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文沁 陳姝睿
【摘 要】 人權是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盡管理論界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各不相同,但人權最基本的內容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尊嚴權、獲助權和公正權,是被普遍承認的。人權不是憲法賦予的,但憲法可以進一步保障和實現(xiàn)人權。人權入憲為權利的發(fā)展和實現(xiàn)提供了政治前提,清楚地表明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尊重和保障人權的態(tài)度,有利于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人權斗爭并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政治地位。
【關鍵詞】 人權 憲法 政治意義
一、人權的概念及基本內容
人權是指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是普遍的人類權利。它主要的含義為:每個人都應該收到合乎人權的對待,不論管轄范圍或其他諸如種族、國籍或者宗教的因素。
理論界盡管對人權的具體認識與實踐互不相同,但是對于人權的最基本的內容,但關于人權最基本的內容,被普遍認為包含一下幾種:
生命權: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權,如果生命權無法得到保障,其他權利更無從談起。
自由權:有關自由的權利,比如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和宗教信仰的自由。
財產權: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延伸,它可以從物質上支持和保障生命權與自由權,實質為人支配物,支配自己正當所得的權利。
尊嚴權:也是生命權和自由權的延伸,人的人格需要得到保障,尊嚴權要求人們在社會交往中互敬互愛、文明禮貌。
獲助權:發(fā)生天災人禍時,人的生命權受到威脅,此時需要得到幫助。個人的獲助權一般通過政府救助這樣的形式來實現(xiàn)。
公正權:人本生而應受到公平的對待,但實際上,由于經(jīng)濟、政治、種族和國籍等不同的因素影響,人難免受到不平等的對待,人權此時則是有限的,有條件的,甚至成為某些特權階級的專屬品。公正權要求,人權平等屬于每一個人,它是人權中其他部分的必要條件。
二、我國人權入憲的政治意義
人權,這個詞語對于大家并不陌生。在歷史上,人類對人權的爭取也是鍥而不舍的?!妒澜缛藱嘈浴肥菄H社會第一次就人權作出的世界性宣言;《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二十一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上通過,該公約規(guī)定了公民個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和基本自由。而在中國,也有對人權的關注。晚清思想家、政治家康有為在其所著的《大同書》中推崇“天賦人權”,從此之后,人權就開始走進了中國人的思想里。
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并不是憲法賦予的,但憲法的作用在于可以進一步保障和實現(xiàn)人權。
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對于人權和人的權利都有做要求,而人權入憲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在2017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中,習主席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jīng)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也就是說,我國到目前為止,人民已經(jīng)基本解決溫飽的問題,人民需要的是更高的精神文明需求。從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來看,目前我國人民已經(jīng)基本解決了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人民更加向往尊重需求和自我需求。人權作為人因其為人而應享有的權利,是普遍的人類權利,其保護的是人最基本的權利,如果連人權都未保護,那么又如何來促進人更高需求的解決呢?而從憲法本身來看,依法治國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憲法高于一切。若沒有在憲法上明確人權,那么又有什么能夠保障人權呢?因而只有人權入憲,人權才能真正的在中國站住腳跟。
自1982年起,“人權”一步步在憲法中得到突破,從開始的禁言到普遍原則下的全面開放,經(jīng)過“十一五”和“十二五”規(guī)劃的進程,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一系列憲法修正案,其中在憲法的第三十三條增加了第三款,明確規(guī)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首次將“人權”概念引人憲法,莊嚴宣告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是我國在長期的法律和社會發(fā)展中對“實踐合理性的運用”的結晶。這是中國民主憲政和政治文明建設的一件大事,是憲政發(fā)展和中國人權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里程碑,人權入憲為權利的發(fā)展和實現(xiàn)提供了政治前提。
人權入憲,清楚地表明我國政府對人權的態(tài)度,這將極大的促進我國政府與其他國家就人權問題進行交流,有助于國際社會更好的了解我國的人權狀況。人權入憲是中國共產黨中央領導集體智慧的結晶,它富有時代性和創(chuàng)新性,人權入憲表明中國共產黨重視人權,尊重和保障人權自此從中國共產黨和政府的一項政策成為核心的憲法原則,表明我國已經(jīng)接受人權的基本標準。
人權入憲有利于我國積極參與國際人權斗爭并進一步提高我國的國際政治地位。我國是聯(lián)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在國際事務中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舉足輕重的話語權。但是,國際上總是有一些敵對勢力和對我國政治制度懷有偏見的國家以人權為借口干涉我國的內部事務,有意損毀我國的國際形象。人權入憲,有利于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和地位,更有利于我國在國際上團結廣大發(fā)展中國家倡導正確的人權觀,在國際人權斗爭中有力回擊對我國和其他發(fā)展中國家的無理攻擊。
【參考文獻】
[1] 常健. 人權入憲十年對中國社會產生的深刻影響[N]. 光明日報,2014-12-30(003).
[2] 白玉軍.論我國人權入憲的意義[J].哈爾濱醫(yī)藥,2014,34(06):341-343.
[3] 蔣海松,羅婧.“人權入憲”十周年[J].人民之友,2014(04):18-19.
[4] 樂楚.憲法,是一張寫著人民權利的紙[J].文史博覽,2014(02):1.
作者簡介:
1.謝文沁(1995-),女,漢族,四川成都,碩士研究生,公共管理。
2.陳姝睿(1993-),女,漢族,四川蓬安,碩士研究生,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