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長過程中,我們常念“失敗乃成功之母”這一金句,可真實的想法往往是不能失敗、不敢失敗、不愿失敗。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你該如何成功,但是沒人回答你失敗了該怎么辦、遇到挫折了怎么辦。在學校教育中,在兒童面對挫折、面對挑戰(zhàn)時,如何讓他們擁有生長力量?這是一個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
熵,已經成為“當下的啟蒙”中的基本概念之一。何為啟蒙?康德說啟蒙是指人類從自己的不成熟狀態(tài)中解脫出來。熵原本是一個化學與熱力學概念,用來度量一個系統(tǒng)的失序現象。一切符合熵增的事物都在向著無序混亂發(fā)展,會讓人覺得容易和舒適;如果要變得自律有序,就得逆著熵增做功,這個過程會難免經歷錯誤、遇到挫折。人在經驗和本能驅使下,都習慣“趨利避害”;但事實上,更多的成長是在挫折中發(fā)生的,與其努力想要如何避免挫折,不如探索發(fā)現挫折的價值。
擁抱挫折比避免挫折更能讓人擁有力量。寬容、贊美、欣賞是我們一直提倡的教育理念,給兒童戴“安全帽”“榮譽帽”“賞識帽”是我們慣用的教育策略,順境中的感官愉悅固然能給兒童帶來身心體驗,但是,每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挫折都是不可回避的,我們需要讓兒童明白的是:跌倒時如何才能保持尊嚴,摔疼摔傷時怎么清洗傷口,遇到不如意不順心時如何獲得心靈深處的平靜,……每一個擁抱挫折的兒童身后,都站著與他共進退的父母、老師。兒童猶如一顆種子,生長中需要蓬勃的生命力,教育要培養(yǎng)的正是支持兒童終身成長的內在生命力。
耐挫力是兒童成長中的“記憶細胞”。所有人都希望把挫折作為兒童的“重要生長素”,然而挫折不等于挫折教育,挫折教育不等于吃苦教育、痛苦教育、打擊教育。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制造挫折,而是當兒童遭遇挫折時,教會他們如何應對。適度的挫折如同滅活疫苗一樣,能促使機體的免疫系統(tǒng)產生對挫折的抗體并形成有效的記憶細胞;當挫折再次來臨時,記憶細胞馬上做出反應并予以應對。兒童的成長,挫折應對是不可或缺的“記憶細胞”。把兒童藏在真空里,最終也無法阻擋呼嘯而來的現實。引導、鼓勵兒童迎接真實的生活和世界,把脆弱的“玻璃心”練成堅韌的“彈力心”,才是父母和教師應該做的事情。當然,正如打疫苗向身體里注入的是微量滅活病毒一樣,挫折教育中的挫折也是有閾值的,超過兒童能夠承受的臨界點,有可能導致兒童一蹶不振或自我“氧化”。因此,父母和教師要注意兒童耐挫教育的受控性,一旦挫折超過一定的烈度,就應該及時介入,為兒童提供保護。
基于挫折對于成長的積極意義,擁抱挫折需要成長思維。卡羅爾·德韋克博士的《終身成長》一書指出,我們獲得成功主要不是由能力和天賦決定的,而是受到我們在追求目標過程中展現的思維模式的影響。固定型思維與成長型思維,體現出來的是面對成功與失敗、順利與挫折的不同心態(tài)。固定型思維模式的人常常期待一成不變,害怕失敗,拒絕改變,不愿承擔風險,做每一件事都想不斷證明自己;一旦遇到失敗和挫折,整個人就覺得很失敗。具有成長型思維模式的人則相反,他們勇于面對挑戰(zhàn)、不懼困難與挫折,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帶來改變;即使偶爾沮喪,也做好了承擔后果的心理準備,并不斷努力奮斗,做每一件事始終覺得是一種很好的成長。兒童在遇到挫折時,需要的正是這種能讓他終身受益的成長思維。成長就是每一次遇到的困難和挫折都能將其轉化成學習機會,這才是面對挫折最關鍵的思維模式。
如何引導兒童對待挫折告訴我們,兒童的成長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需要克服認知性偏差,對過往經驗的認知進行理性加工,用科學的系統(tǒng)去解釋并改造兒童成長的世界。
(莊惠芬,常州市武進區(qū)星河實驗小學校長,213100)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