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夢晗 谷 康* 孫鈺昂
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提出,加上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使得老年群體成為了現(xiàn)今社會關注的重點。為了增強老年人在戶外空間的幸福感,提高老年群體對城市公園的利用效率,本文以老年使用者為調研對象,采用POE使用狀況評價的方法對公園老年群體休憩空間使用情況進行評價,分析白鷺洲公園休憩空間在老年群體使用時出現(xiàn)的問題并提出優(yōu)化建議。通過現(xiàn)場調研以及實地訪問發(fā)現(xiàn),白鷺洲公園在為老年群體服務方面還有待提高,公園服務設施還需合理配置。
風景園林;老人群體;使用狀況評價;休憩空間;城市公園
在健康中國建設背景下,全國上下都重視人民的身心健康。為了增強人民體質、促進全民健身,建設環(huán)境適宜的公園是其中一項重要環(huán)節(jié)。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且老年人口的數量急劇增加。據統(tǒng)計,到2050年,中國60歲以上的老人占比將達到總人口的三分之一[1]。無可避免的人口老齡化正給中國帶來極大的挑戰(zhàn)。與其他年齡段人口相比,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變化巨大,生理機能退化,行動敏捷度降低,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降低,心理上容易產生孤獨感。而公園,作為城市中的綠色休閑空間,為市民,尤其是老年群體提供了日常鍛煉、休閑游憩的場所,成為支撐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保證。因此,提升景觀環(huán)境是健康中國背景下提高老年群體幸福感的重要一環(huán)。
當前已有大量的研究證明,戶外環(huán)境對于老年群體的健康有著積極效益[2]。如黃瀟融認為養(yǎng)老院中的芳香植物不僅可以有美化功能,還能利用其治療作用增強老年群體的體質,實現(xiàn)生理、心理的健康[3];譚少華認為自然環(huán)境相對于人工環(huán)境而言,對增強人們身體健康、預防慢性疾病發(fā)生等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4];周燕珉認為要積極推進老年宜居環(huán)境建設,保證老年人健康積極生活的基本權利,以保障老年群體的身心健康[5]。本文對南京白鷺洲公園內老年群體的休憩行為進行研究。白鷺洲公園是一個以自然山水格調為主的文化公園,建造之初主要為了展示當地文化風貌、體現(xiàn)園林歷史文化。發(fā)展至今,由于地處特殊的地理位置,其功能發(fā)生了一些變化,成為南京古城內老年群體聚集活動的場所,但是內部景觀設施布局等卻沒有跟上時代的步伐,未能做到對老年群體的全面考慮。因此研究南京白鷺洲公園內老年群體的行為習慣與休憩空間的使用情況,可以從老年群體的視角為老城文化公園的設計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對于推進老年宜居環(huán)境的建設具有積極的意義。
南京白鷺洲公園歷史悠久,曾是明代中山王徐達家族的別墅,至正德年間,徐達的后裔徐天賜將該園擴建成當時南京“最大而雄爽”的園林,取名為東園。歷經破壞整修后,如今的南京白鷺洲公園位于南京城東南隅,南臨長樂路,北接小石壩街,東倚明城墻,西止西石壩街,是南京城南地區(qū)最大的公園,水陸面積達18 hm2,其中水面占5.2 hm2(圖1)。白鷺洲公園地理位置特殊,是秦淮風光帶上的景點之一,又處于老城區(qū)密集的住宅區(qū)之間,周圍有白鷺小區(qū)、金陵閘小區(qū)、木匠營小區(qū)、武定門北巷小區(qū)等居民區(qū),是當地人,尤其是老年群體活動休閑的好去處。在調研時,正值公園免費開放的時期,周邊用地多是居住用地,老年群體使用頻率高,對于收集老年群體的休憩行為及數據十分有利。白鷺洲公園經過幾次的修繕,休憩空間和設施比較豐富,因此筆者能夠更準確地對休憩行為進行統(tǒng)計。由于調研期間,東園沿水岸一側到武定門出口這一段在進行整修,水岸的東側全部禁止市民游覽,所以本次調研范圍不包括東園的水岸東側。
調研時間在2019年5月至6月,南京正處于初夏季節(jié)。根據往年的天氣情況估計,公園早晨溫度約在20多度,天氣涼爽,人流量較大;中午溫度升高,人流量處于一天中最少的時段;過了午休時間,公園內人流量逐漸增多;傍晚溫度逐漸下降,人數再一次達到頂峰。因此筆者分別在四個時間段:6:00~8:00、10:00~12:00、14:00~16:00和17:00~19:00,研究老年群體的休憩行為。
筆者通過收集數據的方法來進行使用狀況評價研究。使用狀況評價是Post Occupancy Evaluation的譯稱,簡稱為POE。馬庫斯認為“使用狀況評價是指從使用者角度出發(fā),對經過設計并正被使用的設施進行系統(tǒng)評價的研究”[6]。數據采集包括九大類方法:問卷法、訪談法、觀察法、量表法、準實驗法、影像分析法、行為地圖法、物理行跡分析法、文檔資料分析法等[7]。本次調研使用訪談法、觀察法和行為地圖認知法,分別在四個調研時段內,按固定的環(huán)園路線,對公園各個分區(qū)的老年群體的休憩行為進行統(tǒng)計,研究各個休憩空間的適宜性。
對調查結果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制表后得到白鷺洲公園內老年群體休憩行為匯總表(表1)。從表中數據可以得出,老年群體活動類型主要分為通行類、休閑類和康體類,具體的活動內容主要為閑逛(散步)、休息和健身,跳舞和帶小孩等活動頻率次之,偶爾會有老年群體在白鷺洲公園內進行釣魚活動。
2.2.1 休憩空間與休憩座椅數分析
張琳、黎超在《挖掘歷史 整合資源 加快發(fā)展——淺析南京白鷺洲公園舊園改造工程》[8]中提道,為滿足不同年齡層使用者的需要,南京白鷺洲公園于2006年進行過一次大改造,將公園的功能分區(qū)進行重新劃分、合理布局,分別是入口配套服務區(qū)、群眾文化活動區(qū)、入口觀演區(qū)、水街旅游服務區(qū)、宗教文化功能區(qū)和管理功能區(qū)。筆者根據現(xiàn)場調研發(fā)現(xiàn),白鷺洲公園內部通過各種橋梁連接各個功能分區(qū),因此結合改造后白鷺洲公園的功能分區(qū)以及現(xiàn)場調研的情況,將白鷺洲公園劃分為五個區(qū),分別為入口觀演區(qū)、亭廊休憩區(qū)、群眾表演區(qū)、文化活動區(qū)、水街旅游服務區(qū)(圖2)。筆者統(tǒng)計了五個區(qū)域的休憩空間及座椅數量。其中文化活動區(qū)的休憩空間最多,共計11處,座椅數量達92個;亭廊休憩區(qū)的休憩空間僅為亭廊1處,座椅數量有31個;入口觀演區(qū)休憩空間有5處,座椅數量有30個;群眾表演區(qū)休憩空間有3處,但是沒有座椅;水街旅游服務區(qū)休憩空間有4處,座椅數量為11個。
1. 白鷺洲公園平面圖
2. 白鷺洲公園平面分區(qū)圖
表1 公園老年群體休憩行為匯總表
老年群體由于年齡、身體等原因,不宜久站,所以座椅的設置顯得尤為重要。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出,文化活動區(qū)的休憩空間最大,座椅數量最多,而群眾表演區(qū)則沒有座椅。結合實地調研情況來看,文化活動區(qū)人流量最大,是公園內最熱鬧的活動場所之一,老年群體喜歡聚集在此處,進行健身、跳舞、唱歌等活動;群眾表演區(qū)有供人遮陰避雨的場所,但是休憩空間內沒有任何可以倚靠休息的坐凳,老年群體常常坐在低矮的樹池旁,這給市民造成極大的不便;水街旅游服務區(qū)的休憩空間雖然有供市民休息的座椅,但數量遠遠不夠,與休憩空間不匹配,林間游步道兩側缺少坐凳,老年群體在此散步時常感到疲憊,因此水街旅游服務區(qū)的活力漸漸喪失。
加拿大學者伊尼西對影響老年群體活動的因素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場地的吸引度、氣候、空間獨立性以及座椅設置這四個因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座椅等休息設施的設置,對老年群體戶外活動的影響十分關鍵。日本是較早開始關注老年群體活動空間使用需求的國家之一。在日本,為了方便老年群體的活動,公園的地理位置會充分考慮到達的便捷性,公園休憩設施會盡量符合老年群體使用狀況,設置人性化,使老年群體在公園內的活動便捷、舒心。根據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理論基礎,結合筆者的調研情況,公園為了適應老年群體的活動需求,在關鍵的活動場所和游步道旁應多設置座椅,在人流量大的區(qū)域更應該增加座椅數量,以滿足公園內老年群體的活動需要。
2.2.2 不同時段老年人休憩行為分析
將白鷺洲公園內各分區(qū)不同時間段內老年群體數量與休憩行為進行統(tǒng)計(圖3)。從圖中可以看出,6:00~8:00和10:00~12:00兩個時間段是老年群體數量最多的時段。在6:00~8:00時間段內,進行健身活動的老年群體最多;在10:00~12:00時間段內,散步閑逛的老年群體逐漸增多,進行晨練的老年群體數量減少;14:00~16:00時間段內,由于天氣炎熱,休息的老年群體數量增多,其他休憩行為的老年群體數量急劇減少;17:00~19:00時間段內,老年群體來園進行散步活動,健身人數逐漸增多。
通過現(xiàn)場調研與數據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xiàn),清晨白鷺洲公園空氣清新,無強烈光照,老年群體喜歡在園內健身、打拳、小憩,此時園內90%的游客為老年群體。9點至10點,老年群體數量大,且多聚集在入口觀演區(qū)。此時,大雄寶殿和節(jié)義清廉碑前廣場上,老年群體多進行集體休憩行為,如唱歌、跳廣場舞,還有不少坐輪椅的老年人會選擇此時來園內休憩。10點后,太陽光逐漸強烈,老年群體多選擇在有樹蔭的地方或亭廊之下休憩。碑廊處樹蔭濃密,地勢平坦沒有臺階,可達性好,活動方便,所以多數坐輪椅的老年人會在此處活動。由于老年人的生活習慣和生理機能,11點半之后,公園內老年人數量逐漸減少。下午2點至4點,太陽暴曬,健身、唱歌、跳舞的老年人減少,多數集中在有樹蔭的亭廊建筑、浣花橋下乘涼。到傍晚時分,空氣清新,老年人群體感舒適,但是會受到蚊蟲的侵擾,因此多聚集在空氣清新、蚊蟲少的地方。此時,公園內的小山坡上蚊蟲聚集,無人問津,與清晨此處大量的人流形成鮮明對比。
為了深入剖析不同時間段受老年使用者青睞的休憩空間,筆者根據調研情況,繪制了行為注記地圖(圖4),并從五個區(qū)域內選取較為典型的休憩空間進行分析。
3. 白鷺洲公園各分區(qū)不同時段休憩人數
從行為注記地圖中可以看出,入口觀演區(qū)和文化活動區(qū)是白鷺洲公園中人氣最旺盛的區(qū)域,文化活動區(qū)次之,在亭廊休憩區(qū)活動的老年群體數量最少。入口觀演區(qū)因為有三個出入口,是白鷺洲公園內人流量最大的區(qū)域。浣花橋、大雄寶殿、花棲亭等亭廊橋閣都在入口觀演區(qū)內。老年群體進園后,常常就近在浣花橋上的座椅休息,同時可以欣賞身后水景。有大樹的遮擋和座椅等有利條件,入口觀演區(qū)內的碼頭也是人流集中的地方。文化活動區(qū)內的節(jié)義清廉碑前廣場,視線開闊,地形平坦,四周有大樹遮擋陽光,座椅數量充足,有曲廊環(huán)繞廣場,這塊區(qū)域可供老年群體進行豐富的活動,如唱歌、跳舞、健身、休息等。因此,文化活動區(qū)雖然離出入口較遠,卻是白鷺洲公園內人氣第二旺盛的區(qū)域。亭廊休憩區(qū)和水街旅游服務區(qū)因為樹蔭濃密,老年群體喜歡在下午太陽光強烈時于此休息乘涼。群眾表演區(qū)因為沒有休憩座椅,成為一處僅供市民通行、連接入口觀演區(qū)和文化活動區(qū)的地塊,偶爾有人在此健身。
2.2.3 休憩空間優(yōu)劣勢分析
筆者選取白鷺洲公園五個區(qū)域內較為典型的七個休憩空間進行研究,分析其優(yōu)劣勢(圖5)。
(1)碼頭。碼頭正對白鷺洲公園的北出口,向水面伸出一個親水平臺。在大樹下擺放了供人休息的座椅,老年群體喜歡聚集在此處,或休息,或健身。但是此處休憩空間的座椅數量遠遠不夠,市民多數會走下親水平臺,坐在臺階上休息。服務設施配備不齊全,缺少擺放物品的桌椅,給老年群體的活動帶來不便,健身時,他們隨身攜帶的包、水杯等物品只能掛在旁邊的樹枝上,形成不雅景觀。
(2)浣花橋。浣花橋正對白鷺洲公園的西出入口,調研時,秦淮燈會的裝飾彩燈還懸掛在橋上,許多老年群體在此處拍照、休息。浣花橋兩側留有充足的座椅,供市民休息、停留,橋上視野開闊,還可以遮陰避雨,因此是園中老年群體最熱衷停留的地方。
(3)東園歌榭。作為白鷺洲公園內表演節(jié)目的歌舞臺,正常情況下不對外開放。在東園歌榭的后臺,是一處供市民健身休憩的廣場。廣場面積大,視野開闊,但是沒有供人休息的座椅,綠化種植也達不到遮陰的效果,給在此活動的老年群體造成了極大不便。傍晚時分偶有老年人在此打拳、跳舞,總體上,在此處停留的老年群體數量極少。
(4)話雨亭。位于白鷺洲公園文化活動區(qū)域,在印月橋的南側,緊鄰水邊,是園內遮陰避雨的好去處。話雨亭內的座椅是四周環(huán)繞型,因此老年群體聚集在此處躲雨避暑時,喜歡下棋、打牌。話雨亭休憩空間充足,座椅數量足夠,四周植物種植茂密,可供遮陰,臨靠水邊,視野開闊,成為老年群體熱門聚集的場所之一。
4. 白鷺洲公園不同時間段老年人行為類型調研情況
(5)湘蕉苑。位于白鷺洲公園內唯一的湖心島上,在壹鑒堂前有一處公園內面積最大的樹陣廣場。樹陣廣場一側有部分石凳,但是由于老年群體的生理習慣,他們并不喜歡冰冷的石凳,而是選擇坐在東側的節(jié)義清廉廊下的木質坐凳。因為空間寬闊,此處成為老年群體健身、跳舞、打拳的好去處。在清晨,廣場上會聚集老年人進行群體活動。廣場東側的節(jié)義清廉廊座椅數量充足,可以遮陰避雨,老年群體喜歡在此處唱歌,成為白鷺洲公園里的一道風景線。但是,亭廊下的座椅沒有可以倚靠的擋板,降低了老年群體就坐時的安全感。
(6)白鷺島。位于公園的水街旅游服務區(qū),是春在閣東側的山坡。島上綠化種植豐富,但未經管理,風貌不佳,蚊蟲較多,且道路兩側座椅數量很少,老年群體不常在此處散步。島上有一片空地分布著三處座椅,但由于空地可達性不強,地勢不平坦,周圍沒有高大的喬木遮陰,因此,即使有供人休息的座椅,老年群體也很少來此處休憩。
(7)碑廊。位于公園的亭廊休憩區(qū),是一處鄰水的狹長地帶。長廊可以遮陰避雨,座椅充足,但多數是石凳,沒有靠背,老年群體僅在烈日時在此休憩。因為地勢平坦又靠近西側入口,所以多數乘坐輪椅的老年人喜歡在此處停留。此處鋪裝多采用光滑的花崗巖,缺少防滑處理,對游客造成不便。
老人的行為方式會伴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感知能力、運動系統(tǒng)功能、神經系統(tǒng)功能,以及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等生理功能的退化為其帶來了一系列的負面心理問題,如孤獨、失落、恐懼、依賴、抑郁、健忘及癡呆等[9]。由于國外進入老齡化社會較中國早,因此,在面對一些由其引發(fā)的社會問題時,已經提出了一些可行措施,在適老性方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人性場所——城市開放空間設計導則》一書中,克萊爾·庫伯·馬庫斯與卡洛琳·弗朗西斯單獨列出一章提出,針對老年群體的戶外活動空間規(guī)劃應重視老年群體的生理及心理需求,遵循適老性設計導則。筆者根據調研結果,結合老年群體的生理及心理需求,提出適宜老年人活動的休憩空間設計建議。
3.1.1 空間的可達性
6. 圍合空間
7. 代際共享空間
8. 動靜分區(qū)
空間道路的連貫性和無障礙性,能夠保證老年群體和其他人群方便、自由地在公園內活動。在老年群體到達和使用的范圍內,應盡可能進行無障礙設計,如設置無障礙坡道、扶手等設施,保證老年群體活動的相對獨立性,使老年人能夠自由活動[10]。坡道要注意防滑處理,保證老年群體活動的安全性。公園內主要活動空間要離出入口較近,方便老年群體進園內能夠快速地活動。在白鷺洲公園內,主要出入口附近都安排了活動空間,但是無障礙設施的布置還需加強。
3.1.2 空間尺度適宜
一般在綜合公園內會有明顯的功能區(qū)劃分,這對于需要安全感的老年群體來說是一項優(yōu)勢,但不利于老年群體在公園內的交流活動。老年群體由于身體機能等原因,無法進行長時間長距離的運動,因而活動區(qū)域的面積不宜太大,尺度要適宜。老年群體活動密集區(qū)域,可利用植物、座椅、鋪裝的巧妙結合,營造圍合、半圍合或開敞的適宜空間,在給老年群體帶來安全感的同時,方便其交流活動。開敞空間應盡量靠近老年群體能夠快速到達的區(qū)域,并結合廣場布置,使老年人可以進行廣場舞、健身等活動;半圍合空間宜布置在主路附近,靠近建筑或臨水[11]。此處空間應遮陰效果好,休憩空間充足,老年群體可以在此進行聊天、下棋等活動;圍合空間應遠離開敞空間,使想要獨處的老年人不被外界喧囂打擾,又能看見其他老年群體進行的活動。例如通過坐凳、綠籬和樹池的結合將空間劃分(圖6),尺度適宜,營造出不同氛圍,給老年群體帶來安全感。
3.1.3 代際互動
老年群體由于年齡問題及家庭原因,常常會感到孤獨。因此,與他人交流是老年群體進行戶外活動目的之一。設計公園時,可以設置一些共享空間。具有一定防衛(wèi)功能的半圍合空間可以保證老年群體的安全感,有助于老年群體的交往[12]。同時應該考慮到老年群體代際互動的需求,比如為了加強老年群體和兒童的互動,可以創(chuàng)造多樣的老幼共享空間。保持兩個空間相鄰、視線通透并具有便捷的可達性,讓老年群體在照看兒童的同時,能夠與其他攜帶兒童的同齡人交流攀談,甚至開展他們愛好的活動,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13],如紐約中央公園代際共享空間(圖7)。
3.2.1 環(huán)境舒適
為了滿足老年群體的活動需求,使老年人在公園內感到安逸,公園設計要考慮到環(huán)境的舒適和設置的便捷[14]。保證空氣清新、無污染,植物配置要適宜,遮陰效果好。出于對老年群體健康的考慮,在植物選擇方面,建議少種植楊樹等飄絮植物,注重選擇具有殺菌、藥用作用的植物,如金銀花、菊花、鳳仙花等[15],可以補植一些驅蚊植物,為老年群體減少蚊蟲困擾。同時,植物配置應適當加強色彩感和氣味,通過色彩、香味刺激老年群體的視覺和嗅覺,愉悅身心。配套設施的布置同樣重要,如休息坐凳、桌椅、健身器材等。白鷺洲公園內配套設施的布置還需強化,可以增加一些專門擺放隨身物品的平臺,方便老年群體活動,保護公園內的植物景觀。
3.2.2 動靜分區(qū)
老年群體喜愛的活動類型不同,在公園設計時要考慮到不同老年群體的需求,做到動靜功能的分區(qū)[9],使兩個活動區(qū)的老年群體在活動時互不打擾,同時滿足其可達性。圖8中,空間C通過樹池、綠籬的圍合形成一個私密空間,老年群體可以獨處休息,也可以進行小范圍的集體活動,如下棋、唱歌等活動,此處的老年人可以與空間A處的人進行溝通交流;空間A視野開闊,老年群體可以在此進行跳舞、健身等集體活動;過渡空間B連接A和C,中間的花壇對場地既隔離又聯(lián)系。整個空間動靜分區(qū),老年群體各自活動,又相互聯(lián)系。
在健康中國戰(zhàn)略的支持下,南京白鷺洲公園將成為城市中相當重要的群眾休憩場所。筆者通過現(xiàn)場調研,研究老年群體的身心需求和行為習慣,總結調研結果,為之后公園設計提供參考,以營造和諧的城市公園環(huán)境,為老年群體創(chuàng)造更加合理的活動空間,使這個歷史底蘊豐厚的公園在現(xiàn)代社會更加接地氣。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市民對于生活環(huán)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各個年齡層的市民都想獲得高質量的公園游憩體驗。為廣大市民,尤其是老年群體提供優(yōu)質的公園服務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健康中國政策的支持下,風景園林設計師要建設適宜市民使用,更適宜老年群體需求的公園,未來繼續(xù)完善在公園的配套設施建設、無障礙設施的設置、動靜空間的合理劃分以及康養(yǎng)植物的應用等方面,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好的戶外活動環(huán)境。探索可行的適老性公園設計方法,對城市建設起到重要作用,對于提高老齡化社會的城市景觀建設水平更具有深遠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