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克恭(1248—1310),字彥敬,色目人,祖籍西域(今新疆),后移居燕京(今北京),故又號房山,晚年寓錢塘(今浙江杭州)。元朝按照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的順序排列社會等級,因高克恭是色目人,所以社會地位較高,早年便進入仕途,最后做到刑部尚書和大名路總管的顯赫職位。他在職時注重文化建設,但因受排擠而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于是公務之余便從事繪畫創(chuàng)作,以寄寓自己的情操。他曾多次到江南任職,遍歷南國風光,并與江南藝術(shù)家切磋畫藝,從而提高了他的技藝。因而,他的山水畫多描繪林巒煙雨之景。
《春云曉靄圖》是高氏對江南春山風光的描繪,作品設色高雅,溫潤秀麗,圖中煙云升騰,有雨后晴山之感。畫家本人的自題交代了繪制此圖的時間和緣由,題曰:“歲在庚子九月廿日為伯圭畫春云曉靄圖,房山道人”;題款下鈐“高彥敬印”一方,另鈐有“愚公”“蘇氏昌齡”“朱氏澤民”“柳氏叔雅”等藏印多方;作品的裱邊有蔣國榜、李健等人題記。此作著錄于《大觀錄》《江村銷夏錄》,曾經(jīng)近代蔣國榜、李健等人收藏。
從此作構(gòu)圖來看,山水畫中的“分疆”問題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石濤《苦瓜和尚畫語錄》“境界章”中專門提到這個問題,認為畫面可作“三疊兩段”的處理,三疊是指“一層地,二層樹,三層山”;所謂“兩段”是指“景在下,山在上,云在中”,將畫隔作兩段。古代作品中不乏此類畫例,如明人王孟端的《溪山深秀圖》、文嘉的《天地山月圖》等。高克恭的這件《春云曉靄圖》也大致屬此類型。當然,“三疊兩段”只是山水畫中的一種章法,而非法則。
縱觀此圖,遠景山勢雄偉,氣象蒼郁,巨山兩側(cè)呈半圓弧形,高聳入云;山頂多礬石,形似蘑菇,多露白點,與山色對比強烈。中景,云霧繚繞,環(huán)抱山巒,以渲染法與勾云法相摻,有空靈蘊藉之妙;山坳處樓閣半露,一線瀑布飛流而下,使群山縹緲而起,氣象萬千。近景,老樹長青,綠樹成蔭,枝干虬曲且均向左傾斜;樹陰掩映之下,幾間工細嚴謹?shù)拿┥犭[于其間,舍前拱橋掠水,溪水潺潺,一葉輕舟半隱半現(xiàn)游蕩于水中;樹叢以沒骨法和雙勾法交替畫出,顯得粗重圓渾,樹葉則以花青調(diào)墨點染而成或以介字法為之,變化豐富。
在藝術(shù)上,高克恭一生追學米氏父子,構(gòu)圖遠師李成,晚年集董源、巨然等多家風格而自成氣象,晚年上溯董源,筆墨蒼潤、氣韻閑逸。他在元以前畫山水多用濕筆,至元始則多用干筆皴擦后再以濃墨橫點山體輪廓?!洞涸茣造\圖》作于元大德四年(1300年),時年高氏53歲,正值其自有風格形成的初期。因此,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諸多大家的痕跡。此圖可謂由董源、巨然、“二米”的礬頭、披麻皴及米點皴疊加而成,顯得渾厚、重大。細細品來,高氏受以上諸家影響的痕跡清晰可見:首先,圖中遠山礬頭為典型的巨然風格;淡墨勾輪廓,濃墨沿輪廓線點皴,點子形態(tài)為米氏流派;中、遠景交界處披麻皴的運用亦較為明顯。其次,樹法運用李成、郭熙蟹爪寒林之法,顯得密而不亂、寒而不疏。畫面左下角的樹干以雙勾法畫出,再以介字法點葉并用赭石平涂。再次,構(gòu)圖有范寬遺意,自然有層次,山體脊脈用濃點營造,山脊及礬頭有受光面。最后,勾云有層次感,云氣過渡自然;碎石、水口等處輪廓以中鋒用筆,清晰可見。但綜觀此圖,其中亦有畫家自身的特點,比如從主峰到繚繞的白云、從遠景至近景,畫家采用了點、染、勾、皴等手法,一氣呵成。
從此圖可看出,高克恭的山水畫是溫潤的,不像元代許多畫家那樣冷逸。究其原因,高氏是在50多歲任職江南以后才開始畫畫的,而他畫畫的目的只因累于宦海泅游,想通過畫畫“世慮冰釋”,獲得心靈的超脫,借筆墨的幽遠情境補充生活里的凡俗。正是這種放松的心態(tài),使他能夠隨心所欲地借鑒諸家之長而自成面目。他曾有詩句曰:“平時四海作宦游,高興最愛江南秋?!庇纱丝梢?,他是真正醉心于江南山水的。倪瓚亦曾稱其:“僦居余杭,暇日策杖,攜酒壺、詩冊,坐錢塘江濱,望越中諸山,岡垅之起伏,云煙之出沒,若有得于中也?!币魄榧呐d的手法,在高克恭那里被運用得淋漓盡致。
《春云曉靄圖》元·高克恭 紙本設色 138.1cm×58.5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