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國作為一個人口大國,在涉及人口的犯罪方面所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而拐騙、拐賣兒童這一類不法行為則占了這一類犯罪的絕大多數(shù)。這一問題背后不僅是一個復雜的兒童拐騙、拐賣的犯罪網(wǎng)絡和利潤龐大的交易市場,更是公力救濟和私力救濟與之博弈下的膠著局面。而尋找被拐兒童一直以來都是整個社會所關注的焦點,本文試從當今中國尋找被拐兒童這一社會問題的大背景入手,對這一問題的現(xiàn)狀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被拐兒童 面臨的現(xiàn)狀 難題分析
一、中國被拐兒童界定的法條分析
我國對于被拐兒童這一概念一般定義在被拐騙和被拐賣的兒童這兩類情況下?;谶@種前提,我們就可以把被拐兒童與失蹤兒童這兩個有交叉的概念區(qū)別開來。一般來說,失蹤兒童我們將其定義為下落不明的兒童。從結果上來看,被拐騙和被拐賣的兒童在沒有被追尋回來的情況下都屬于失蹤兒童。但是從狀態(tài)上來看,失蹤兒童還包括自己走失的兒童。鑒于失蹤一詞所帶來的歸屬類別上的不確定性,本文對其中所包含的被拐兒童這一特定概念加以區(qū)分并進行研究,這里的被拐兒童則包括被拐騙和被拐賣兒童這兩種具體情況。注意,對于以出賣為目的而偷盜嬰幼兒這一行為,雖然在拐賣兒童罪中有相關規(guī)定,但是不在本文討論的范疇之內。
根據(jù)我國刑法第二百四十條對于拐賣兒童罪的相關規(guī)定,拐賣兒童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兒童的行為。拐賣兒童罪所侵犯的客體是兒童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其本質是將兒童作為社會關系之客體,作為商品予以交換,使其人格尊嚴受到嚴重的踐踏。其對象僅指未滿14周歲男女兒童。 “拐騙",是指采用欺騙、利誘等方法使被害人輕信后脫離家庭,置于行為人控制之下;“綁架”,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麻醉等方法劫持兒童;“收買”,是指以出賣為目的,用一定的錢物購買兒童;“販賣”,是指將拐騙、綁架、收買的兒童轉手出賣;“接送”、“中轉”,是指在拐賣兒童的共同犯罪中,分工接送被害人或者將被害人轉手交給其他人販,為人販找買主、為人販子在拐賣途中窩藏、看管被拐賣兒童的行為。行為人只要實施了上述行為之一的,即構成本罪。
而我國刑法第二百六十二條對于拐騙兒童罪的相關規(guī)定,拐騙兒童是指以欺騙、引誘或者其他方法,使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jiān)護人的行為。本罪的客體是他人的家庭關系以及兒童的合法權益。本罪的客觀方面表現(xiàn)為拐騙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jiān)護人的行為。本罪的“拐騙”是指利用欺騙、利誘或者其他手段將兒童拐走予以控制的行為。欺騙、利誘或者其他手段,可以是直接對被拐騙的兒童實施,也可以對兒童的監(jiān)護人、看管人實施。
拐賣兒童罪的客觀方面出現(xiàn)了與拐騙兒童罪中相同的拐騙行為,我們從犯罪目的的角度加以辨析,便可知道兩罪的不同之處。兩罪都侵犯了他人的人身權利,犯罪對象都是兒童,都可以采取欺騙手段。但是兩罪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犯罪目的不同:前罪是以出賣為目的,后罪非以出賣為目的,一般是為了供自己或他人收養(yǎng)、奴役。根據(jù)這一區(qū)別,我們在本文中所探討的被拐兒童,其實從罪名的角度來劃分,就是刑法第二百四十條和二百六十二條規(guī)定中的兒童這一犯罪對象。
二、中國尋找被拐兒童問題所面臨的現(xiàn)狀及難題成因
縱觀全世界,兒童被拐一直是各國比較棘手的問題。各國的國情不同,應對措施不同,各國每年被拐兒童的數(shù)量和找回的百分比也各不相同。中國人口基數(shù)巨大,兒童找回率也較低。所以在我國,兒童被拐問題是一個社會難題。我國目前尋找被拐兒童問題所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各個部門對兒童被拐的數(shù)據(jù)都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特別是考慮到中國大陸14億龐大的人口基數(shù),我們在尋找被拐兒童這一方面仍然壓力巨大。基本上可以說,兒童一旦丟失,就很難找回。而尋找被拐兒童這一問題成為難題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警方在尋找被拐兒童這一問題方面處理不力
兒童被拐后我們的尋找途徑一般不外乎兩條線,一條是官方,另一條是民間。官方一般包括公安部門和民政系統(tǒng)。而我們最常采用的就是報警即求助于公安部門。在兒童丟失后的第一時間內報警的最大用處并不是企圖警察能幫助你找到孩子,而是在官方這條線索網(wǎng)絡上對孩子的信息進行登記。如果兒童在被拐后自行逃脫或者有相關人士的目擊情況或者在兒童拐騙、拐賣這個流程經手一方良心發(fā)現(xiàn),我們便可以根據(jù)他們反映的信息與我們登記備案的信息進行比對,來確定兒童被拐案背后兒童的身份信息情況??梢哉f,這必不可少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可能會是整個案件突破進展的轉折點。但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問題也暴露的非常明顯:看起來非常有必要但是在實際情況下效率較低。如果僅僅指望后期的信息匹配工作,則對于整個案件的及時、適時偵破都有一定的阻礙作用。
(二)政府對專項打拐計劃資金投入不足,分配不均
在這個標題下我們將提到的是專項打拐計劃的投入資金和經費的問題,只不過行政主體由警方變成了政府。政府作為一個主導各部門、各機構統(tǒng)籌協(xié)調運作的職能部門,在應對兒童打拐專項計劃上給予專項資金投入是更理所應當、更具有權威性、更具有說服力的,如果只靠警方的專項計劃經費撥款自然顯得有些單薄。但是事實是政府在這一需要資金投入的專項打拐計劃上投入的資金額度仍然較小。而且政府在劃批應對兒童打拐計劃的專項資金上,對于官方與非官方組織的兒童尋找項目投入的資金力度完全不一樣,這又是一個資金分配不均的問題。這兩個問題的共同作用下會使我們的被拐兒童尋找專項面臨一定的困難。
(三)各相關部門機構在共同配合、對接方面難度較大
一般而言,在找尋被拐兒童的專項任務中存在官方渠道的被拐兒童搜尋機構和非官方渠道的被拐兒童搜尋機構。官方所轄的是公安部門和民政部門等其他一些相關機構組織,非官方一般指的就是民間的專業(yè)兒童搜尋機構。在沒有統(tǒng)一調配命令的情況下,公安部門、民政部門以及非官方在共同配合方面很難處理得很好。在絕大多數(shù)的情況下就是各自按照各自的思路,各忙各的。這樣導致的問題是在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劃的前提下,盡管各自得目標相對而言較為明確、清晰,但在總體大方向上來看,仍會有許多較為重疊的地方。在沒有相互溝通的情況下,很有可能在一些共同的方面多次反復用力,都擠到了一條道上去。導致在其他更需要花費精力的地方投入了過少的精力,而在其他不需要花費精力的地方投入了過多的精力,這些都是我們需要斟酌考慮的地方。在信息共享方面,每個部門都有各自的專門負責人,在前期沒有統(tǒng)一溝通交流的前提下一些有用信息的分享對接也變得較為困難,可以說每一個專門負責的獨立部門在這一方面都成了一座座孤島。
(四)尋找被拐兒童無利可圖,很難長期堅持下來
一項工作任務的分配是講究效益的,尋找被拐兒童這一專項計劃既然存在即有其合理性,而且這一目標的達成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必然要求。但是為什么不少人會提出尋找兒童無利可圖這一問題,其實是與不同人所處社會地位不同、看待這個問題的角度不同息息相關。把尋找被拐兒童這個問題擴展到家庭層面,最關心這個問題的人群無非是那些自己家孩子被拐丟失的家庭。丟失孩子的這些家庭,可能對其他社會人群而言0.1%的找回率對于他們來說就是100%。別人家的孩子永遠都是那些組成分母的基數(shù),但是自家的孩子永遠是組成分子的那一個1。難道對于這些家庭來說尋找被拐兒童無利可圖嗎?現(xiàn)實是這些家庭在尋找被拐兒童的過程中往往花費了難以估計的巨大的人力、財力、物力。大多數(shù)家庭最終傾家蕩產,更有甚者,終其一生,在尋找自己孩子的道路上奔波努力著,卻還是難以找到。同樣的情況,其他家庭在遭遇家庭不幸之前也是不可能在尋找被拐兒童方面與利益有牽連關系的。對于無關家庭,唯一可以幫上忙的地方就是積極配合警方工作調查、及時提供一些相關線索,可以說是真正的無利可圖。讓我們再進一步,把這個問題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這將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非官方機構真的能從中獲利嗎?答案是否定的。拐賣兒童的成本遠遠小于一個家庭撫養(yǎng)一個孩子的成本,遠遠小于尋找、解救被拐兒童過程中社會各界需要投入的各種成本。沒有從中可以獲取到的直接利益會間接導致整個項目流轉過程中會出現(xiàn)一些不可避免的問題。如果說一開始的各界援助都是出于一種社會責任感的需要,那么越往后隨著這種社會責任感的慢慢削弱人們的援助意識也會慢慢淡化??梢哉f無利可圖從根本上影響的是整個社會長期堅持的積極性,這也是我們?yōu)槭裁凑f很難長期堅持是這樣一種原因。無利可圖所代表并不是指部分機構或個人的想法,而是在追逐經濟效益的大背景下社會衍生出來的一種普遍心態(tài)。在這種心態(tài)的作用下,我們的被拐兒童專項行動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會受到影響的。
(五)信息對接難,兒童即使找回也難以確認其父母
信息對接出現(xiàn)問題的情況一般從兩方面來考慮,兒童信息和父母信息方面?,F(xiàn)階段,公安部所錄入的居民信息中最具有識別效力的就是指紋識別數(shù)據(jù)庫。2012年5月30日,新修訂的《居民身份證法》明確規(guī)定居民身份證登記項目包括指紋信息。2013年1月我國就已經全面啟動了身份證登記指紋信息。如果兒童在被拐前沒有辦理過身份證,那么該兒童的指紋信息就無法錄入到指紋信息數(shù)據(jù)庫中,在后期被拐兒童找回后一方面該兒童難以說出自己在被拐前的任何信息,依靠現(xiàn)在采集的指紋也難以和被拐前所收集到的指紋對應起來。另一個比較常用的辦法就是血液樣本采集。我們通過采取被拐兒童血樣并提取其中的DNA生物信息并以其作為樣本,如果在失蹤人口DNA樣本信息庫中出現(xiàn)了與之有生物遺傳信息對應的男方或女方樣本,便可以鎖定這一家庭關系中的準確信息。但是問題在于一旦該案件時間跨度比較大,如果之前由于技術手段原因并沒有留下父母方的DNA生物樣本信息,那么對接工作也很難進行?;蛘咴谥暗那闆r中,并不是由于技術原因,而是由于其他方面的原因導致的沒能留下父母方的DNA生物樣本信息也會導致信息對接的困難。其實以上談到的父母方的DNA生物樣本信息的確定就屬于父母信息來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另外,如果由于時間因素或者其他不可抗力因素的影響,之前的相關案情的登記記錄丟失(尤其是案件信息登記系統(tǒng)沒有普及化,電子辦公優(yōu)勢不是那么明顯,紙質化的案件記錄很難完好地保存),或者之前確實存在報案人報案,但是之后報案方幾經更易居所,聯(lián)系方式也發(fā)生變更,難以追溯到當年報案人的情形也給父母方信息的鎖定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尤其是在過去沒有DNA生物樣本信息庫普及利用的情況下,全國每年那么多拐騙、拐賣兒童案件,一般被拐兒童被找尋回來的時間已經跨度很大,尤其是經年累月這么一個跨度下,光是依靠容貌辨別的情況以及沒有明確目的的信息匹配都會為警方的對接帶來麻煩。更何況一般兒童被拐案件以跨省市以及一些較大地區(qū)的情況居多,在交通不便利的年代,就算兒童找到了接下來與其父母的對應也頗費周折。
【參考文獻】
[1] 犯罪與犯罪構成基本理論[Z].2019
[2] 李娜,陳跡.人員經費不足制約警方“打拐”[N].法制日報,2010.08
[3] 劉黎明,陳文周.拐賣婦女兒童案件偵破中的偵查協(xié)作[J].凈月學刊,2014.12
作者簡介:白玉成(2000—),男,漢族,陜西延安人,本科,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