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蚊形字與蠅形字(后重新命名為《女書之歌》)為著眼點,探討其為描繪在綿亙江永廣西灌陽邊界的都龐嶺東蔍雄奇壯美的三峰山下,先民在與世隔絕的狀態(tài)下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具有傳奇色彩的女書文化;分析女書文化與當代藝術領域融合創(chuàng)作實踐的可行性,為研究中國女書文化在現(xiàn)代文明發(fā)展中得以傳承、煥發(fā)新的生命力提供一定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女書? 藝術? 中國畫
江永女書、瑤族故池千家峒、千年古村上甘棠,并稱湖南省江永縣“三千文化”。女書主要流行在江永縣東北部瀟江兩岸,以上江圩鎮(zhèn)的十五個行政村為中心,遍及瀟浦鎮(zhèn)、允山鎮(zhèn)、銅山嶺農(nóng)場、黃甲嶺等鄉(xiāng)。隨著女子出嫁等原因,在東到江華瑤族自治縣,南到桃川鎮(zhèn),西到千家峒瑤鄉(xiāng),北到道縣田廣洞、雷福洞等村,以及下蔣鄉(xiāng)、新車鄉(xiāng)、清塘鄉(xiāng)的一些村寨,也有女書的蹤跡。
江永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縣,全縣近24萬人口,有瑤、漢、苗、壯、侗、滿等二十多個民族,瑤族人口約占總人口的53%。女書雖不是瑤文,但它在古老瑤鄉(xiāng)千家峒周圍生生不息,長期流傳,這與瑤漢民族融合所形成的獨特的地域風俗有密切關系。女書作為中華民族文化中的一支瑰寶,具有本民族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審美意蘊。它千姿百態(tài)、繁復多變,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與獨特的審美趣味。江永女書在傳承賦予上以其獨特的方式,成為這么一個鮮明獨特的地域文化,女書在廣西、湖南一帶的發(fā)展隨著歷史的變遷,形成不同地域有一定的差異的特定文化。
江永女書在造型上很有特點,外觀上看,是一種由右向左略有傾斜的長菱形體勢,右上角一般是全字最高點,左下角是全字最低點,而行款方向由上至下,由右向左,也有這一行由上到下、下一行由下到上書寫的,全文沒有標點,沒有標題,排列整齊。字體筆畫線條粗細一致,筆勢犀利勻稱,字體兼有小篆與甲骨文字體的部分姿態(tài),漢字呈方形,女書呈長菱形,組合形式是左右錯開排列,左在下,右在上,上下保持在菱形范圍內(nèi),字體造型修長、秀美,清癯。近年來,專家學者們基本達成共識:女書是一種古老的文字,它產(chǎn)生于古代,是在特定的人文地理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的,發(fā)祥地在江永;上江圩是女書留傳的中心地帶,女書是留傳地區(qū)婦女使用的一種奇特秘密文字。深入探究女書文化與藝術教育生活的關系,更能讓我們充分去了解這門古老的文化,驚嘆并挖掘探索中華民族特定地域女書文化在當代藝術教育應用領域的獨特魅力。
1.女書與篆刻
女書奇特的字體構架與神秘解讀給予了篆刻藝術了靈感,民族的即世界的,作為中華民族的古老文化代表之一,女書文字符號可以完全為當下篆刻藝術領域注入的新鮮“血液”。主要借鑒中國傳統(tǒng)篆刻藝術的表現(xiàn)手法,以女書文字入印,使之形成一種獨特的印刻體式。以女書入印,符合古代漢字篆刻的審美,并有其特定地域民族文化傾向。女書文字在保留長菱形整體特定文字造型的基本形體構造的前提下,其文字圖案可任意大小、可方可圓、可長可短、可伸可縮、可增可減、可挪可移,可聚可散,并且女書文字與甲骨文有很深的淵源,十分相似。汲取古璽、漢印、現(xiàn)代篆刻的形式、方法和技巧,豐富、發(fā)展、拓展女書單一的文字表現(xiàn)手法,使之與現(xiàn)代社會、新的文化時代結合,女書文字在篆刻藝術領域就一定能獲得新的生命力并立足于現(xiàn)代藝術之林。
傳統(tǒng)篆刻與女書刻字雖有共性:都是方寸之內(nèi),以線條為構成元素的視覺藝術,但要注重保留女書本身特有的藝術符號造型特點,字呈長菱形,向右傾斜,線條纖細娟秀(女性文字)、右高左低,僅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在創(chuàng)作推敲篆刻過程中,可以在保持女書書寫用筆清秀、修長等原始線性特征的基礎上,琢磨女書書寫筆意瘦勁剛硬的特點,要取之有道,傳承有方。但在結合創(chuàng)作中,不能固守傳統(tǒng),泥古不化;也不能摒棄傳統(tǒng),一味求新求變;而是要大膽探索,小心求真,如此方能走出一條創(chuàng)新的篆刻藝術大道。藝術家趙冬友經(jīng)過多年的實踐提出:女書線條纖巧飄逸,如直接刻印容易導致金石線條單薄、呆板、圖案化,所以首先要對其文字進行一定的“篆化”,讓其游離于文字形體之外,經(jīng)過內(nèi)緊外松、外緊內(nèi)松、陰開陽合等藝術處理,又要斜盡其意,章法保留女書特質(zhì),有如女性情感跌宕,從而使得作品內(nèi)容傳達一種陰柔之美。
2.女書與書法
女書書法是女人與生俱來的對美追求的本能感受,體現(xiàn)了女人本能的女性美。女書文字的造型有東方女性人體的曲線與動態(tài)之美,精致而細膩的線條更是體現(xiàn)出女性的陰柔之美,并從形式上實現(xiàn)了對稱、均衡、穿插、錯落、夸張等藝術的直觀之美。女書書法印象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柔美,這種柔美就是女書書法的視覺力量,而細膩是女書書法的情感力量,內(nèi)容則是女書書法的心聲力量。現(xiàn)代書法藝術發(fā)展迅速,書體眾多,作為世界唯一的女性文字,在書法藝術的發(fā)展變遷中,潛力很大。女書書法形式美的構成主要包括筆畫、結體、章法、材質(zhì)四個方面。用筆主次分明,“弧”是主筆,比較夸張,“斜”是次筆而后點或短豎成字,字體呈“多”字形,在參差錯落中保持視覺平和,顯得婀娜多姿,行文多以自上而下,不分段落,由右向左一書到底一氣呵成。初看感覺字與字之間仿佛獨立而居,但細品每一字之間都相互呼應,顧盼生情,靜中有動,意里想通。在創(chuàng)作女書書法作品中,要用藝術的思維去深挖這些勞動婦女的藝術特質(zhì),理解并感受這以獨特地域風貌產(chǎn)生的藝術瑰寶,直觀的觀察這些女書之鄉(xiāng)的女子們生活相對封閉但又青山綠水的環(huán)境,思考她們?nèi)绾斡靡庵竞托叛龀轿镔|(zhì)世界,用女書的神性超越現(xiàn)實的苦難,從而創(chuàng)作出女書這一美妙的書法作品。只有從這些獨特的地域文化本質(zhì)的感悟中(清秀的體形、巧妙的結構展現(xiàn)出一種獨特的人格之美,如歌如詩如畫,讓人沉醉),才能深刻的理解女書書法的原始本源的魅力。
3.女書與藝術設計(以家具設計應用為例)
女書圖案符號是女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歷史底蘊深厚、民族特色鮮明以及藝術裝飾價值突出等特點,可廣泛地應用于生活中的各個設計藝術領域。作為中華民族一種神奇獨特的文化符號系統(tǒng),女書在設計藝術領域是有廣闊的發(fā)展空間的,其豐富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傾向可以從平面、裝置、室內(nèi)、家具、陶藝等方面進行挖掘。就其家具設計來說,其獨具特色的民族性是女書文化與家具設計融合的結點,能賦予家具設計作品個性的結構造型與優(yōu)美的表面裝飾,同時增加了其文化氣質(zhì)與藝術審美價值。
以女書文字為主題符號的家具創(chuàng)新設計方法可概括為選擇、變形、重構與優(yōu)化等四個步驟。選擇即選取符合家具設計構成的女書文字,通過適當?shù)膶ξ淖肿冃问蛊湓诒A襞畷淖纸Y構特征的前提下設計出符合家具設計造型主要方案內(nèi)容,并應用重構與優(yōu)化依照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念,使家具既有當代的家具造型的藝術特點,又有女書文字的神韻,既滿足生產(chǎn)需要,又反映出現(xiàn)代人的審美需求,實現(xiàn)古為今用的構想。在女書文化融入現(xiàn)代家具藝術設計的過程中應當明確:運用女書符號對家具進行裝飾并不能單純的借用與拼湊,而是應抓住女書符號的原生神韻與家具的裝飾特點對符號進行選擇后通過變形、解構等手段進行藝術化處理,使其筆畫變得更富有裝飾寓意,結構更具有女書文化的審美韻味,同時強化與家具相互融合的視覺效果。在裝飾方法上可以用結構、雕刻、配件、畫種等方法來藝術設計表現(xiàn)。
結構表現(xiàn)就是將女書文字進行適當調(diào)整作為現(xiàn)代家具的結構部件之一,使其不僅成為實現(xiàn)家具實用功能的載體,而且起到了裝飾作用。如女書文字中的“女”字,通過藝術設計將其成為公園長椅的扶手橫面,這樣的設計既有女書的符號特征,又具備了現(xiàn)代家具的實用功能。雕刻表現(xiàn)則是運用雕刻工藝對家具進行裝飾處理,將女書符號作為題材裝飾于現(xiàn)代家具中,形成獨具特色的木雕家具,在設計和制作過程中通過不同的雕刻手法,不僅能保持女書的原始特征,而且將二維的符號三維化,立體化,增加了裝飾的層次感,加強了其藝術魅力,提升了家具的文化價值與審美趣味。配件表現(xiàn)手法就是將女書符號應用到家具設計的配件中去,女書符號形狀的配件往往會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如衣柜把手、床頭柜紋路、落地燈架等,這種表現(xiàn)方法不僅可以豐富家具設計形態(tài),美化生活環(huán)境,而且也能為地域特色文化在家具設計中的應用提供寶貴的參考價值。畫種表現(xiàn)則是將女書的文字或圖案符號以不同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在家具構成中設計出來。如女書文字圖案可以在家具的紋樣設計中以國畫、漆畫、剪紙等不同藝術形式展現(xiàn)出來,可以加強其裝飾效果,豐富其藝術價值。
女書是中華古文化中的奇葩,千百年來,舊中國的江永女子,只是在默默地守護著一個秘密。她們沒有因為有了這種古老文字就產(chǎn)生優(yōu)越感而向世人張揚,也沒有人去用這種古文字來證明自己的燦爛文明。這種極具研究意義的原生態(tài)文化資源,需要我們重視并保護起來,女書與藝術的邂逅,是現(xiàn)代社會文明發(fā)展的必要需求,是古文化與新文化發(fā)展的融合轉(zhuǎn)變拓展的契機,通過思考研究女書與篆刻、書法、設計、繪畫等創(chuàng)作實踐的關系,使得女書文化這一獨特的民族文化“化石”得以在現(xiàn)代文明社會發(fā)展得以傳承、發(fā)展并獲得新生。
2020年初春于湘江畔后海居
參考文獻:
[1]周碩沂.女書字典[M].長沙:岳麓書社,2002: 46.
[2]趙麗明.百歲女書老人陽煥宜女書作品集[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 2004: 37.
[3]白庚勝,向云駒.閨中奇跡中國女書[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 45.
[4]周飛戰(zhàn).女書文化與視覺藝術[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80.
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女書視覺藝術融入地方城市公共藝術教育文化的時代價值研究》課題編號:16JD28
作者簡介:王任波,1979年出生,湖南長沙市人,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當代工筆畫協(xié)會會員、湖南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現(xiàn)任湖南科技學院美術與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