”來指責侵害事件中的受害人疏于防范的論點,王夢影撰文《是時候關閉上帝視角了》并指出,不幸的事情之所以沒有發(fā)生在常人身上,是因為幸運。她指出,防范犯罪行為,“約束受害者再嚴厲也是沒用的,應該制約的是加害者”。她呼吁“下一次,關閉上帝視角,像凡人那樣去參與公共事務,會是更積極的態(tài)度”。這些都是以積極的態(tài)度重建社會秩序,給予合理的方向指引和行動指南,是富有建設性意義的。
駁論文在發(fā)展辯證思維、邏輯思維、比較思維、聚合思維等方面具有獨到的優(yōu)勢,對提升思維的深刻性、敏捷性、靈活性、批判性和獨創(chuàng)性等品質(zhì)也有重要的價值。在閱讀教學和寫作教學中,結合駁論文的辯駁藝術和駁斥角度,能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其思維品質(zhì),最終推動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真正提高。
參考文獻:
[1]韓延明.駁論文寫作技法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 2011(2):44-45.
[2]潘葦杭,潘新和.一切論辯文都是廣義的駁論文——立論文與駁論文關系新探[J].語文建設, 2013(6):12-16.
[3]歐陽林. 批判性思維指導下的駁論文寫作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 2017(4):56-59.
[4]向濤.議論文寫作中的駁論思維摭談[J].語文月刊, 2017(1):69-73.
責任編輯:趙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