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誠輝
摘要:隨著文化翻譯領(lǐng)域越來越受到學者們的關(guān)注,從Bassnett的“文化翻譯理論”角度研究西方詩歌英譯漢的翻譯策略具有重要的學術(shù)意義。因此,本文試圖以Sonnet18的漢譯文本為例,探討“文化翻譯理論”在詩歌翻譯中的體現(xiàn)和其對西方詩歌翻譯的指導意義。
關(guān)鍵詞:翻譯策略;Sonnet18;文化翻譯理論。
一、文化翻譯理論概述
謝天振(2014)在《隱身與現(xiàn)身》一書中指出,當代西方學者在翻譯研究上最大的突破就是將翻譯置于跨文化、跨學科的大背景下,即越來越多的學者從文化層面審視翻譯,將文本作為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來分析。20世紀90年代,Bassnett和Lefevere首次正式提出了“文化變遷”的概念形式(1991)。[1]甚至有人認為,翻譯單位已經(jīng)開始從文字到文本、從文本到文化的轉(zhuǎn)換。
Bassnett認為翻譯不是一種純粹的語言行為,而是深深植根于語言文化之中。經(jīng)過多年的翻譯理論研究,Bassnett提出了“文化翻譯理論”的觀點:“首先,翻譯應以文化為單位,文本不應僅僅停留在先前的文化語境中;其次,翻譯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解碼和重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交際行為;第三,翻譯不應局限于對原文的描述,而應在目的語文化中實現(xiàn)功能對等?!盵2]Bassnett將文化作為翻譯的一個單元,無疑開辟了翻譯研究的新視角。
二、文化翻譯理論下的西方詩歌翻譯
詩歌翻譯屬于文學翻譯,因此沒有固定的評價標準。但在世界文化一體化的時代,古代詩詞中的文化因素如何翻譯和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具體的做法是,在翻譯過程中,純語言水平應該被馴化,而文化水平應該努力最大化異化(1999)。[3]換言之,譯者在充分展示詩歌原意的同時,也要努力體現(xiàn)翻譯中的文化獨特性。
莎士比亞賦予十四行詩以優(yōu)美的歌謠來歌頌友誼和愛情,其中Sonnet18是一個典型的代表作。本文根據(jù)譯者的風格和各譯本在當今社會的流行程度,選取梁實秋、屠岸、孫大禹對此詩的三個譯本進行比較分析,探討“文化翻譯理論”在翻譯實踐中的體現(xiàn)和指導意義。
三、譯本研究
在這一部分中,作者將首先對不同具體句子的翻譯進行集體分析,然后再分別對三個不同版本進行了全面的分析。
(1)“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
三位翻譯大師都把“summer”譯成了“夏日或夏天”,傳達了這首詩的原意。然而,在孫的翻譯文本中,“初”和“清”更成功地表達了這個夏天的特點。因為,根據(jù)對英國文化和語境的理解,這里提到的夏天并沒有中國那么熱。所以孫較好地完成了“文化翻譯理論”所要求的文化轉(zhuǎn)移的使命。
(2)“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
由于英國的海洋性氣候使得英國夏季雨水充沛且非常潮濕,因此英國的夏季時間非常短。它們的譯本都表達了這一特點和詩中所隱含的無奈意義。然而,本文認為孫的翻譯中“孟夏的良時”更好地傳達了該句在中國文化下的獨特意義”。
(3)“So long as men can breathe, or eyes can see./So long lives this, and this gives life to thee.”
在詩的最后,詩人指出最好的朋友將與詩歌共存。梁和屠的譯本缺乏原詩的美,而孫的譯品“只要人們還活著,眼睛還能看,這首詩便能栩栩賦予你霞丹”則很有藝術(shù)性。這正是Bassnett所說的移植意境的特點,同時也符合西方詩歌的特點。
總體上來說,梁實秋的譯文讀起來更像散文。譯本重視文本意境的傳達,強調(diào)神似而不是形似。因此,從形式上看,翻譯沒有嚴格的規(guī)則,相對松散。從措辭上過于通俗,在漢語語境中,許多詞不是最佳選擇。
屠岸的翻譯恰當?shù)靥幚砹嗽姼璧捻嵚?。十四行詩中使用的句型對中國讀者來說是比較陌生的。因此,在現(xiàn)代漢語的幫助下,譯者盡量避免使用靈活的歐化語法。但這種做法同時弱化了原著風格的美感。
相比之下,孫大禹的翻譯在形式上則依賴于十四行詩的押韻,這與原詩的押韻和格式是一樣的。這種翻譯選擇既反映了Bassnett所提到的文化轉(zhuǎn)換形式的特點,也符合西方詩歌的特點。同時,在詞語選擇上,孫大禹在新的語境中很好地體現(xiàn)了原詩的文化意蘊。
四、總結(jié)
基于上述理論和觀點,本文試圖對Sonnet18的三個中文譯本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在這首詩的文化翻譯上存在的差異。就目前的研究來看,譯者很難實現(xiàn)文化的徹底轉(zhuǎn)換,即完全完成“文化翻譯理論”的要求。本文認為,孫大禹的翻譯是獨特的,更符合“文化翻譯理論”的需要,為后世詩歌翻譯工作者提供了更好的參考和指導。譯者必須對源語和譯入語文化都有一個準確的理解。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充分利用各種翻譯策略,選擇異化和適當歸化的方法,注重文化內(nèi)涵的闡釋,追求文化功能的對等。同時,也要注意形式,盡量使用適合目標語言的語言表達方式,減少閱讀障礙,增強文化轉(zhuǎn)化和交流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廖七一. 當代英國翻譯理論[M]. 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362 - 363.
[2]孫大雨.英詩選譯集(英漢對照版)[M ].上海:上海外語出版社,1999.
[3]Susan Bassnett and Andre Lefevere, eds.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J]. Target, 1991, 3(1):114-116(3).
[4]孫致禮. 文化與翻譯[J]. 外語與外語教學, 1999(11):42-4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