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海芬
曾看到某位評論家評論當代中國文壇,說最熱鬧、最強勢的是小說,最有成就的卻是詩歌。誠然,在當今有點浮躁有點急功近利的中國文壇,能一直默默地堅守詩歌這塊陣地、沉靜地退守到詩歌本體的人實在難能可貴。老飛魚就是其中一位從90年代一直堅持至今的詩壇老將。
私以為,老飛魚的詩歌主要有以下特點。首先,他的大部分詩歌是口語詩歌。他的詩歌敘述的語言通俗樸實,比較口語化,讀起來質(zhì)樸醇和。當代著名詩人、作家伊沙說,口語詩歌已蔚然成為當代詩寫作的主流??谡Z詩歌和學院詩歌的本質(zhì)區(qū)別在于口語詩歌更注重回歸個體、更貼近生活。老飛魚的口語詩歌以敘事式的寫作手法,以表現(xiàn)平民化的語氣,簡潔又恰當?shù)貢鴮懮畹恼鎸嵑蜕捏w歷。試看他的《虛構(gòu)的愛情》中的詩句:長尾巴的少女再次出走 / 她要去野外把愛情守候 ?/ 為此,月亮努力地圓啊 ?/ 秋蟲也使勁叫錚錚 ?/ 村前大槐樹下,傳說中的 ?/ 螳螂少年將驚艷顯身 ?/ 他有著善公子一樣的明眸 ?/ 和冰薄荷一樣的嘴唇 ?/ 長尾巴的少女摟住良人 / 像摟住一縷秋風 / 和所有愛情一樣 / 也有打情罵俏,也有秋波暗送 / 而天空會準時送來一輛自行車 / 載著他們,奔向落日的盡頭。這樣的詩歌,語言明白易懂,沒有多余的修飾,也不故作神秘,口語化的敘述更容易讓讀者進入詩中所表達的現(xiàn)實經(jīng)驗。
口語入詩,古已有之。白居易就是其中之一,他喜歡提煉民間口語、俗語入詩,他給后人留下了很多傳世之作,連老婦人也可以讀得懂。不少名句如“不到長城非好漢”、“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等,明白如日常說話,一讀就能記住。
貼近生活是老飛魚詩歌的另一特色。我們知道,詩歌是有靈性的,它不能回避生活。凡是經(jīng)歷生活的錘煉、發(fā)自肺腑的感受的文字,都是有修煉有收獲的。詩歌要介入生活,除了要把握切入的層面,還需要把握度。老飛魚的詩筆,把柴米油鹽的普通時光和身邊的人和事冶煉成了對生活的智慧的結(jié)晶。他的詩歌充滿了生活氣息,他以犀利的洞察力和老練的文筆,恰到好處地給我們鋪展了一幅幅生活的真實畫面。在《挨揍的淑芬》中,他寫道:瞎了眼的淑芬,投人身的淑芬 / 活該挨揍的淑芬 / …… / 缺心眼的淑芬,筋骨癢的淑芬 / …… / 好大方的淑芬,觸霉頭的淑芬 / 一世翻不了身,活該嚼爛咸菜的淑芬。這首詩手法獨特,似貶實褒,明黑暗贊,凸顯了憨實的淑芬的高尚品格。在《聽女兒彈琴》中,他又寫道:女兒的小手,是風纏繞的花朵 / 從鋼琴四季的果園里 / 收獲葡萄,草莓,西瓜,芒果 / 陽光的馬車在G大調(diào)的戈壁搖晃 / 落日的紅頭巾,像跳動的心臟 / 女兒的眼眸,是鋼琴夜空閃爍的星辰。而詩人則還原為一位慈愛而又有一顆童心的父親,對女兒的憐愛躍然紙上:我在鍵盤鋪就的鋼琴小路上奔跑 / 濺起的石子,砸疼了兔子的腦袋 / 它在我身后扮鬼臉,哦,這一切真的很好。慈父心愛女情,好一幅天倫之樂的美麗畫面!
此外,老飛魚也非常關注弱勢群體,反映他們的生存真相。在老飛魚的很多詩歌中,他對生活在社會底層小人物表達了極大的悲憫。在《街頭藝人》一詩中,獨腿藝人“第一次,起調(diào)太高,他 / 吐下舌頭,抱歉地笑笑 / 第二次,又把調(diào)子起低了 / 他夸張地咳嗽,用尖細的女聲咒罵自己”,這些讀起來似乎很娛樂很輕快的詩句,細細體味,卻品出一絲悲苦。老飛魚對底層小人物的關愛在他的《月光》一詩中更描述得特別深入人心:
《月光》
請為窮人守候幸福
請伸出你清輝的長臂
為窮人取下果腹的糧食
如同靜物畫,月光
請照亮云中的家譜
讓窮孩子發(fā)出金子的笑聲
請澆灌五月的麥地
磨快窮人的鐮刀,月光
請為窮人開辟光明的前程
月光,你是窮人免費的燈籠
窮人在大地行走,奔波
為你歌唱,泣不成聲
月光,請為窮人守候最后的糧食
你要原諒窮人的粗俗,當他們贊美你
你要微微探下身子,為他們抓取漂浮的饅頭
正如老飛魚在他的詩集《透明的短歌》后記中所說:“詩歌無非是喜怒哀樂,更多地表達私人化的存在罷了,硬要往里面添加沉重的東西,除非情之所至,否則只會令人懷疑?!蔽屹澩瑸樾撵`寫作的觀點。寫詩,其實就是寫出內(nèi)心深處那種柔軟的感動和觸動靈魂的感受。讀者讀詩,并不僅僅是讀詩中的樹木有多高大,鳥兒飛翔得有多高,或者大地變化有多神妙,更重要的是,他們讀的更多是詩句蘊含的哲理,體味語言的力量,從而獲得生活的思辨、探究和領悟。因此,老飛魚運用樸實的描寫和嫻熟的句式轉(zhuǎn)化,手法虛虛實實,帶給人帶來率真又不失浪漫的詩意。然而,他的詩歌又絕不僅僅是浪漫的詩意,它更是一把犀利的匕首,回歸詩歌本體,回歸本心,直指向真實的生活,讀者能感受得出詩人在踏實的生活中綻放出來的體悟。
參考文獻:
[1] 文寬.《論新詩語言口語化的演變》[J],安徽:安徽文學 2012
[2] 老飛魚.《透明的短歌》[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13
[3] 黎風.《新詩的口語化寫作》[J],北京:光明日報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