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明,張麗瑛,蘇麗芳,張 捷,方建啟,蔡樹河*
(1.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2.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福建 福州 350003;3.福建省康復技術重點實驗室,福建 福州 350003)
眩暈為臨床常見癥狀之一,常表現(xiàn)為感覺自身或(和)外界物體產(chǎn)生了一定方向的旋轉、移動甚至翻轉,發(fā)作時常感覺十分恐懼甚至有瀕死的感覺,需要對患者進行緊急救治,否則會對患者的身心造成較大傷害。眩暈多由于機體未能對外界刺激或者內耳迷路神經(jīng)傳導及投射部位的刺激或病變進行有效代償,其空間定向和平衡功能產(chǎn)生影響所造成的運動幻覺[1]。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認為本證有因外邪致病,也與內因肝風、內火、體質虛弱等有關。清·陳修園將其總結為“風”“火”“痰”[2]等幾個方面的因素。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最常發(fā)生的眩暈中醫(yī)分型為風痰上擾型[3]。本次研究采用自擬中藥組方進行穴位貼敷治療風痰上擾型眩暈200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14年2月1日-2016年1月1日福建中醫(y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yī)院門診收治的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200例,并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00例。對照組中男45例,女55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43.21±6.77)歲;病程1~4年,平均(2.33±1.12)年。試驗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20~64歲,平均年齡(45.32±5.89)歲;病程1~4年,平均(2.61±1.78)年。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參照《內科學》[4]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和《中醫(yī)內科學》[5]眩暈的中醫(yī)診斷標準,辨證為風痰上擾型。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中西醫(yī)診斷標準者,且均經(jīng)詢問病史、臨床表現(xiàn)、TCD等確診為眩暈;②臨床資料完整,自愿加入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3.2 排除標準 ①多器官功能衰竭、嚴重肝腎功能衰竭者,非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暈;②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③嚴重意識障礙者,哺乳及妊娠期婦女。
1.4.1 對照組 對照組給予鹽酸氟桂利嗪片(國藥準字:H10920064)治療,5~10 mg/次,每天1次,以15天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4.2 試驗組 試驗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自擬中藥外用方治療,藥方組成:天麻20 g、白附子8 g、磁石20 g、石菖蒲18 g、澤瀉20 g、生姜18 g,將上述中藥研磨成細粉混勻,置于干燥通風處備用,治療時使用蜂蜜將5 g藥粉調制成糊狀后搓成丸狀,放于貼膏上備用,將患者穴位用75%酒精進行消毒之后,將貼膏貼于風池穴、翳風穴。囑患者早中晚各按壓穴位1次,以15天為1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5.1 眩暈障礙評分(DHI) 治療前后,用眩暈障礙評分量表(DHI)評估眩暈程度,按照0~4分分別從軀體性、功能性、情感性3個方面、25項進行評分,得分越高,表示眩暈越嚴重。
1.5.2 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 治療前后經(jīng)顱多普勒超聲(TCD)檢查,比較左椎動脈(LVA)、右椎動脈(RVA)、基底動脈(BA)收縮期血流速度情況。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療效指數(shù)=[(治療前評分-治療后評分)÷治療前評分]×100%。治愈: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shù)>90%,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顯效: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shù)為70%~89%,臨床癥狀及體征明顯改善,可正常工作及日常生活; 有效: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shù)為30%~69%,患者臨床癥狀及體征有所好轉,但仍有輕微晃動感、旋轉感,對工作及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 無效:治療后患者療效指數(shù)<30%,臨床癥狀及體征無變化甚至更差。治愈、顯效、有效計入總有效。
經(jīng)過治療,試驗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1.0%,高于對照組的89.0%,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n)
兩組患者治療后DHI評分均較治療前下降,組內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治療后試驗組DHI評分較對照組降低更明顯(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DHI評分比較 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兩組患者治療前TCD相關參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LVA、RVA及BA收縮期血流速度均明顯增高(P<0.05),且試驗組相關參數(shù)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組別例數(shù)(n)收縮期血流速度治療前治療后LVA27.18±3.7730.65±3.50▲對照組100RVA29.19±3.3432.98±3.66▲BA30.31±2.8933.54±3.62▲LVA27.16±3.6532.18±3.74▲△試驗組100RVA29.87±3.2834.02±3.79▲△BA30.24±3.7736.31±3.85▲△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或平素體內風痰濕偏盛,或感受外邪、外風擾動、體內素藏水飲隨外風上泛于頭面清竅,故出現(xiàn)諸如頭暈、目眩、天旋地轉之感、臉色慘白、冷汗淋漓等癥狀;或情緒不適,情志不舒,肝氣不疏,內動肝風,肝風挾痰上擾頭面清陽之竅,發(fā)為眩暈?,F(xiàn)代醫(yī)學認為眩暈多由于前庭系統(tǒng)疾病、腦血管疾病、頸椎病,以及其他如內分泌代謝疾病、心理精神因素導致的眩暈等。前庭系統(tǒng)疾病如良性陣發(fā)性位置性眩暈占很大比例[7]。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常引起頭暈、眩暈癥狀[8]。頸椎病也是造成眩暈癥狀的原因之一,頸椎骨質增生、頸椎失穩(wěn)、頸椎間盤退變、不當?shù)霓D頸活動、頸部軟組織病變、椎動脈病變、頸交感神經(jīng)刺激等都可引起眩暈[9]。本病病情復雜,發(fā)無定時,發(fā)則坐臥難安、痛苦不堪;甚則嘔吐、耳鳴。目前對于眩暈,無論是中醫(yī)治療還是西醫(yī)治療,大多是采用口服藥物,中醫(yī)外治法研究相對較少。穴位貼敷為常用的中醫(yī)外治法,有簡、便、廉、驗、不良反應少等優(yōu)點,本研究觀察自擬中藥外用處方對風痰上擾型眩暈進行穴位貼敷治療的效果,以探討穴位敷貼對眩暈的治療作用。
中醫(yī)“眩暈”一病,以“風、痰、虛”為其主要病因病機?!盁o痰不作?!薄盁o風不作?!薄盁o虛不作?!盵10]為祖國醫(yī)學中普遍認同的眩暈發(fā)病機理。本組方即是著眼于“風、痰、虛”的病因病機特點,從組方配伍入手。穴位貼敷中藥組方由天麻、白附子、磁石、石菖蒲、澤瀉、生姜6味中藥制備而成,其中白附子、天麻、磁石主治風,天麻平肝熄風化痰之力尤佳,輔以磁石潛陽熄風,穩(wěn)定神經(jīng)系統(tǒng),白附子性辛味甘氣溫,辛溫發(fā)散之力善于于祛風化痰?!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疏》曰:“性燥而升,風藥中陽草也……風性升騰,辛濕善散,故能主面上百病而行藥勢也?!盵11]白附子性辛溫氣機運動主升為入陽明經(jīng)之要藥,故而能榮于陽明經(jīng)所過之頭面。且白附子具有祛濕化痰、驅風止痙、解毒散結的作用。 石菖蒲、澤瀉二藥合用主治機體伏隱之痰濕,石菖蒲功用驅穢醒竅,宣肺化痰,澤瀉利水滲濕,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其有調節(jié)機體內部水液循環(huán)代謝的作用,對內耳性眩暈癥具有明顯功效。方中生姜辛開一味溫陽補虛、化痰開濁、振奮元陽,且天麻可平抑上焦之氣逆,石菖蒲開辟中焦穢濁之氣,澤瀉滲利下焦之濕氣,合用通達三焦,改善身體代謝。臨床上風痰上擾型眩暈患者多本虛標實,故為兼顧內外、扶正以能祛邪,并以其辛散之力助其余諸藥發(fā)揮效力、激發(fā)身體代謝。
本研究選取風池穴和翳風穴,二穴相合,能達到治風定眩的效果,用藥物辛散之力刺激穴位,激發(fā)經(jīng)氣循行,達到“開穴”之效,并充分發(fā)揮“祛風、化痰、補虛”之效,又因為是外用給藥,無需口服,克服了某些患者因病情原因無法施食的問題。方中諸藥合用可達到開穴、通利三焦之效。
綜上所述,本自擬中藥組方貼敷治療眩暈療效顯著,可明顯改善眩暈患者的癥狀和腦部血流狀況,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