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楠
班級管理,歷來是教育的難點、熱點,為人詬病也多。在“立德樹人”的目標之下,這一直接關乎管理育人的工作,因內(nèi)存千頭萬緒、外顯雞毛蒜皮而變得格外重要。如何改變過去陳腐的管理方式,如何打破管理的邊界,體現(xiàn)出核心素養(yǎng)“新常態(tài)”下的特點,打造班級管理生態(tài)的“命運共同體”,增強學生的“獲得感”,這些都是當下班主任值得探討的問題。
教育的任務是立德樹人,教師的任務就是找到學生成長的節(jié)點,發(fā)揮他們的潛能,促其“做一個心靈純潔、人格健全、品德高尚的人”。為此,筆者認為,班級管理要從“微”處做起,用心經(jīng)營,就會找到“秘籍”,探尋到班級管理的密碼。從“微”處做起,就是從“小主題、小辯論、小時段、小反思”中切實有效地建構微主題、精選微辯論、詳做微記錄、深挖微反思,在師生共同參與、共同體驗、共同成長中碰撞出新觀點、新思維、新智慧。
一、建構微主題,化解大問題
班主任在日常的班級管理中,常常會深陷手忙腳亂的境地,心煩氣躁,焦頭爛額,亂發(fā)無名之火,藥不對癥,導致問題常常得不到有效解決。其實,各種各樣的問題,有其特殊性,也有其共性可循。班主任可以靜下心來,進行梳理總結(jié),把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巧設為微主題,設置情境,放在班內(nèi),有針對性地開展集體討論,共同研究,集體解決。主題的設置要注重兩個環(huán)節(jié):一是發(fā)現(xiàn)小問題。日常生活中,班主任要把自己融入班集體之中,真正成為班集體中的一分子,用眼去看,用心去留意每一個學生存在的問題,及時發(fā)現(xiàn)、及時歸置,并設計成一個個小主題,或張貼在班內(nèi),或召開班會,讓學生自己去想辦法、出主意來解決問題,班主任要給予引導教育,并細化為推進班級管理的一個個小“妙方”,加以保存。二是深化小問題。班主任要見微知著,善于一葉知秋,防微杜漸,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tài)。比如校園霸凌、學生談戀愛問題,以防釀成大問題、大傷害。
在高三復習的最后階段,由于緊張的神經(jīng)壓迫刺激所致,許多學生會出現(xiàn)“高原現(xiàn)象”。每到此時,作為班主任的我都把教室內(nèi)張貼的成績單、名次表全都揭下來,把倒計時標志也全部抹掉。隨時召開“心態(tài)歸零? 忘我前行”微主題班會。長則半節(jié)課,短則一個晨讀或課前15分鐘,設計一些貼近學生“心”需求的“微活動”:讓學生或講故事,或表演節(jié)目,或談求學心得歷程,或暢想人生美好未來……而我則適時給每個學生一份小禮物:一條紅線,一個貝殼,組成“好運貝殼”。紅色,代表著好運;貝殼,經(jīng)得住磨煉和洗禮。兩者系在一起,希望他們都能經(jīng)得住風浪,好運永相伴。
“微主題”的創(chuàng)設,讓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機會,給學生選擇和思考的空間,形成師生互動、共振,最后發(fā)展為“自助餐式”的教育,各述其惑,各展其能,各取所需。教師的作用就在于:對學生的問題給予歸納,給予必要的情境設置,讓學生自己去排憂解惑。好的教育管理,就是要用50種方法教育一個孩子,而不是用一種方法去教育50個孩子。
二、精選微辯論,迸發(fā)大火花
精選微辯論,就是班主任精選突出的、典型的問題,在一定時期、一定范圍內(nèi)展開辯論。其形式或由班主任主持,或由任課教師參與,或由學生自己組織。由于辯論的話題都是班級師生中的實際困惑,學生參與就有熱情、有態(tài)度、有生氣。更為重要的是,在一些小話題的辯論過程中,可能迸發(fā)出大的思想火花。
談戀愛在學校是禁區(qū),也是高中階段班級管理最棘手的問題。為此,我設計了“微辯題”——“男生、女生,聽我說”,分成小組,進行辯論。老師先在黑板上寫上“好處”和“壞處”,并播放歌曲《窗外》,讓學生一起分析主人公愛糾結(jié)的原因,在比較輕松的環(huán)境中探討異性交往度的問題。辯論中,學生爭先恐后地說,每人都有話可說,有話必說,讓他們辯個夠,“好話”“壞話”,只要是實話,都可盡情表達。因為有班干部做了傾向性的陳述,大多數(shù)學生表示支持男女生正常交往,而反對過早戀愛的行為。
班主任的作用只是引導,沒有訓誡,沒有立規(guī)矩、定框框,僅給予友善提示:第一,人生要有整體規(guī)劃,要進行頂層設計、分段奮斗,潛心求學、專心研讀,才會有效做事。第二,抓住當下,走好平時的每一步,才會走快、走遠。最后,在“微辯論”中達成共識:人生誠如美學大師朱光潛所言“慢慢走啊,請欣賞”。事實證明,通過“微辯論”,讓學生在現(xiàn)實的我和理想的我之間做思想“斗爭”,在同伴的認可或否認中自我調(diào)節(jié),哪些交往是要面對的、陽光的,哪些交往是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倡導的,這種略帶孩子氣的宣言效果遠比教師的訓導來得真、悟得透、化得好。
三、詳做微記錄,積累大妙方
蘇霍姆林斯基把自己在班級管理中的每一個細小的教育行為記錄成冊,并加以歸納分類,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jīng)驗,積累了解決問題的諸多妙方。因此,班主任要做有心人,留心問題、精心記錄,熱心服務、誠心交流,潛心細研、靜心化人。
微記錄有別于傳統(tǒng)的日記,它可以在班級內(nèi)相互傳閱,共享互學,集思廣益。方式文體多樣,內(nèi)容要求健康向上、向善向德。要求每個學生把自己或他人一天的微小進步或細微發(fā)現(xiàn)、思考記錄下來,每周上交班主任微評;再由班主任進行批閱做微記錄,事例鮮活典型的、文筆細膩精彩的,班主任可進行微評,或制作成課件,或拍成微視頻,在班級群、家長群里轉(zhuǎn)發(fā)、交流,對那些師生、家長反響好的,分類成冊;一般或反響差的,要及時與學生對接、整改,找到最佳途徑,不留隱患。這樣,就燃起了每個學生對自身、對他人、對班級參與的激情,每位家長也踴躍參與其中,既激發(fā)了個體的求真向善,也調(diào)動起學生的團結(jié)精神、參與意識。
更讓人可喜的是,因為家長的參與,他們與孩子共同閱讀、共同提高,并與班主任共同交流、形成共識。其實,每個學生、每個故事都是豐富的教育資源,班主任只要認真整理,精心對待,就能傾聽到學生內(nèi)心的聲音,尋找到師生心靈共振的頻率,最終成為班級管理的行家里手。
四、打造微反思,成就大文章
蘇格拉底有言: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只有經(jīng)過咀嚼、反思、徹悟的生活,才有價值、有味道。教育之為教育,妙在春風化雨,貴在無止境。反思,是挑戰(zhàn)現(xiàn)實、超越自我的最有效途徑。班級管理所提倡的微反思,就是在學生管理不斷實踐、不斷認識的過程中,班主任深化提高、精心升華的微文化,是班級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微反思的打造,不是將班級每位學生的學習心得、經(jīng)驗反思簡單相加,而是運用批判性分析的思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從中概括出最一般的規(guī)律,形成理性的經(jīng)驗,更好地指導實踐。這樣的反思,來源于班級管理的實踐,因而在教育作用上也更具生命力。
微反思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讀懂學生、教育服務學生。它像醫(yī)患中的“平等對話”,醫(yī)生需要認真地傾聽,對話的應答沒有預先確定或提前約定,每一次對話都是不可預測的,都是真實的。班主任的反思像醫(yī)生的診斷一樣,需要“望、聞、問、切”,不需要事先準備好,要做到對癥下藥,因材施教,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真正有效、有意。通過微反思,讓我明白:懂學生比愛學生更重要,或者說,讀懂學生才是真正的愛學生。
柏格森說,生命的本質(zhì)在于創(chuàng)新。優(yōu)秀的班主任善于在日常的、動態(tài)的希望中進行“微”創(chuàng)新,它能讓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到樂趣,形成智慧和情感的一次次碰撞,始終處于亢奮的求索狀態(tài),欲罷不能。做班主任工作,只要我們堅持從“微”處做起,日積月累,終會突破成長節(jié)點,增強師生的認同感和獲得感,收獲人生的精彩與分量。
姜 楠?? 山東省沂南第一中學,中學高級教師,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