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騰蘇和
駝球賽現已列為我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表演項目,受到國人矚目。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后旗自2005年開始恢復駝球項目傳統賽事以來,短時間內已迅速發(fā)展成當地民眾最喜愛的體育運動之一。運動員均來自牧區(qū),平時他們從事牧業(yè)生產,遇有國內外賽事便整隊參賽。至今,烏拉特后旗已成功舉辦10屆國際駝球邀請賽,并多次代表中國參加了蒙古國的駝球邀請賽,并取得優(yōu)異成績。自此,烏拉特后旗成為除了蒙古國之外開展駝球運動的第二家,使我國蒙古族傳統駝球運動項目得以續(xù)接,并重新登上民族體育項目的歷史舞臺。2005年5月21日,烏拉特后旗與蒙古國駝球運動協會簽定了《合作備忘錄》,在保護和改良雙峰駝品種、發(fā)展駝產品加工業(yè)、開展駝球運動和速度競賽運動方面達成共識。同年,烏拉特后旗率先成立了駝球協會。
目前,烏拉特后旗有駱駝50000多峰,賽駝200多峰,參加駝球比賽的駱駝75峰,共有駝球隊15支。我旗駝球運動項目已經進行了商標注冊。2006年8月駝球項目被列為自治區(qū)第六屆民運會表演項目。2008年被列為巴彥淖爾市第一屆運動會表演項目,并承擔了表演任務。2009年,烏拉特后旗被內蒙古自治區(qū)全民健身委員會、內蒙古自治區(qū)體育局、內蒙古自治區(qū)體育總會、內蒙古自治區(qū)廣播電影電視局、內蒙古電視臺聯合授予“駝球之鄉(xiāng)”。為了規(guī)范、弘揚發(fā)展駝球運動項目,烏拉特后旗擬設立草原國際駝球節(jié),充分發(fā)揮駝球節(jié)影響力,提高全民保護駱駝的意識,加強與蒙古國和各地區(qū)間的教育,衛(wèi)生、文化、體育、旅游、經濟等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2014年,烏拉特后旗蒙古族駝球被正式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15年、2019年烏拉特后旗駝球運動項目被列為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競技類表演項目。
應蒙古國駝球協會的邀請,烏拉特后旗組隊從2006年至今多次參加了蒙古國駝球比賽(冠軍聯賽),同時烏拉特后旗已成功舉辦10屆國際駝球邀請賽。在旗內舉辦國際駝球邀請賽中,先后邀請了蒙古國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呼和浩特市、呼倫貝爾市、包頭市、鄂爾多斯市、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市、阿拉善盟、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磴口縣等代表隊參加了比賽,擴大了駝球比賽的影響范圍,駝球運動項目在全國的普及與推廣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實現了烏拉特后旗與蒙古國及我區(qū)各盟市深層次的體育交流,達到相互學習和互鑒民族體育先進經驗的目的。駝球比賽已在旗內各蘇木鎮(zhèn)以及自治區(qū)各盟市得到一定普及。
駝球運動具有娛樂性和強身健體作用, 并且更重要的是此民間運動自然構成烏拉特蒙古族駱駝文化的核心內容,本身承載了傳統的蒙古族民間體育文化和民族情感的寄托。而自2005年,烏拉特后旗恢復駝球賽事這一體育項目之后,每年定期舉辦駝球比賽。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旅游愛好者、駱駝文化愛好者以及民間體育愛好者,傳統文化保護者們的共同關注。
文化的傳承離不開傳承主體,主要包括傳承者和接受傳承的主體,現如今駝球的民間傳承方式僅僅集中于技能的傳授與技巧的訓練,如何將駝球賽事變成一種既職業(yè)化、又有娛樂性,還能強身健體的項目賽事成了體育運動中切磋的主要方面。文化的傳承不僅僅是技巧與技能,更重要的是技能之外的文化魅力與文化內涵。駝球賽事的傳承一方面缺乏了研究者之間的互相研討與切磋,另一方面也缺失了傳承主體對其文化內涵的解讀與交流,致使駝球這一賽事現在看起來是一種看似單一的單向傳承。雖然駝球項目被列為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但作為一種正式的比賽項目,具體的傳承過程仍流于表面,缺乏對其傳承的更深層次的挖掘,比如駝球運動的歷史源流、相關的文史資料等真正的研究很少,其理論、實踐發(fā)展都不容樂觀。
大眾化是為了有利于普及與宣傳。職業(yè)化是為了更進一步地提高與創(chuàng)新。駝球運動項目應在運動專業(yè)化與大眾普及化之間保持良好的發(fā)展態(tài)勢,既是運動項目本身必須面對的抉擇,也是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獲得更廣泛傳播的基礎。保持在群眾中的大眾化的普及與專業(yè)人才的職業(yè)化研究,在獲得大眾化基礎上進行提高,通過不斷提高與研究來輻射并強化駝球運動項目在大眾中的影響力,從而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與循環(huán),使駝球運動這一體育項目獲得更廣泛的傳播基礎。
因此,要在專業(yè)賽制和娛樂活動中將民族傳統與現代化創(chuàng)新相契合。駝球賽事如此,蒙古族傳統民間體育其他項目更是如此。首先,要充分挖掘蒙古族傳統民間體育文化,特別是駝球運動這種中斷后又恢復歷史傳統的體育項目的內涵,梳理其脈絡,合理續(xù)接其體育文化內涵和價值體系。這也是以駝球項目為代表的蒙古族傳統體育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得到生存和繼續(xù)發(fā)展的基本條件。其次,建立蒙古族傳統體育評價指標體系,對民族傳統體育進行評估、篩選、分類;研究蒙古族傳統體育的淵源,探討民族傳統體育在現代文明沖擊下的發(fā)展情況;測定蒙古族傳統體育運動對人體機能的影響,探討蒙古族傳統體育的健身機理與鍛煉價值;對部分運動項目進行改造與規(guī)范,在保留民族特色的基礎上,還要對一些有代表性的項目進行統一器材、統一服裝、完善規(guī)則等方面的科學量化工作,使其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時代特征;要加強蒙古族傳統體育訓練競賽體制及向國內、國際推廣的研究;不斷開展蒙古族傳統體育健身服務體系問題的研究;還要進行蒙古族人群體質測定、運動處方制訂、健身方法創(chuàng)新和健身技術指導等。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的民族性的培養(yǎng)是傳統體育延續(xù)和發(fā)展的基石。民間才是為蒙古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提供深厚土壤的地方。在民間傳承駝球運動項目等蒙古族傳統體育項目過程中,理應與現代體育結合,應繼承與發(fā)展雙向并重,強化“主流”體育文化的傳承的同時也要加快與現代體育文化融合,最大限度的縮小自身限制因素,不斷理性地更新自己,與現代體育項目達到互通有無,從而達到契合。蒙古族傳統民間體育項目本身具有現代流行體育所不具有的天然優(yōu)勢,分類開發(fā)進入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學校體育的內容來加以運作,同時,加強弘揚民族精神、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的責任和作用,是蒙古族傳統體育走現代化道路的有效途徑。也要改變現行體育運動中物質利益占主導地位的原則,轉換為區(qū)域性蒙古族傳統體育與現行體育兼收互贏,進而使娛樂、效益、平面讓位于啟蒙、審美和多維。對其“支流”體育文化的衰亡之原因當引起傳承者的重視,更要采取適當舉措,堅守社會化、生活化、觀賞化的發(fā)展思維,進而保護蒙古族傳統體育文化的順利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