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瑩 韓 濤 翁 如
(四川電影電視學院,四川 成都610000)
國家指導方針政策:
2001 年7 月,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實驗稿)》首次將戲劇列入藝術綜合課程;
2014 年6 月,北京市教委開啟“高參小”(高校、社會力量參與小學體育美育發(fā)展)項目,北京28 所高校和社會團體共同推動140 余所小學加強對青少年的戲劇美育工作;
2015 年9 月,《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將戲劇課加入義務教育階段和普通高中的選修課內;
2018 年4 月起,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27所學校共同推動北京市超過16 個區(qū)、404 所學校把戲劇教育納入到日常美育中;
2019 年,文化部直屬的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將在年內推出首部中小學戲劇教材,推動戲劇教育走進更多校園;
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并發(fā)出通知,要求各地區(qū)各部門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教育戲劇的本質是教育,將戲劇融入教育,用戲劇的方式達到教育的目的。作為一種綜合性的全人格素質教育方式,幾乎將所有的戲劇藝術表演形式囊括其中,又因其對生活和社會的高度模仿,鼓勵孩子思考各種問題、感受各種情感,更好地培養(yǎng)多樣化的溝通能力、協(xié)作能力和自我表現能力,因此被認為是當今的“全人教育”與“終身教育”并存的藝術教育方式。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中國歌詩的發(fā)軔,可以追溯到黃帝、堯、舜、夏、商、周時代,隨著語言和器樂的發(fā)展,歌詩也逐漸成為傳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兩千多年來,中國的詩歌傳統(tǒng)綿延不絕、從楚辭、漢魏樂府、唐宋詩詞、元南北曲,乃至明清韻文,都可以隨口吟唱。作為聽覺藝術、聲音藝術的詩詞,在現當代結合戲劇表演的方式,越來越多元化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詩歌重抒情,戲劇重情節(jié)、重個性語言的塑造,經國際多國權威研究證實,戲劇教育能促進兒童母語交流能力、主動學習能力、文化表達與審美能力等素質教育核心能力,在兒童多元智能、兒童認知與情商發(fā)展方面亦有著獨一無二的推動作用。小學階段處于兒童時期的高級階段,如何使中國古典詩詞演唱融入于小學戲劇教育當中,值得研究與推動。
《詩大序》中說:“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中國詩歌塑造了許多不同的人物,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寫的是一位女子起床后精心打扮的動作,其中又蘊含了少女初次赴約的憧憬;再如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詩人囚禁小樓,看到落花入水,故國情傷,不由得黯然神傷;李白《子夜吳歌》中妻子在家槌衣盼著戰(zhàn)爭早日結束,邊關的丈夫早日回來的情形……人物、性格、情緒、節(jié)奏都凝結在一首短短的詩詞里,如果讓小學生們從字面上單純的理解真的太難,可以通過戲劇舞臺表演的形式,分好角色,體會詩中的意義和人物形象,真正意義上把握住詩歌的情感、語感、美感、樂感,才能從源頭是感受到詩歌充滿神性和人性的光輝。
自孔子開始,中國的教育家就注重積累優(yōu)秀的詩歌,這些詩歌經過千百年流傳至今,我們作為表演專業(yè)的教育者和傳播者,更有責任有義務讓更多的孩子們在義務教育階段就受到詩歌的浸潤,通過詩歌的朗誦、詩歌的演唱、詩歌人物角色地刻畫和塑造,融合現代新媒體手段,把中國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遞到世界各地,讓小學生們成為詩歌的接受者、傳承者、創(chuàng)作者,把流淌在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每一個字、每一個音、每一個詩人背后的故事再現出來,結合戲劇表演中的教學手段,細膩、精致、微妙地傳達聲、情、意、韻,推動中國的禮樂文化。
現階段,我國義務教育小學階段的聲樂課教學做了相當大的改變(以成都市為例),聲樂課教學有了一些突破,越來越多的聲樂教育工作者,能夠結合當下的教育教學思想,把戲劇教育課程的理念和目標融于其中,但仍然存在一些實際的問題,作為教育工作者,要想盡辦法和手段使聲樂教學的實際教學質量得到進一步提高,使戲劇教育不再是一句空話。
1.注重學生專業(yè)基礎的訓練、美育能力的培養(yǎng)
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育。我們在注重專業(yè)基礎訓練的基礎上(例如,聲樂、臺詞、形體、表演等),不斷總結、不斷嘗試,才可能使學生具有一定的藝術成就。實際的聲樂學習過程中不僅要學習聲音技巧以及語言表達能力,還要加強戲劇理論知識的學習。在實際教學中注重激發(fā)學生的演唱熱情,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人,培養(yǎng)美育能力,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2.加強舞臺表演練習,使專業(yè)課程之間進行多維度的聯系
培養(yǎng)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孩子們的綜合素質和實際能力,也是塑造表演中人物的功能體現。通過聲音、情感、形體和舞臺背景效果,進行綜合藝術表演。加強各學科之間的有機結合,整合美育資源,完善多方教師授課之間的默契度。有意識的培養(yǎng)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的發(fā)音朗讀,聲樂表演,把教學中所學習到的能力都應用到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去。
3.完善理論與實踐教學,開展課外實踐教學活動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過于主導課堂,學生被動接受,雖然在實際理論知識的掌握上的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但實際只要學生開始演唱或者表演時,其中存在的弊病就會被凸顯出來。可以使音樂、美術、舞蹈、戲劇表演等課程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多開展豐富多彩的共公藝術課程。開闊人文視野,引導學生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4.全面深化教學改革實踐,逐步完善“藝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藝術審美體驗+藝術專項特長”的教學模式
通過聲、臺、形、表課程的基礎訓練,以中國古典詩詞“作品”為任務,通過配樂朗誦、臺詞及戲劇舞臺表演,有效的整合教學內容,科學設計各門專業(yè)課程之間的實踐一體化,達到演出能力培養(yǎng)的目的。
實施方案:
(1)古詩詞的朗誦及聲樂表演教學法,古詩詞朗誦的發(fā)音及聲樂演唱的正音,再學習古詩詞編曲的旋律進行教唱,在完成既定的聲樂任務后,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唱;
(2)經典作品中人物角色表演的模仿教學法,使學生直接參與到經典作品人物角色中去,通過演唱與舞臺表演的形式,打破了傳統(tǒng)的聲樂演唱形式,讓學生著演出服裝、融入人物角色、通過合理的臺詞對白和自然的舞臺表演,通過表演和演唱,更好的服務于學生;
(3)充分發(fā)掘學生的表演創(chuàng)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持續(xù)建設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校園基地,努力培養(yǎng)心靈美、形象美、語言美、行為美的新時代少年兒童;
(4)豐富少年兒童的藝術實踐活動,大力推廣課本劇、合唱、合奏,成立藝術實踐工作坊等實踐活動,以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導向,發(fā)揮各個小學之間的團結協(xié)作,發(fā)揮示范引領作用。
在實際義務教育小學階段,專業(yè)教師可通過多樣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如鼓勵一些優(yōu)秀的文藝工作者進入校園,提供美育教學服務,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參觀一些專業(yè)性的藝術舞臺,了解臺前幕后的故事。只有在教學模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才能進一步滿足學生的實際需求,真正讓學生們通過戲劇舞臺表演、通過聲樂演唱實踐,汲取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養(yǎng)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