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詩詞是中華文學藝術的瑰寶,是中國獨有的語言藝術,可以展現豐富的文化內涵,并且能夠結合多學科進行融合性的學習。從中國的國學復興路徑來看,在高校聲樂課堂中加入國學內容中的精華和古詩詞元素,能夠打造出更具音韻美感的聲樂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國學復興 高校聲樂課堂 古詩詞元素運用探索
目前,古風歌曲大行其道,但真正利用聲樂唱腔對古詩詞元素合理使用的并不多,為了能夠構建更有特色的聲樂課堂,就需要音樂教師將古詩詞藝術和聲樂演唱技巧同步結合,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
一、高校聲樂課堂中的古詩詞精華
(一)古詩詞元素的意境把握
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表現手法很多,詩人在進行詩詞創(chuàng)作的時候,往往將內心設置一個特定的環(huán)境,其心情也是非常獨特的。無論是暗喻、比擬,還是直抒胸臆,古詩詞往往擁有非常獨特的文化視角,且內涵較為豐富。聲樂教學中一定要更好地運用古詩詞借景抒情的手法。如果教師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古詩詞的意蘊,就可以更好地將情感融入聲樂課堂的表演技巧訓練之中。古詩詞的意境和意蘊是相通的,也正是因為這些意象的形成,才使得聲樂演唱中的氣息變化更好地契合歌曲的意義。
(二)調動古詩詞元素的演唱節(jié)奏
高校聲樂教育是在動靜結合的教育氛圍中進行的,講究虛實相生,二者相互交融,音樂的頻率和腔調與演唱的節(jié)奏彼此配合,人與音樂在一種和諧統(tǒng)一的態(tài)勢之下,逐漸展現出獨特的音樂情感。有節(jié)奏的唱腔和各類音調的調控作用,使得情感和情境在詩詞中的內容更加豐富而強烈。在詩詞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詩人的字里行間情感十分豐富,運用古詩詞的豐富元素,可以使得聲樂教學在一種有節(jié)奏感的韻律中進行。研究者發(fā)現,運用古詩詞元素中的節(jié)奏和唱腔,非常容易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之中表達情與景的交融,這與高校聲樂教學中的情景交融、詩詞內容豐富而情感濃烈的實際情況是緊密連接的。詩詞與音樂能夠起到比較好的教育作用,無論是演唱的節(jié)奏,還是唱腔的調控,情感的把握,都可以在一種唯美的狀態(tài)下進行。
二、倡導高校聲樂教學中古詩詞藝術的美學意義
(一)古詩詞藝術倡導品德教育與音樂結合
中國古詩詞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情感載體,無論是哪個朝代的詩詞,很多為人們所知的具體內容都可以使演唱者表達和理解人生之不易。實際上,古詩詞藝術中的很多美學體驗可以作為品德教育的標桿。時光的易逝能夠通過優(yōu)美的旋律去表現,這使得高校聲樂教學中的美學感受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巔峰。素質教育是非常復雜的進程,如果只是簡單地說教,基本上不會很大程度上內化,但是將古詩詞藝術與高校聲樂教育有機融合,品德教育和音樂教育之間的橋梁就被嫁接起來,人們就會感受到詩詞的情感和人的思想之間的連貫性。
(二)歌曲和古詩詞藝術之間的審美結合
聲樂歌曲和聲樂演唱手法與古詩詞藝術之間的融合,是現代與傳統(tǒng)融合的典范。在現代高校教育中,應提倡德育和智育的全面發(fā)展,提高學生創(chuàng)造美、理解美、審視美的能力。審美學習和審美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突破的。作為聲樂老師,運用自己的方式傳承中國文化是一種驕傲,學習古詩詞,對于中國文化的傳承和弘揚,對于中國民族精神的繼承和欣賞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商業(yè)教育和古詩詞的審美教育可以相互融合,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古詩詞,而且愿意了解古詩詞,這與中國的文化復興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通過日積月累,詩詞和音樂作品同樣能夠在高校學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中國古詩詞藝術是樂器表達和情感體驗中的一種婉約而內斂的連接,演唱者要有高超的聲樂表演技巧,并學習古詩詞藝術。這種意蘊濃厚的教育方式是音樂和古詩詞精華的融合,我們要從古詩詞本身的音高和內韻來了解中國高校的音樂教育,在聲樂教育中滲透國學教育和古詩詞元素,讓學生體會到在音樂中抑揚頓挫的美感,領悟詩詞中的意境和情懷。
參考文獻:
[1]宿魯雁.高校聲樂課堂古詩詞歌曲教學實踐探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9(06).
[2]晏紅.高職聲樂課堂古詩詞歌曲教學實踐與思考[J].職教論壇,2013(29).
[3]蘇玲芬.綜合性大學音樂學院本科聲樂課堂古詩詞歌曲教學探討——以《花非花》為例[J].北方音樂,2012(06).
★基金項目:本文系山東省藝術教育專項課題“國學教育背景下古詩詞歌曲在高校聲樂課堂中的教學實踐研究”(項目編號:YJ201911224)。
(作者簡介:馬雪婷,女,碩士研究生,山東協(xié)和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演唱)(責任編輯 張云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