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梅
(山西省大同市中部戰(zhàn)區(qū)空軍醫(yī)院腫瘤科,山西 大同 037006)
肝癌作為臨床上一種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疾病,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結果顯示,癌癥患者的死亡幾率相對較高,其中,原發(fā)性肝癌的發(fā)生幾率占據癌癥疾病的第二位?;颊咭坏┗加心[瘤疾病,將會抑制患者腫瘤周圍血管的新生,加之患者對于化療藥物的敏感性相對較低,將會破壞腫瘤的代謝和增生[1]。因此,臨床上需要選擇一種有效的方法進行治療,對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十分重要。本次研究對于我院于2017年1月-2018年12月所收治的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藥物的治療方法,療效更加確切。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晚期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按照抽簽法將所有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參照組,兩組患者分別為20例。其中,研究組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齡在40-72歲,平均年齡(54.12±4.87)歲;腫瘤直徑4-9 cm,平均直徑(6.2±1.5)cm;參照組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齡在40-72歲,平均年齡(54.12±4.87)歲;腫瘤直徑4-9 cm,平均直徑(6.2±1.5)cm。兩組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治療方法 研究組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的治療措施。每次溫水送服750 mg,每天1次,均于午飯后30 min用藥。觀察患者用藥期間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對于已經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則需要立刻停藥,并且做出對癥處理,當患者不良反應消失,每次用藥劑量減少為500 mg,每天1次。共用藥2個療程。
參照組則口服中藥制劑進行治療,參照組患者口服中藥制劑的方法與研究組完全相同。共用藥2個療程。
1.3 臨床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效果以及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不良反應的觀察指標包括:白細胞減少、出血、手足綜合征、蛋白尿以及血小板減少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過程中,借由版本為SPSS 19.0的統(tǒng)計學軟件,其中,計數資料以[n(%)]形式表示,通過卡方對其予以檢驗,檢驗水準為P<0.05,即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緩解率 研究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緩解率17例(85.00%),顯著高于參照組11例(55.00%),兩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緩解率比對[n(%)]
2.2 對比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例(40.00%)與參照組7例(35.00%)相比,χ2=0.107,P=0.744,差異并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原發(fā)性肝癌患者患病早期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后的病情發(fā)展,將會加重患者的患病程度,增加患者的死亡幾率。臨床上,若能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可以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可達7個月左右,但是常規(guī)的藥物治療,有效率相對較低,并不利于延長患者的生存期,加之患者用藥后容易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并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因此,臨床上需要研發(fā)一種有效的藥物進行治療[2-3]。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結論:研究組患者接受治療后的臨床緩解率17例(85.00%),顯著高于參照組11例(55.00%),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例(40.00%)與參照組7例(35.00%)相比,差異并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與中藥制劑相比,阿帕替尼作為一種小分子抗血管生成靶向藥物,患者用藥后能夠提高臨床緩解率,不良反應輕微。
總的來說,通過給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的藥物治療,對于原發(fā)性肝癌患者而言,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