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慧
在家校共建的大背景之下,班主任如何與學生交流,以實現學生的長遠、全面發(fā)展?如何與家長溝通,以實現孩子成人成才的共同期望?筆者認為以下兩方面值得班主任思考與努力。
一、做學生的精神關懷者
精神關懷是指通過對人的精神、思想、信念和心理等方面的關注與培養(yǎng),促進個體身心健康發(fā)展的一種教育思想。精神關懷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務和根本要求。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心理活動、道德情操、審美情趣及其成長與發(fā)展,就是要關懷他們的精神生活質量和精神成長;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我們不僅要關懷他們當下的精神生活,更應該關懷他們未來的精神發(fā)展。
如何對學生進行精神關懷?如何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精神關懷?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筆者做了如下思考。
1.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迥然不同的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特點,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與需求,都是獨一無二的“這一個”。
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筆者努力發(fā)現學生的個體差異,并盡力使之“人盡其才”。某生在高一開學軍訓時就表現出明顯的整體統(tǒng)籌能力,并且很快在學生中樹立了威信,我們就可以培養(yǎng)他成為班級的“領導者”;某生聲音洪亮,敢于、樂于在集體活動中發(fā)聲,我們就可以鼓勵他成為班級的早晚讀領讀員;某生雖沉默寡言但心思細膩,做事細心有條理,又熱愛閱讀,我們就可以鼓勵他成為班級的圖書角管理員……在這諸多的“發(fā)現”與“任命”中,班主任竭盡全力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并且不再局限于單一的成績、考分,而實行多元的評價機制,幫助學生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價值感、幸福感,使得每一個個體成為優(yōu)秀集體的重要構成。
在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如果能夠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順應天性,自由、舒展地成長,學生就會更加富有生機和活力。
我們的教育者理應有開闊視野與廣闊胸襟,允許、支持學生發(fā)出自己的聲音、活出自己的天性。
2.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
兒時的蘇格拉底在觀察父親雕刻時,好奇地問父親:“如何才能成為一位優(yōu)秀的雕刻師呢?”他的父親就以手中雕刻的作品為例說:“瞧,我并不是在雕刻石獅子,它本來就存在于石頭之中,我所做的只是喚醒它!”
“喚醒”真是一個溫柔而睿智的教育箴言!
筆者曾經有一個學生,學習非??炭啵瑹o奈成績總是低位徘徊,不盡如人意。久而久之,這位同學情緒十分低迷,自我評價很低。筆者多次找這位同學談心,進行心理疏導。首先幫助她明確刻苦、努力并非是決定成績好壞的唯一因素,還有比如學習方法是否正確、考試心態(tài)是否調整好、答題的技巧是否掌握好等,從而幫助她遠離自身的負面情緒、調整不恰當的自我評價。其次與之聊天,了解其家庭情況、愛好特長,得知她假期曾經到母親工作的超市“勤工儉學”,她為顧客打包的技巧和效率得到收銀員的一致好評。筆者從她所述的打包過程中發(fā)現她有著良好的收納、整理的能力,有著良好的人際溝通的能力,于是鼓勵她擔任班級的生活委員,“總管”班級的班費、物品管理,還鼓勵她參加學校的“極簡主義”社團,她出色的統(tǒng)籌、收納、整理特長得到展示。有了這些“發(fā)現”與“展示”,這位學生逐漸變得開朗、陽光、自信。
我們的學生尤其是傳統(tǒng)評價機制下成績不好的學生,就如同石塊里沉睡的獅子,他們并非沒有潛能與靈性,只是需要我們去發(fā)現與喚醒。教育的目的絕不僅僅是傳授和灌輸一些具體的、外在的知識與技能,而是要從心靈深處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從而幫助學生建立起屬于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生命感、創(chuàng)造力的覺醒,進而實現自我生命意義的自由、自覺的建構。
皮亞杰說:“智慧的發(fā)展表現為新的可能性的產生。”在教育的田野上,“農人”們需要用慧眼去發(fā)現學生的可能性,用慧心喚醒這種可能性。如此,才可能有“喜看稻菽千重浪”的喜悅。
3.關注學生的精神需求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情感,道德就會枯燥無味,只能培養(yǎng)偽君子。”班主任對學生進行精神關懷,并非是教學生“在云端跳舞”,沉溺在空洞的精神王國里生活,而是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要陷在物質的泥潭里?,F代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市場經濟中充溢著功利主義邏輯,迫使人們迎合社會的需求來對自身進行塑造。于是,教育不再是 “樹人”的教育,而是加工“器”的教育。這種流水線式的教育只教人掌握“何以為生”的本領,卻放棄了引導受教育者思考“為何而生”——于是,只強調技術知識教育,技術教育成為發(fā)展的重點,人文學科被邊緣化。青少年在此社會轉型時期出現的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問題,本質上就是獨尊技術知識教育、缺乏精神關懷教育的惡果。
詩人說,生活不止眼前的茍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目前的教育評價機制中,分數、成績依然是重要的指標,有時候甚至還是唯一的評價指標。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在單一評價機制的“緊箍咒”下,班主任如果眼中只有分數,評價只看成績,將使班級陷入狹隘的境地,使學生陷入眼界狹小的窠臼。反之,如果班主任多一些人文情懷,引導學生在讀“圣賢書”之余,抬頭看一看遠方,再埋頭讀一讀詩,讓學生在學習“何以為生”本領的同時,對“為何而生”多一些思考,就可以為學生打開一扇新的大門,門內樹木蔥蘢、鳥語花香,充滿盎然的生機與活力。
筆者任教語文學科,盡管班主任工作有諸多的“緊箍咒”,但身上多少仍有著語文人的詩意與情懷。在班級建設的過程中,時常通過一些活動的開展,努力引領學生感受詩與遠方的魅力。比如春分前后的“觸摸春天”詩歌朗誦會、青年節(jié)的“揮斥方遒”讀書會、秋季的“我言秋日勝春朝”詩文誦讀會、冬季的“忽如一夜春風來”白雪詩文誦讀會等,帶領學生去文字里感受四季輪回,感悟人生美好;比如“歌詞里的正能量”演唱會,引導學生理性追星、理性娛樂;比如發(fā)動家長一起合作,開展“本周我當家”活動,引導學生體驗當家不易,正確認識金錢、合理使用金錢,形成正確的消費觀。
諸多活動的開展,看似占據了學生的部分學習時間,看似牽扯了學生的學習精力,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不僅帶領學生仰望了星空,而且還促進了學生的學習。
二、做家長的篤志同行者
學校教育絕不是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接收到的唯一教育資源的來源,他還必然接受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教育鏈條上的第一環(huán),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
家長與學校、教師應該是最團結一心的志同道合者——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學校、老師望生成才——大家追求的目標本是一致的。但是,僅有目標的共通還不夠,還需要有行動的共振、情感的共鳴,最終才可能實現目標的達成。所以班主任應該與家長攜起手來,篤志同行。
那么,在這個理應攜手同行的過程中,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又有哪些該為、可為之處呢?
1.做親子關系的助力者
近年來,家庭教育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但還存在認識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關資源缺乏等問題,導致一些家庭出現了重智輕德、重知輕能、過分寵愛、過高要求等現象,影響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學校、教師尤其是班主任掌握著更多的教育資源,懂得更多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在家校共建背景下,更應該為家庭教育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1)幫助家長明確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但是現實生活中卻有許多家長有這樣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我把孩子送到學校,教育孩子的責任就應該由學校承擔。殊不知家庭才是孩子教育的主陣地,家長才是教育孩子的主要責任人。
基于以上的認識,每年接手新的班級、結識新的家長,筆者都會在第一時間召開家長會,幫助家長厘清這樣的關系:孩子是你的百分之百,你的孩子只是我的幾十分之一——他(她)首先是你的孩子,其次才是我的學生,家長應該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負主要責任。只有達成這樣的共識,往后的家校共建才能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
(2)幫助家長更新家校共育的理念與方法
一個班的家長來自社會的各行各業(yè),文化層次各有高低。許多家長有著急切的、真誠的家庭教育的熱情,但是卻因為缺乏必要的教育方法和理念,導致與處于青春期的孩子交流溝通時詞不達意甚至事與愿違。此時,家長會向班主任求助,班主任就應該幫助他們獲得更多的、有效的方法與技巧。
筆者在接收到家長的求助后,經常會向他們介紹“6A原則”,即接納(Acceptance)、贊賞(Appreciation)、關愛(Affection)、時間(Availability)、責任(Accountability)、權威(Authority)。青春期的高中生,獨立意識增強,家長只有愛或只有威嚴是不夠的,必須打好“贊賞”的地基,砌好“關愛”和“時間”的墻,用愛去支撐“責任”和“權威”的橫梁和屋頂,才會有一個健康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A原則”就是一種愛與管教并施的權威教育原則,值得家長們學習。
2.做家校共育的協(xié)作者
我們的教育中似乎總有這樣的一群人:過于負責的老師、過度焦慮的父母、被控制的孩子。焦慮的父母們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束手無策時便會向老師尤其是班主任求助,而教師(尤其是班主任)常常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有能力影響他人(學生、家長),于是對于家長的求助“有求必應”,但在插手家長和孩子的矛盾沖突后卻發(fā)現自己有心無力。
筆者曾經在某個晚自修時收到家長的短信,請求我“收掉×××的手機”。筆者通過觀察,并沒有發(fā)現學生在玩手機,便回復短信告知家長。家長繼續(xù)發(fā)短信說:“孩子在家時沉迷于手機游戲,我們已經無計可施,所以懇請老師幫忙收掉他的手機。”了解了原委后,我拒絕了家長的請求,理由是“家長給了他玩手機游戲的快樂,卻讓我給他帶去收手機的不愉快,這對老師不公平”。當然,我拒絕收手機的請求不等于撒手不管這個學生沉迷游戲的現狀。
美國心理學博士托馬斯·戈登創(chuàng)建的父母效能訓練P.E.T.(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的核心理念就是問題歸屬原則,它強調“誰的問題誰解決”,要鼓勵身處問題之中的人應用自己的智慧解決問題。沉迷虛擬世界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存在感。筆者建議家長選擇恰當的時機、合適的場合與孩子進行深度的、真誠的交流,然后再共同尋求解決手機問題的方法。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辛苦的努力,家長與孩子終于尋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班主任要當好學校與家庭之間的紐帶和橋梁,充分發(fā)揮好在家校共育中的主導作用,當好家教指導教師,普遍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主動了解每一個家長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需求,激勵家長主動投入,只有明白了這一點,班主任才不會盲目地去做“過于負責的老師”,才能夠幫助家長更好地與孩子相處,也才能實現更和諧、更有效的家校共建。
唐代詩人裴迪詩云:“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莫學武陵人,暫游桃源里?!苯逃摹疤飯@”風光無限,家校共建的“深山”景色宜人。關注學生的精神成長、如何實現與家長的志同道合,道阻且長。既然進入了這“田園”,那就兢兢業(yè)業(yè)地躬耕南畝,既然進入了這“深山”,那就踏踏實實地領略丘壑之美。
張 慧?? 江蘇省鹽城市明達初級中學教科處主任,中學高級教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鹽城市語文學科帶頭人,曾獲江蘇省班主任基本功大賽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