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藻圖》(局部)
在傳統(tǒng)文化中,魚具有多重美好的寓意。早在上古時期,魚就是一種祥瑞的象征。魚圖騰作為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遺存中最重要的標志之一,成為龍圖騰的前身;周代即有“鳥魚之瑞”之說;莊子“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論斷中,蘊含著一種對自由的追求;《詩經(jīng)》中有《魚藻》一詩,以起興的手法贊美君賢民樂的理想社會:“魚在在藻,有頒其首。王在在鎬,豈樂飲酒。魚在在藻,有莘其尾。王在在鎬,飲酒樂豈。魚在在藻,依于其蒲。王在在鎬,有那其居?!庇纱丝梢?,魚自古以來就寄托著人們對美好與自由的向往,遂成為人們較早接受的花鳥畫創(chuàng)作題材之一。
從歷代的魚畫作品來看,無論是群魚還是單個的魚,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大多都極盡寫實之妙。畫形傳神,在纖毫畢現(xiàn)、惟妙惟肖的寫實中突出“魚之樂”境界的狀摹,從而隱含著對人生的一種自我期許。而這樣一種情感與民間心理的結(jié)合,更誕生出諸如《鯉魚跳龍門》《九魚(如)圖》《魚樂圖》等各種象征意味和裝飾意味濃烈的圖式,在年畫等民間風俗畫中備受百姓熱愛,充盈著一種皆大歡喜、吉慶有余的美好情愫,在喧囂的塵世中寄托著人們最樸實的心愿。
在各類關(guān)于魚的作品中,《魚藻圖》是富有神韻的經(jīng)典構(gòu)圖模式,在歷代繪畫作品中層出不窮,并漸漸成為一種質(zhì)樸而又純美的圖式,深刻影響了民間文化。據(jù)傳,這一圖式由南唐畫家徐崇嗣所創(chuàng)立。他運用以彩代墨、直接著色的沒骨畫法,描繪出魚兒在水藻間自由自在游動的神態(tài),以靜襯動,活靈活現(xiàn),妙趣天成。明清時期,多數(shù)以魚為題材的《魚藻圖》基本延續(xù)了歷代魚圖的構(gòu)圖方式和筆墨設(shè)色技巧,在表達方式上基本遵循著流傳下來的《魚藻圖》所界定的范圍之內(nèi)。
繆輔所作《魚藻圖》是其任宮廷畫家期間,應(yīng)皇室之邀而精心繪制的工筆畫作品??娸o(公元15世紀),字良佐,江蘇蘇州人,約為明宣德時人。其官至武英殿錦衣鎮(zhèn)撫,為當時著名的宮廷畫家,畫學宋院體畫,繼承了黃筌工整妍麗之畫風。其擅畫水藻游魚,重視寫實,形態(tài)生動,勾染細膩?!遏~藻圖》在創(chuàng)作上通過物象大小的差異、布局的主次位置,暗寓尊卑的君臣關(guān)系。全幅以一條巨大的鯉魚為中心,它是這片祥和水域中的統(tǒng)治者。為了進一步突出其王者風范,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鯉魚也比其他的魚兒更寫實逼真:唇有幾根鯉須,嘴唇微啟,雙目焦墨點睛,四鰭活動,脊背上魚鰭豎立,大尾舒展上翹,似欲下竄捕食。鯉魚的四周有多種小魚,如小白條、鯽魚、青魚等,均在水中游弋。有的在覓食,有的在跳躍,有的從水底沖向水面,有的似乎因受驚而往下俯沖,姿態(tài)各異,十分活躍。
清代畫論《芥子園畫傳》中總結(jié)畫魚要訣為:“畫魚須得活潑,得其游泳像。見影如欲驚,喁意閑放。浮沉荇藻間,清流姿蕩漾。悠悠羨其樂,與人同意況。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狀。雖寫溪澗中,不異砧俎上。”強調(diào)畫魚要體現(xiàn)魚在水中的生動形象,不能刻板,只畫形不傳神,要借助畫魚表達出精神的自由和逍遙的逸致。元湯在《畫鑒》中也稱:“五代袁義、宋徐白,善畫魚,及觀其跡,不過刀幾間物耳,使人起羹膾之興?!比淮藞D之魚,卻形肖神現(xiàn)地描繪出群魚追逐戲水的情景:藻荇漂浮,茨菇叢生,群魚活潑自如地游嬉其間,一派生機盎然。每條魚形神逼肖,栩栩如生。畫家先以線造型,用極細而淡的線條勾勒輪廓,然后隨類賦彩,根據(jù)魚身部位的不同,著以相應(yīng)的顏色。勾勒與渲染渾然一體,足見其深得畫魚要領(lǐng)。
《魚藻圖》右上款署:“武英殿直錦衣鎮(zhèn)撫蘇郡繆輔寫?!扁j“良佐”“日近清光”等印。明代對畫院中人多給以武職頭銜,由此可知,繆輔乃當時畫院高手。從藝術(shù)方面來看,繆輔以簡括而又準確的筆墨描繪河塘一角的自然小景,創(chuàng)構(gòu)了一個生動活潑、情趣盎然的藝術(shù)境界,將群魚、水草融合在一起,從而顯示了自然界生命律動的和諧之美。全畫行筆挺秀灑脫,形象饒有韻度,具有秀逸爽放、天然無飾的藝術(shù)面貌。從中可以窺見畫家在魚蟲畫方面的高超技巧,以及在開拓魚蟲畫新境方面的卓越建樹。
《魚藻圖》明·繆輔 綾本設(shè)色 171.3cm×99.1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