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靜喜
(東港市中醫(yī)院綜合內(nèi)科,遼寧 東港 118300)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種非器質性病變的消化道疾病,在人群中的發(fā)病率高,全球的患病率大概在10%~30%[1]。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西醫(yī)主要以對癥治療為主,難以根治。中醫(yī)學將本病歸于“痞滿”“積滯”等范疇,并積累了豐富的治療經(jīng)驗。本研究采用調胃健脾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獲得滿意的效果,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擇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9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排除標準:①伴有萎縮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惡性腫瘤等疾病;②嚴重內(nèi)分泌代謝疾??;③嚴重原發(fā)性心、肝、腎、肺等疾?。虎苤囟冉箲]、抑郁;⑤處于更年期綜合征狀態(tài)。男37例,女53例;年齡25~65歲,平均年齡(39.25±7.82)歲;兩組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對照組接受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口服沙必利片5 mg,每日3次,飯前0.5 h服藥。研究組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加用調胃健脾湯加減治療,方劑組成:黃芪15 g,枳殼12 g,神曲15 g,烏賊骨18 g,川芎12 g,山楂15 g,山藥15 g,麥芽15 g,旋覆花15 g,甘草10 g。每日一劑,分作3次溫服。
1.3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對兩組患者的主要癥狀進行計分,包括脘腹脹滿、噯氣呃逆、胃脘隱痛、納差食少等,可計0、2、4、6分,分數(shù)越高則癥候越嚴重。判斷臨床療效:治愈:主要癥狀積分減少超過95%;顯效:主要癥狀積分減少70%~95%;有效:主要癥狀積分減少30%~70%;無效:未達到有效標準。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表示有明顯差異。
2.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兩組治療后的脘腹脹滿、噯氣呃逆、胃脘隱痛、納差食少等主要癥狀積分均明顯下降(P<0.05),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痊愈21例(46.7%),顯效15例(33.3%),有效8例(17.8%),無效1例(2.2%),總有效率97.8%;對照組痊愈14例(31.1%),顯效20例(44.4%),有效5例(11.1%),無效6例(13.3%),總有效率86.7%;研究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主要癥狀積分比較()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比較,#P<0.05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機制復雜,胃腸激素分泌失調、胃運動及排空障礙、幽門螺桿菌感染等因素對交感一副交感神經(jīng)的慢性刺激對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fā)病有重要作用。本病不易治愈,西醫(yī)主要采取抑酸藥、促動力藥、根除Hp感染等方法,但往往難達理想。中藥在調理脾胃方面具有突出的優(yōu)勢。中醫(yī)認為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若脾胃轉樞失常,升降不行,則可導致脾胃功能失調。其病機多以氣虛為本,氣滯為標[2]。
調胃健脾湯中黃芪益氣固表,溫養(yǎng)脾胃;枳殼行氣消積,二藥合用攻補兼施。川芎行氣開郁,增進一步增加氣機的調理。神曲健脾胃和;山楂健胃消食;麥芽行氣消食、健脾開胃,三藥合用專治納差。烏賊骨制酸止痛;旋覆花降氣、止嘔;山藥健脾益胃;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健脾開胃、調理氣機、降逆止呃等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枳殼具有調節(jié)胃腸功能的作用,能夠增強胃動力,促進腸蠕動。山楂有機酸部位對胃腸運動具有單向調節(jié)作用。旋覆花可能通過阻斷5-HT3受體與NK1受體,抑制炎性介質釋放,從而發(fā)揮止嘔止吐及保護胃腸道黏膜的作用[3]。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的脘腹脹滿、噯氣呃逆、胃脘隱痛、納差食少等主要癥狀積分均明顯下降,且研究組明顯低于對照組,研究組總有效率97.8%,明顯高于對照組86.7%。證明,調胃健脾湯加減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確切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