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麒麟,肖紅
(貴州航天醫(yī)院,貴州 貴陽 563000)
老年人其體質較差,骨骼較為脆弱、骨密度較低,從而導致極易發(fā)生骨質疏松性骨折,其中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較為常見,如未能及時給予治療,不僅會導致患者出現(xiàn)慢性疼痛,嚴重時還會造成患者行動不便出現(xiàn)功能性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多采用保守治療的方法,但效果不甚理想,疾病容易復發(fā),近年來椎體后凸成形術在臨床得到廣泛的應用[1]。本研究探討了椎體后凸成形術與保守治療在療效上的差異,以便于提高臨床治療和提供循證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收集病例資料時間為2016年6月-2019年1月,從這一時間段內我院接收的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患者中選取86例,根據(jù)治療方式的差異性進行分組,分別為常規(guī)組(43例;采用保守治療)、研究組(43例;采用椎體后凸成形術)。常規(guī)組:男女比例24:19,年齡51-78歲區(qū)間范圍,平均年齡(65.11±4.52)歲。常規(guī)組:男女比例26:17,年齡52-77歲區(qū)間范圍,平均年齡(65.24±4.32)歲。納入標準:①均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②自愿參與研究,患者及家屬均知曉,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嚴重心肝腎疾病者;②患有精神類疾病,無法配合治療者;③其他疾病者。經(jīng)統(tǒng)計學對兩組一般資料展開對比,P>0.05,可進行對比研究。
1.2 方法 常規(guī)組采用常規(guī)保守治療,指導患者仰臥,使用軟墊將骨折處墊高,向后伸展脊柱,給予患者疼痛緩解措施,指導其進行訓練,采用平臥3、4、5支持法鍛煉背部肌群,以患者耐受力為基礎,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一段時間后在腰圍保護下指導患者下床活動,兼顧背部肌群訓練,每天堅持1-2次,持續(xù)時間30 min[2]。
研究組采用椎體后凸成形術,指導患者俯臥,給予全麻,在C型X線機的引導下明確穿刺點與骨水泥注射點,以常規(guī)入路方式進行穿刺,穿刺針推入椎體位置,抽出內芯,置入導針,然后將針外套筒拔出,將套管及擴張?zhí)坠苤萌耄顺鰧п?,注射造影劑,最大擴充壓力不得超出300 Pa,椎體復位后注射骨水泥,使用團狀骨水泥固化[3]。
1.3 觀察指標 ①觀察對比兩組治療后影像學相關指標,包含椎體前緣高度、Cobb's角。②采用骨質疏松癥問卷EVOS對比評估兩組活動功能,分數(shù)越高患者活動功能恢復越好[4]。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均錄入SPSS 24.0軟件中進行處理,以(Mean±SD)的形式錄入計量資料(椎體前緣高度、后凸Cobb's角、EVOS評分),采用t檢驗。以P<0.05為參照標準判定統(tǒng)計值有統(tǒng)計學差異。
治療后兩組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s角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的改善效果更好,P<0.05;同時研究組活動功能恢復情況明顯比常規(guī)組更優(yōu),P<0.05,見表1。
表1 椎體前緣高度、Cobb's角、EVOS評分情況對比(Mean±SD)(n=43)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fā)展,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這一疾病的發(fā)病率也逐漸增加。老年人由于其體質逐漸變差,骨質中的含鈣量減少,骨密度降低,進而影響到骨微觀結構,從而極易出現(xiàn)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這種疾病不僅會引起患者疼痛,同時還會影響其活動功能,正常生活能力受限[5]。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治療后兩組的椎體前緣高度、Cobb's角均有所改善,且研究組的改善效果更好,P<0.05;同時研究組活動功能恢復情況明顯比常規(guī)組更優(yōu),P<0.05。臨床采用常規(guī)物理保守方法進行治療,主要是結合功能鍛煉和藥物治療,其具有一定的臨床療效,可以促進患者骨折愈合,但卻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治療時間較長,且后期容易復發(fā)。近來椎體后凸成形術隨著醫(yī)療技術的提升在臨床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治療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這一治療方式以注射骨水泥方式使椎體得以強化,從而有效緩解疼痛,促骨折部位的愈合,同時減少了靜脈栓塞等并發(fā)癥發(fā)生,使患者活動功能得到更好的恢復,進而改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骨質疏松性脊柱骨折采用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其臨床療效與常規(guī)保守治療相對比更為顯著,有效改善患者椎體前緣高度,促進其活動功能的恢復,進而有效緩解疼痛,改善生活質量,可推薦臨床廣泛實踐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